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

淮海戏表演艺术意义、任务及特色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9 共3174字

  淮海戏是江苏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淮海戏的音乐唱腔十分丰富,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淮海戏注重传神写意,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价值。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淮海戏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可以使淮海戏演员更加明确、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实践中,为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淮海戏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演艺术是中国所有戏曲艺术的中心与生命,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中国戏曲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强调的正是表演艺术与演员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明显区别,京剧大师程砚秋明确指出:“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方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做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①表演艺术也是淮海戏的中心与生命,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问题。淮海戏因流行于北方鲁文化与南方吴文化的过渡与融合地带,又处于中国戏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中间地带,因而集粗犷豪放与温柔婉约为一体。在淮海戏漫长的发展史上,演员的传承与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贯穿始终。

  另一方面,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剧种特色赋予其重要意义。淮海戏作为民间小戏,素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特征,群众性强,很“接地气”.淮海戏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保护与传承的重点是对淮海戏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没有表演艺术,淮海戏就只有纸上的剧本和曲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台艺术,对其保护与传承,也便成了一句空话。

  二、淮海戏表演艺术的必要任务

  (一)塑造人物形象

  淮海戏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即角色创造。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淮海戏有不同的行当,扮演着不同身份、性格、年龄、性别的人物,淮海戏表演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前辈艺人早就提出“演人不演行”的观点,意思是说行当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而不是对于僵化类型的机械模仿。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谷广发先后演过花脸、武丑、刀马旦、青衣等行当,后专演文武老生,他在《求情》《拾秸头》《包公铡国舅》《樊梨花》《皮秀英四告》《解放快乐》《妇女解放》《一把刀杀鬼子》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个性迥异的不同人物形象。

  (二)表现人物情感

  中国戏曲是抒情的艺术,戏曲理论家张庚称中国戏曲为“剧诗”,强调的也是中国戏曲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戏曲的抒情性主要通过演员对剧中人物真切深挚的情感体验,把剧中人物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表演效果。2005年9月,淮海戏演员许亚玲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她独辟蹊径,挑战自我,精心挑选了其他剧种的折子戏进行改编,包括柳琴戏《回娘家》、昆曲《思凡》、川剧《救花》等,既表现了原剧的精髓,又在唱腔、配乐、表演等方面大胆创新,为淮海戏开辟了新的创作思路。在《回娘家》中,许亚玲把一个淳朴善良、俊俏甜美的小媳妇对丈夫的依恋之情,通过婉转多情的唱腔、似嗔似笑的眼神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在《思凡》中,许亚玲大胆创新,摒弃了传统乐队,全部采用电声伴奏,使人耳目一新。

  (三)展示剧种风格

  淮海戏表演艺术要全面、充分地展示出淮海戏的剧种风格。“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指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②.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淮海戏表演艺术必须充分地展示出淮海戏作为江淮小戏,与江淮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相兼容的具有通俗性、浅显性等特征的剧种艺术风格。

  三、淮海戏表演艺术的主要特色

  (一)写意性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审美特色。文化学者与戏剧理论家余秋雨指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③写意可以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凸显中国戏曲独有的审美特色,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车旗代车、轿帘代轿等,都是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来表现写意性的有效手段。

  (二)歌舞性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形式,歌舞性表演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色之一。与其他戏曲门类相同,淮海戏表演艺术也有“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每一功、每一法几乎都与舞蹈密切相关,可谓“无歌不舞”“无动不舞”.走路有舞“圆场”,骑马有“马舞”(趟马),耍剑有“剑舞”,甚至死亡也要舞蹈化,即“倒僵尸”.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程式性

  程式性是包括淮海戏在内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程式性”,是指“在戏曲排演时,按照现成的一套程式设计安排人物的活动”④.程式性又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程式”“在戏曲艺术中,特指表演艺术的某些技术形式。它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和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其中包括各种唱腔板式、音乐旋律,以及各种行当的表演技术等。程式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品内容的不同和演员的革新创造而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⑤另一个概念是“程式动作”,是戏曲表演术语,即“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是歌剧、舞剧、舞蹈演员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戏曲表演中运用尤多,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程式动作技术性较强,一般需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⑥.

  淮海戏表演艺术的程式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戏曲表演共有的程式,即演员按不同行当的要求,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性程式,如“走边”表现人物悄然夜行,而“趟马”则表现人物策马疾行。另一方面,淮海戏所特有的程式动作充分体现出,淮海戏来源于江淮农村的乡土气息与通俗的审美特色,如“鸡刨塘”“鸡弹绒”“野鸡溜”“狗刨塘”“狗套头”“狗癫疯”“猪挣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转”“挨窝走”等,都是淮海戏独有的表演程式,体现出淮海戏风趣幽默、喑含讽喻的艺术特点。

  除程式动作以外,淮海戏表演艺术的程式化还体现在唱腔上。淮海戏的唱腔已经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和其他曲调共同构成的完整的唱腔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特征,既能充分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舞台上灵活的唱腔变化与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表现各种行当的不同情感。淮海戏的唱词基本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同时又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有句式,并分别有专有名称,如“三字赞”“四字方”“五字垛”“六字圆”“七字常”“十字韵”“串十字”等,既有长短句长于抒情,又有上下句便于叙事。

  结语

  综上所述,表演艺术是淮海戏的生命与中心,没有表演艺术就没有淮海戏。戏曲艺术的表演一定要重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否则表演便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感人。戏曲艺术表演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点一滴地感受和体会角色,合理、恰当地运用表演技巧,才能融入角色、准确地塑造人物,从而给观众以感动和震撼。淮海戏演员应全身心地投入淮海戏表演艺术中,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淮海戏作品。

  注释:

  ①③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651-652,653.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87.
  ④⑤⑥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6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表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