安全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安全教育论文 >

中职生网络诈骗的形式与预防对策

来源: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作者:陈燕宜
发布于:2018-04-13 共2235字

  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 各种网络犯罪诈骗频频出现, 特别是针对防范意识薄弱的学生。笔者从网络诈骗的手段、类型、成因进行论述, 提出应对网络诈骗的预防策略, 以期提高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 减少网络诈骗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中职生; 网络诈骗; 防范对策;

  2016年8月21日, 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 900元, 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不幸离世。该事件的发生再一次把公众关注的焦点落在网络诈骗。近年来, 网络诈骗频频发生, 诈骗的手段层出不尽, 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些网络诈骗, 在校的中职生应该如何辨识这些行为呢?笔者从网络诈骗的定义、形式、原因及防范对策进行阐述。

  1 网络诈骗的定义

  网络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 使受骗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1]。根据相关调查:许多大学生有网络学习、购物、交友的经历, 70%的学生遇到过网络诈骗信息, 上当受骗的人数占了7%[2]。

  2 网络诈骗的形式

  (1) 天下掉馅饼型诈骗。不少中职生喜欢上网、打网游等, 往往页面时不时弹出“恭喜你被抽中X等奖”的消息。有的学生贪图小利, 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一步步地进入圈套。诈骗分子常以预交税费快递费等。待汇款之后, 不法分子立刻消失, 杳无音信。 (2) 求职诈骗借助互联网, 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而实施的骗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声称有诸多岗位, 求职者交付一定的介绍费即可谋得职位。当求职者按要求汇款后, 却杳无音信。另一种是以介绍工作为由, 要求求职者提供个人身份证、电话号码、微信号、家庭住址等资料, 再利用这些资料办理信用卡、网络信贷等其他非法活动。 (3) 冒充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电话、短信、邮件等冒充公安机关、学校教师、银行工作人员、电信工作人员、亲朋好友等进行诈骗是高校网络诈骗最为多发且受骗率最高的一种类型[3]。经常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利用网络电话冒充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或通知对方提供担保进而获取财务账号信息进行诈骗。冒充1000或10086告知其手机号码出现异常将立刻被停机, 如有疑问按指示操作进而获取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冒充教师的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学生家长, 需参加辅导班或培训班而需缴纳一定的费用进行诈骗。 (4) 交友型诈骗不少人喜欢上网交友。在微信、QQ等交友工具中添加陌生人。一些诈骗分子经过精心包装, 专门找那些“菜鸟”下手。他们利用自己的才学、风趣把“菜鸟”迷得神魂颠倒[4]。等到时机成熟后, 诈骗分子们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忽悠自己做生意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或家人遭遇重大变故等而骗取钱财。等钱一到手, 微信、QQ、电话等一切联系中断。

  3 网络诈骗的原因

  (1) 贪图小利被诈骗者贪图小利往往是诈骗犯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不少中职生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 相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 贪图便宜, 抱有侥幸心理, 而落入诈骗犯精心设置的圈套。

  (2) 法律意识淡薄网络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是被诈骗者上当受骗的另一重要原因。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加上自我鉴别抵御能力不足, 当遇到诈骗后不敢报案, 认为被骗是小, 面子是大, 被骗后当做花钱买教训。

  (3) 网络犯罪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 对于网络犯罪没有明确立案的标准, 不同的诈骗金额所受的惩罚措施的判断标准不明确。由此, 诈骗分子便钻了法律的空子, 大肆进行犯罪活动。

  4 网络诈骗的预防对策

  (1) 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课的时间, 增加预防网络诈骗的授课内容, 让中职生掌握网络诈骗的技巧、形式及手段, 洞悉网络诈骗的本质。同时, 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不贪图小利, 经得住诱惑, 诈骗分子主要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贪婪、侥幸、不劳而获等。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往往都是圈套, 遇到网络中奖等信息一律不轻信, 杜绝贪念, 增强防骗意识。

  (2) 保护个人信息, 不外泄。不轻易在QQ、朋友圈等网络交友工具暴露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支付宝账号密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遇到网上借款务必电话核实确认, 对于来历不明的的链接, 不要轻易点击, 更不能在陌生网页上输入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4]。当个人信息泄露后, 需要做的是保护好更私密的信息, 犯罪分子的最终目的是获取钱财, 对于需要输入银行卡密码、支付宝密码等要三思而后行[5]。另外, 为手机、电脑安装安全卫士, 开启骚扰拦截功能, 识别伪基站、改号软件功能, 防止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3) 增设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课程。当前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法律淡薄以及网络道德观念比较模糊, 建议增设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课程, 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定期开展预防网络诈骗的技能培训。邀请从事网络监控的警察到校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中职生抵御网络侵害及网络诈骗的辨识能力,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正确地使用网络。

  (4) 受骗后及时报警。引导学生当遇到网络诈骗后, 保持冷静, 切莫慌张。准确记录好诈骗分子的账户、账号、姓名、IP等并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 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积极协助警察破案, 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丽丽.网络诈骗犯罪浅析[J].各界, 2017, (2) :8-9.
  [2]卢之兵.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6, (9) :228-229.
  [3]熊安邦, 吕杨.海峡两岸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与防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2) :53-56.
  [4]黄丹.试论电信诈骗的类型、技巧与治理措施[J].现代商业, 2014, (4:下旬) :267-268.
  [5]许双.电信诈骗如此猖獗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 (10) :76-78.

原文出处:陈燕宜.加强中职学生关于网络诈骗的安全教育[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1):153-1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