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

《基督徒之死》与《蜜柑》的比较分析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沈日中
发布于:2019-07-31 共8727字

  摘    要: “用银镊子翻弄人生”的日本近代文学作家芥川龙之介被文学界称为“鬼才”,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 1917年末至1919年末是其创作高扬期, 创作的作品显示出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对艺术无限追求; 1919年末以后是其创作颓废期, 创作的作品也显示出其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精神上充满疲劳与倦怠。分别以上述两个时期的作品《基督徒之死》和《蜜柑》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以究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 《基督徒之死》; 《蜜柑》; 芥川龙之介;

  Abstract: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 Ryosuke Akutagawa, who “turned his life around with silver tweezers”, was called a“genius”by the literary circle. He produced a great deal of work in his lifetime. Among them, the end of 1917 to the end of 1919 is his creative soaring period. His works showed his confidence in life and unlimited pursuit of art; after the end of 1919, it was the decadent period of his creation. His works also showed that he was full of fear and restlessness towards life, and full of fatigue and tiredness in spirit.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s of the above two periods The Death of the Christian and Mandarin Orange as examples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pectively, and investigates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Keyword: The Death of the Christian; Mandarin Orange; Ryosuke Akutagawa;

  一、引言

  芥川龙之介于明治25年 (1892) 3月1日, 出生在东京市京桥区 (现东京都中央区) 的新原家, 是新原敏三的长子。因为出生于辰年辰月辰日辰时而取名龙之介。又因为出生后七个月左右, 母亲就精神失常, 所以龙之介就被送到具有传统的江湖文人之风的舅舅家芥川家当养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 特别是作为儿时经历, 自幼就受到文学上的感化, 这与母亲的精神失常一起成为芥川文学形成的重要因素。少年时代神经质而又体质虚弱, 但是在学业成绩上却是非常优秀, 作为早熟的文学天才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芥川共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从1914年至1927年共13年的创作生涯中, 共创作了148篇小说, [1] (P2) 被文学界称为“鬼才”。其作品按照类别分为短歌、俳句、诗作、随笔、小说等类, 当然其最倾注创作热情的无疑为小说, 他的艺术观应该主要体现在其小说的创作方面。

  二、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及其分期

  芥川龙之介研究, 在日本国内可谓盛行, 早期有如吉田精一、堀辰雄、三好行雄、山本健吉等大家的有关芥川研究, 近来更是有大批学者加入芥川研究的队伍。在中国, 近百年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陆续被译成中文在报刊上发表或出版, 关于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 200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更推出了一套五卷本的《芥川龙之介全集》, 足见其价值。早在1921年, 鲁迅就将芥川龙之介的名作《鼻子》和《罗生门》译介到中国。此后数年里, 虽然夏丐尊与汤鹤逸也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一些作品, 但中国学界对芥川龙之介的关注始终不够。直到1927年, 芥川龙之介自杀的消息传到中国, 中国学界如梦初醒, 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的译介热情持续高涨。在1927—1928这两年里, 不仅多种报刊杂志纷纷刊登芥力龙之介作品的中文译文或评价文章, 多种芥川龙之介作品汉译选集先后出版, 中国出现了译介芥川龙之介的第一个高潮期。[2] (P45) 另据岛田明子《芥川作品各国翻译状况一览》一文的统计, 至1999年为止芥川作品被译介出版最多的当为中国。[3] (P178~184)

  正如张蕾在其《芥川龙之介と中国受容と変容の轨迹》一书“序章中期芥川文学の全体像”中指出, 在芥川文学研究界, 许多研究者认为可以把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 但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4] (P15~16) 并分别对两种不同划分主张的代表吉田精一和堀辰雄的观点做了论述。吉田精一则在《芥川龙之介》中以芥川生前刊行的8部短篇小说集为基础, 认为初期为大正8年1月刊行的第三短篇小说集《傀儡师》为止, 中期从第四短篇小说集《影灯笼》到大正13年发行的第七短篇小说集《黄雀风》为止。关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分期, 堀辰雄在其着作《芥川龙之介论———论其作为艺术家》中, 作了如下阐述:“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将他 (芥川龙之介) 的所有作品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从《鼻子》开始, 至《芋粥》《某日的大石内藏助》《地狱变》《基督徒之死》《南京的基督》《竹林中》等, 再到《六宫公主》为止的创作时期。其后期始于保吉物语, 经过《一块地》《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点鬼薄》《玄鹤山房》《河童》, 到《齿轮》为止的创作时期 (大正12年———昭和2年) 。”堀辰雄从芥川的创作风格转变为主要依据, 以大正5年至大正11年为芥川文学的前期, 大正12年至昭和2年为后期。吉田精一则以8部短篇小说集出版的先后为基础进行划分, 而堀辰雄主要从芥川的创作风格转变为前期后期划分依据。随后, 张蕾因此认为将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是最为一般的做法, 但对于中期始于何时止于何时这一问题,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其依据吉田精一的划分主张, 认为“大正8年3月至大正13年12月为芥川文学的中期”。[4] (P17)

《基督徒之死》与《蜜柑》的比较分析

  本稿在上述基础上将芥川龙之介从1914年至1927年共13年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中1917年末以前是芥川龙之介创作初期, 1917年至1919年初是其创作高扬期, 而1919年5月《橘子》的发表则进入了其创作的颓废期。

  三、高扬期的作品《基督徒之死》

  (一) 《基督徒之死》作品梗概

  《基督徒之死》发表在大正7年 (1918年) 9月号的《三田文学》杂志上。《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被研究和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 也是芥川龙之介创作高扬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主要讲述长崎的教会圣露其亚教堂所收养的罗连卓, 是一个犹如天童转世之神秘少年, 是个道心坚定之人。但是, 城内有家伞铺的女儿怀孕了, 城中流言四起, 众人皆认为是罗连卓所为。于是, 罗连卓被教会逐出圣露其亚教堂, 在街头到处流浪乞讨。伞铺之女生下一女婴之后的一年, 在长崎城里发生了一场大火, 而伞铺一家逃出火海之后, 伞铺之女方才记起婴儿还在睡在屋内。面对大火, 连出生于武士之家, 身材伟岸出众的奚美昂都束手无策, 而此时挺身出现的正是罗连卓, 他立刻奋不顾身地闯入火海之中, 救出了伞铺之女所生的女婴。但是他自己也被火焰所吞噬, 命若游丝。此时, 伞铺之女忏悔了, 自己所生之女是与邻居异教徒之子所生。清楚地证明了罗连卓是无罪的, 而且与此同时“罗连卓胸前衣服被烧破之处, 赫然露出如玉般的双乳”[5]更证明了罗连卓是纯洁无垢的。通过这一“刹那的感动”将罗连卓神圣化。

  (二) 《基督徒之死》的创作背景

  《基督徒之死》发表的大正七年 (1918年) , 对于芥川来说, 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一个转机之年。上半年辞去了从1916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就一直在那里任教的海军机关学校委托教员一职, 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 同时与从1916开始就有了婚约的塚本文子结婚。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员工, 继第一部作品《地狱变》之后还创作了《蜘蛛丝》《枯野抄》等佳作。

  如前所述, 芥川迎来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5]《基督徒之死》不仅是芥川基督教题材作品的代表, 更是作为芥川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在《基督徒之死》的 (一) 的最后一段:

  却说这女子的生平, 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究竟是何道理?概而言之, 人生刹那间的感动, 实千金难求, 至尊至贵。好有一比, 人之烦恼心如茫茫夜海, 当一波兴起, 明月初升, 能揽清辉于波上, 岂非生命之意义?如此说来, 知罗连卓之最后, 亦足可知其一生耳。

  对此, 酒井英行引用三好行雄的论述, 认为这并非是“宗教的感动”, 并指出“活着的意义, 或者所谓真正的人生, 绝非强行拖延生命的无意义的、无聊的时间堆积。如诺无法拥有能够让生燃烧至极限为止的、充实的瞬间, 所谓人生最终只不过是茫茫然的灰色风景罢了。”就是芥川的人生观。[6] (P66)

  (三) 《基督徒之死》的主题

  小说开篇就引用了庆长译《Cuia do Fecador》 (向善书) :“纵令人生三百岁, 逸乐至极, 较之恒久, 无尽之乐, 犹如梦幻耳。”和《Imitatione Chnisti》 (教徒景行录) :“唯向善求道者, 方可知圣教中不可思议之神妙。”两段话。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作为芥川龙之介一系列基督教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备受芥川文学研究者关注。芥川在基督教系列作品中并没有全部描写殉教主题。但是, 在《基督徒之死》中, 则尽情地表现了芥川对基督教殉教感兴趣到几近于病态的审美意识。芥川被殉教所吸引, 是因为在殉教中, 可以看到人的死亡的美丽形式, 也就是能够看到向上帝完全地贡献出自己, 完全超越自我主义的人类的美丽形象。在《基督徒之死》中, 芥川所想要表现应该是, 在完全克服了利己主义的世界里的人类的美丽形象。当然, 芥川在《基督徒之死》等作品中虽然刻意描写了殉教, 但是他并非在描写基于为了神、为了上帝而奉献出自己生命的信仰告白之上的殉教。而是通过所谓的殉教, 这一浓缩了一种生命力量的形式, 表现出作者精神上的饱满和生活的充实。

  《基督徒之死》的序词“纵令人寿三百岁, 愉逸度世, 较之永生无尽之乐趣, 亦不过梦幻耳”。这一句指人世之短暂, 但其重点在于“永生无尽之乐趣”。“向火柱、火壁、火梁隙地疾奔而入”的罗连卓执着于对宗教的笃信, 忍受着孤独、误解, 怀着博大无私的爱从容赴死。小说描写了“罗连卓”曲折的一生以及由“殉教”而使生命升华的故事。殉教行为之所以能够引起芥川的兴趣, 恐怕在于其“为了信仰而甘愿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芥川为了艺术而所追求的。[7] (P53) 因此本文认为, 芥川龙之介创作高扬期的作品《基督徒之死》, 通过对基督徒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而献身的描写, 表达作者本人对艺术至上的热烈追求。

  四、颓废期的作品《蜜柑》

  (一) 《蜜柑》作品梗概

  《蜜柑》是芥川龙之介于大正八年 (1919年) 5月发表在《新潮》杂志上的作品, 翌年2月载于春阳堂出版的小说集《影灯笼》上。作品发表时, 以《我遇见的事情》为总题, 《蜜柑》和《沼泽地》一起发表。后来才各自作为独立的作品被收录。

  作品描写的是, 某个阴沉沉的冬日黄昏, 我带着难以名状的疲劳感和倦怠感的心情登上了由横须贺出发的列车, 在二等车厢的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发车铃声响了, “心里略觉舒坦”的我的前面,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走了进来。“没有油性的头发左右梳成两个半圆发髻”, 通红的脸满是皴裂, 围着脏兮兮的绿色围巾, 是一个乡下小姑娘, 手上拿着三等车厢的票。粗鄙的长相, 邋遢的衣着, 连二等票和三等票都区分不清楚的愚蠢样, 让我不能不感到气恼与不快。试着去忘记这一小姑娘, 我拿出报纸来看, 但是报道的净是些平常事件, 无法慰藉我心中的郁闷。当火车驶进隧道的时候, 双手生着冻疮的小姑娘, 打开了车窗。而本来就患了咽喉炎的我, 赶紧用手帕蒙住脸, 但还是被烟呛得喘不过气来。火车经过一个贫困的小城镇, 小姑娘则从车窗探出半个身子, 用长着冻疮的手, 向窗外前来为前去当佣人的她送行的弟弟们扔了五六个橘子。此番情景, 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头, 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豁然开朗的心情, 并注视着小姑娘。小姑娘对弟弟们的关爱, 使得被疲劳和倦怠所困扰的主人公我, 产生了“刹那的感动”。

  (二) 《蜜柑》的创作背景

  正如菊池宽所言, “《蜜柑》是以芥川龙之介的真实体验为题材而写成的作品”。[8]因此, 一般认为此作品是基于作者的体验创作而成的速写风格的作品。但是, 作者并非原封不动地叙述体验和感慨, 而是通过作者细致的构思, 巧妙地导入人物、事件, 鲜明地表现了社会的一面。从作品中, 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变化。大正八年 (1919) 年, 对于芥川而言, 可以说是其创作上的停滞之年, 因为此种郁闷的心情, 本来就具有的厌世性格, 以及作者周围的生活状况全部都是无聊之人生的象征。此作品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 受困于疲劳与倦怠的作者, 被乡下小姑娘的粗野之人性所感动。文章开头的“冬日的黄昏”与作者的忧郁出奇地搭配在一起, 构成了全篇的写作基调。

  (三) 《蜜柑》的主题

  1. 我的疲劳和倦怠与小姑娘的和善与热情

  作品从一开始, 通过“冬日的黄昏”, “我的脑海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来说明作者郁闷的心情, 甚至于与周围昏暗阴沉的景色极为相似。同时, 还交代了作者对分不清是二等还是三等车票的, 粗野的举动, 脏兮兮的衣着打扮的乡下小姑娘的厌恶感。作品中, 描写的“蜜柑”是“沐浴着和煦阳光”的“蜜柑”, 此种对“蜜柑”的柔和而鲜明的颜色的描写, 为的是说明与我的疲劳和倦怠以及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厌恶之感相反, 小姑娘则对来为她送行的弟弟们异常亲切和关爱。

  2. 对人生的绝望之情

  “我百无聊赖, 将未读完的晚报扔到一边, 头又倚着窗口, 像死人似地闭上眼睛, 打起盹儿来。”说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绝望之情, 对于作者而言, 描写“隧道中的列车”、“乡下小姑娘”以及“净是些寻常消息的晚报”等都是难以理解、卑贱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以至于作品的最后一段:“这时, 我才聊且忘却那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 还有那令人困惑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 在表达我受到强烈的感动的同时, 仍然觉得于我而言, 人生依旧是令人困惑的卑贱而又无聊的。

  五、《基督徒之死》与《蜜柑》的比较

  (一) 两部作品的相同点———“刹那的感动”

  无论是《基督徒之死》还是《蜜柑》都表现了作者的艺术至上主义。《基督徒之死》通过罗连卓的殉教来表现基督徒对信仰的坚定, 为了信仰可以超越自我, 完全地彻底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正是创作高扬期的芥川所追求艺术至上之理想。而《蜜柑》则通过乡下小姑娘对为之送行的弟弟们的关爱来表现出作者的感动, 此种感动就是作者追求艺术理想之表现, 但是因为周围的一切使得作者倍感疲劳和倦怠, 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念, 陷入绝望之境。

  (二) 两部作品的不同点

  1. 小说题材不同

  《基督徒之死》所选取题材为历史题材, 而《蜜柑》的题材则为现实生活题材。在芥川龙之介创作生涯的初期和高扬期中, 历史题材的作品要多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在第一、第二创作集中所收录的作品, 现实题材为8篇, 而历史题材共15篇, 其中历史题材又分为王朝物语题材5篇、基督教题材3篇, 除基督教题材外取材于江户时代题材5篇。[9] (P129~130) 收录了《基督徒之死》的第三创作集共收录11篇作品, 而现实生活题材仅为2篇[10] (P149) 。芥川龙之介主张借用历史题材来表达现代主题。在稳定的创作环境里, 此时的芥川专心于创作, 并称《基督徒之死》是其有自信的作品。[10] (P156)

  而《蜜柑》则被认为是以芥川自己的生活体验为题材的素描风格的小作品。[11] (P159) “我”这一主人公始终无法从疲劳和倦怠中解放出来。究其原因, 如前所述生父去世、承担照顾亲人的重任、创作上停滞不前等。

  2.《基督徒之死》的第三人称与《蜜柑》第一人称

  芥川龙之介被称作新技巧派作家, 重视写作技巧。对取材于历史题材的《基督徒之死》设定了傍观者的角度, 去描述“罗连卓”这一主人公为信仰而奋不顾身的事迹。对于小说中所展开的信仰, 让自己在无意识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 与信仰的感动保持一定的距离。[10] (P157) 出于创作高扬期的芥川,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更容易客观地观察人物、构思作品。

  而《蜜柑》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如同自然主义时代, 容易局蹐于作家自身的直接经验。从而导致芥川无法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以自然、冷静的态度投入创作当中。

  综上所述, 《基督教徒之死》创作于作者创作的高扬期, 此时因为家庭生活安定, 作者的精神状态也比较稳定, 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写作上芥川也希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在《基督徒之死》中, 芥川极力地表现出了在完全克服了利己主义的世界里的人类的美丽形象。通过对基督徒为了神为了上帝而献出生命的信仰告白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艺术至上的追求, 以及为了艺术而生的信念。通过基督徒罗连卓的殉教中的“刹那的感动”反映出了作者对无上幸福的期望, 并在殉教者罗连卓身上发现了她对信仰的追求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同样热烈。而《蜜柑》创作于作者创作向颓废期迈进之际, 周围的一切对作者来说都是百无聊赖的。“昏暗”“阴沉沉”的外部环境使得作者倍感疲劳和倦怠, 对人生充满了困惑, 对周围的人和事感到厌恶。虽然亦受到小姑娘对来为她送行的弟弟们异常亲切和关爱之举动的“刹那的感动”, 但是对作者而言, 人生依旧是令人困惑的卑贱而又无聊的。

  (三) 从创作高扬期走向颓废期

  大正2年 (1913) 9月, 芥川考入东京大学英文专业, 1914年2月, 与久米正雄、菊池宽、松岗让、成濑正一、山本喜誉司、土屋文明、丰岛与志雄、山公允等人第三次创刊《新思潮》, 5月发表处女作《老年》, 因此山敷和男在其《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论》一书中, 认为芥川的创作活动也就始于处女作《老年》的发表。[12] (10) 本文赞同山敷和男的观点, 1914年为芥川龙之介创作生涯的初期的起始年份, 直至1917年为芥川龙之介创作生涯的初期。主要代表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手绢》《大石内藏助的一天》等。其中, 发表在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上的《鼻子》, 深受世人好评, 使芥川一举成名。在初期, 因家庭等复杂关系, 芥川龙之介经历了初恋的失败, 为了转换失恋的心情, 反映在其创作上则欲与现状分离, 厌恶而欲逃避失恋这一现实, 尽可能创作愉快的小说, 但其作品的舞台并不在现代, 而是选取平安朝等历史题材。[13] (68)

  大正6年 (1917) 末至大正8 (1919) 年初, 为芥川创作的高扬期, 主要代表作品有:《蜘蛛之丝》《地狱变》《文明的杀人》《基督徒之死》《枯野抄》等。期间, 1918年2月结婚, 3月迁居于镰仓町大町的小山别邸内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时从此月起芥川从海军机关学校辞职, 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正式社员。并于4月搬至田端之后, 将二楼的书斋挂上“我鬼窟”匾额, 专心于创作。关于芥川在高扬期的生活状态, 正如山敷和男认为是芥川迎来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2] (P13) 吉田精一也认为“当时的他 (芥川) 充满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力量, 在生活上也因为是新婚之后不久, 远离了令人烦恼的父辈们的家庭, 是最幸福的境遇”。[10] (P155)

  大正8年 (1919) 5月《蜜柑》的发表至1927年芥川生命的终结为其创作的颓废期。正如芥川在《蜜柑》中所描述的“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 犹如雪前的天空般阴沉”, 这也是作者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 究其“疲劳”和“倦怠”的原因, 菊地弘在《芥川龙之介<蜜柑>》一文指出, 《蜜柑》发表一个多月前, 1919年3月芥川生父新原敏三因流感去世, 并且要承担起照顾多位亲属的重任而招致了“疲劳”, 另外, 苦恼于如何找到打开在创作上停滞的方法。[11] (P160) 此间, 1921年他被大阪每日新闻社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派往中国。3月19日从东京出发的芥川, 因为感冒不得不在大阪逗留了一周多后才前往中国, 7月末归国后, 身体状况不佳, 从学生时代开始的神经衰弱, 因为旅行的疲劳更加恶化, 不靠安眠药则无法入睡。他的命运呈直线下降趋势, 创作风格停滞。昭和2年 (1927) 姐姐家失火, 住宅全被烧毁, 因该宅入有巨额保险金, 姐夫西川丰被怀疑为自己放火, 苦恼中的他卧轨自杀。姐夫死后, 芥川为姐姐家欠人的高利贷四处奔波, 致使神经衰弱更加严重。[12] (P17) 7月24日, 芥川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杀。其颓废期的代表作品有:《蜜柑》《点鬼薄》《河童》《齿轮》《一个傻瓜的一生》等。

  石割透在《<奉教人の死>――语ることと沈黙と――》一文中引用了三好行雄《作品论の试み》的阐述, 认为《基督徒之死》不仅是芥川基督教题材作品的代表, 更是作为芥川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而受到好评。[14] (P68) 因为《基督徒之死》可以说是芥川创作生涯高扬期的力作。而《蜜柑》是芥川因家庭关系及身体原因导致其创作开始走向下降趋势的作品。两者比较的主要目的在于, 探析芥川创作生涯是如何从高扬期而走向颓废期, 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六、结语

  作为大正文学新技巧派的主要作家, 芥川龙之介留下大量不朽的作品。本稿将芥川的文学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17年以前是其创作初期, 主要以历史题材小说为主;1917年末至1919年初是其创作高扬期, 创作的作品显示出其对生活充满信心, 对艺术无限追求;1919年《橘子》的发表以后是其创作颓废期, 创作的作品也显示出其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精神上充满疲劳与倦怠。《基督徒之死》是其创作的高扬期的作品, 通过对基督徒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而献身的描写, 表达自己对艺术至上的热烈追求。而创作颓废期的作品《蜜柑》则反映出作者对周围的一切倍感疲劳和倦怠、厌恶, 觉得自己的人生依旧是令人困惑的卑贱而又无聊。最终作者在1927年7月24日, 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 怀着“对将来的漠然的不安”[8]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绚烂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导读[M].陈生保, 张青平, 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2]沈日中.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版本考录:1921-1929.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 (3) .
  [3] 嶌田明子.「芥川作品各国翻訳状况一覧」『芥川龙之介作品论集成别巻芥川文学の周辺』.[M].东京:翰林书房、2001年3月20日初版第1刷、第178~184页.
  [4] 张蕾.芥川龙之介と中国受容と変容の轨迹.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2007.
  [5]高慧勤, 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 (小说) (1) [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6] 酒井英行.「『奉教人の死』覚书」『芥川龙之介作品论集成第3巻西方の人――キリスト教?切支丹物の世界――』.[M].东京:翰林书房、1999.
  [7]阎磊.论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3 (1) .
  [8] 菊池寛.文芸作品の内容的価値[J].新潮, 1922 (7) 。
  [9] 吉田精一.「十三第一创作集」『芥川龙之介』.1942.
  [10] 吉田精一.「十五傀儡师」『芥川龙之介』.1942.
  [11] 菊地弘.「芥川龙之介『蜜柑』」『芥川龙之介作品论集成第5巻蜘蛛の糸』.东京:翰林书房、1999.
  [12] 山敷和男.芥川龙之介の芸术论.[M].东京:株式会社现代思潮社.2000.
  [13] 吉田精一.「八罗生门」『芥川龙之介』.1942.
  [14] 石割透.「芥川龙之介『蜜柑』」『芥川龙之介作品论集成第5巻蜘蛛の糸』.[M].东京:翰林书房、1999.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沈日中.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与《蜜柑》的比较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3):112-116+12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