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

传统文化差异视角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9 共3493字
摘要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教育问题同样如此,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并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东西方教育理念差异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一) 地理环境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两河流域产生和发展了古代文明,虽然东部临海,我国古代时期仍属于封闭的大陆社会;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土地,习惯于长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颠沛流离的迁移式生活。同时,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又加剧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稳定的生活也导致了稳定群体的产生[1]; 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也造成了封闭的群体和部落,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与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渐造就了封闭内向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国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农耕劳动,更多地依赖于海洋,繁荣和兴盛的海上自由贸易使得人们更加开放与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社会文化。同时,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活状态的不稳定性,适应了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生活后,人们往往不再依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

  因此,西方民众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权益不可侵犯,但是会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这种思想意识慢慢造就了西方社会开放外向型的传统文化。

  (二) 生产方式方面

  我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人们以稳定的生活为最大追求。另外,安稳的生活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生活造就了群体性的文化心理,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内部有统一的言行标准和方法原则。"求同"心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个性在集体中往往得不到体现,集体也不太注重个体的权利与利益[2].

  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开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人们喜欢探索和冒险,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因此,西方国家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起步较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客体,群体观念与家庭观念没有中国社会深厚。另外,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很早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在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造就了人们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思想及观念。可见,西方社会提倡个性与自由。

  (三) 道德观念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主张"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人们强调的重点,等级制度的色彩非常明显。权利与威望往往属于地位较高的人,地位较低的人只有听命与服从,在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往往是权威、正确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西方社会在古代时期就比较重视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每个人都可以行使权力;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平等自由的生活。现代西方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任何人都不会拥有绝对的权威。

  不仅如此,古代时期思想家、哲学家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十分明显的东西方差异。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苏格拉底则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治国的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政治、伦理、雄辩术、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都成为必修的科目; 亚里士多德更是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提倡应用和实践,以及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3].

  二、东西方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一) 统一与多元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由稳定的生产劳动产生了稳定的生活方式,群体式生活造就了群体式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这个标准; 为了群体的延续,集体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群体内部必须具有统一的思想和习惯,否则就会产生混乱,不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与之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由开放的贸易和生活造成了开放型社会,多元性是西方社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都得到体现,人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统一与多元的差异也存在于教育思想中,中国的教育活动需要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往往希望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在要求的范围之内,优秀学生的标准在于是否听从老师的教诲,这样一来,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和自由的发展。曾经有西方考察团参观了我国优秀的幼儿园,当他们看到孩子们手背身后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时深感疑惑和不解,他们难以想象中国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使儿童变得如此呆板,儿童本应处于天真活泼、自由灵动的状态。西方国家的教育强调个体主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天性和自由发展,学生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尊严与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西方社会的教育模式自然且灵活,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能感受到轻松与自由,也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二) 稳定与创新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虽然等级制度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也在社会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伴随着近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一味追求安定与和谐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探索和冒险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就以此为基础[4].

  我国传统文化中"稳定"特征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尤其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教材只是在汉朝的董仲舒时期和宋朝的朱熹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仅仅体现在经典内容中增加了学者的个人理解。此外,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至清朝末期,政府迫于无奈才将实业教育充实于传统教育内容之中。

  西方教育理念鼓励个体的创造性,支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教育重点不是基础知识,而是培养创新意识,因为,基础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一旦缺失创造力则难以弥补。因此,西方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从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上可见一斑。但是,基础知识薄弱也使西方国家的教育问题凸显,如青少年的辍学率和犯罪率上升,因此,西方社会也着力于研究如何在培养创造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

  (三) 权威与平等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因此,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都有明确的限定,下级必须听从上级、晚辈必须服从长辈; 秩序与权威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西方文化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人人平等,"人权"观念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西方人坚信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这一观念也渗透进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

  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中,"尊师重道"观点中教师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权威形象,学生即使有不理解、不赞成的想法和观点也必须服从教师,学生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盲从、缺乏探索和创新意识。西方教育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教育理念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发挥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结语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教育。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现代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孕育的教育思想各有所长、各有优势。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缺少交融和汇通的文化自觉不可能产生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没有探讨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全部差异,仅仅围绕主要特征展开了比较与分析。综合来看,我国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根除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深入的教育改革,从而更快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启君,崔华勇。 从历史和现实分析中探寻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及融合之道[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 .
  [2]常海洋。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J]. 当代继续教育,2014,(4) .
  [3]王化雪。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
  [4]马克·贝磊。 比较教育学: 传统、挑战和新范式[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比较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