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

诺贝尔获奖情况的综述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7 共2913字
论文摘要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 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 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在本研究中,收集了美国、英国、中国等 50 个国家 2001 年至 2010 年诺贝尔获奖人数,数据只要来源于联合国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应用spss 进行了相关分析。

  1、 收集数据分析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2001 年至2010 年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我国仅在2010年有一人次,有大部分国家甚至在这 10 年间并没有一个诺贝尔得主。如表 1 所示。

论文摘要

  从表 1 可以看出,美国在这十年间每年均有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主要呈下降趋势,而英国诺贝尔获奖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有增长趋势,德国则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国家诺贝尔得奖人数十年加起来均不超过 2 个,这也表明诺贝尔奖的获得是非常难得的。而获奖的类别也主要以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为主,从收集的数据来看,美国在这十年间在物理和化学科目上获得的诺贝尔奖占据了获奖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也说明美国在物理和化学上的成就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几乎无缘诺贝尔奖,这也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明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2、 原因分析

  影响诺贝尔获奖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诺贝尔奖项评选条件的苛刻,评选过程的复杂,以及评选要求的严格外,与国家自身的发展、经济实力、科教水平也是密不可分的。

  2.1 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该国的发展状况,同样经济对于一个国家诺贝尔得奖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通过收集各国 GDP,并应用 spss将其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2007 年诺贝尔获奖人数做了相关性研究,结果如表 2 所示。

  论文摘要

  从表 2 可以看出,GDP与诺贝尔获奖人数呈高度正相关,这也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那么这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的人数就会越多,实验分析的结果与事实情况也是相吻和的。众所周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都是世界经济强国,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较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2.2 高等教育质量因素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协调问题。

  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在本研究中的质量主要指的是前者。那么,诺贝尔获得人数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否有关,在本研究做也做了一个诺贝尔获奖人数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表 3 所示。

  从表 3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排名与诺贝尔获奖人数也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而且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诺贝尔获奖人数越多,那么该国教育质量的排名数字也就越小,教育质量就越高。因此,只有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才能跟上,那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论文摘要

  2.3 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经济与教育的影响因素外,还有其他诸多社会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没有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更不用说冲刺诺贝尔奖这种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此外,部分国家的知识分子受不到重视,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种“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所带来的后果是人才流失严重。再者,科技体制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诺贝尔奖的获得。

  3、 启示

  在本研究中,更多的是从我国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谈谈我国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屈指可数。为什么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非常少,不能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与感慨。是哪些原因阻碍了我国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不乏西方国家的傲慢与对我国的偏见,不乏科技领域看待学位、职称重于科学创造的“重名轻实”的学术风气,我国的教育体制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基础研究领域里最神圣的奖项,诺贝尔奖与奥运会相似,都是人类的竞技场。搞科学研究是一件很枯燥艰苦的事业,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耐住性子,知难而进,不离不弃,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做科学研究。而我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科研机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观念,直接影响和诱导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具体而言,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教育手段彰显着教学“成果”的终极目的,学生总是希望从老师的课堂上、教案里,得到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圆满答案。这样一来,无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的能力。在教育发达的国家看来,考试并不重要,学生也不是只满意一个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直觉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这也许就是我国教育与科学之间的脱节,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其次,我国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中过细的专业划分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由于缺乏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综合技能培养,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学家戏谑地评介,这种教育形式只会产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难孕育或造就精英式的“大师级”人物。第三,我国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高考。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大多数在大学期间对学科的突出表现,对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选拔大学新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口。我国唯“分数论”的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设置了对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的人为障碍。尤其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没有培育“怪才”的优越环境,严重扼杀了中国学生自由的思想和巨大的创造力。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样我们的经济、科学技术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我国的综合实力才会更上一层楼。

  “科学所赋予人类社会的,比对诺贝尔奖的追求要丰富得多。”我们应乐观自信地看到中国人具备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潜力和实力,我们需要理性解读中国教育的心态,也期望中国的教育不仅要注重训导,还要像西方那样注重启发。随着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必将焕发出成为世界级的一流科技强国的强大生命力,迈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行列为期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 何景棠.2002 年诺贝尔物理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J].科技导报,2003(5).
  [2] 李长久.中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J].瞭望新闻周刊,2005(41).
  [3] 吴海江.诺贝尔奖:原创性与科学积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
  [4] 蔡建琼,于惠芳,朱志洪.SPPS 统计分析实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苏金明,傅荣华,周建斌.统计软 SPSS 系列应用实战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