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视野下的跨学科分析

来源:景德镇学院学报 作者:郭莉
发布于:2020-04-24 共7366字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之第五篇

  摘要:备受争议的比较文学在质疑和支持声中曲折发展, 至今成为一门“显学”。伴随比较文学地位由边缘向中心转向, 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成为探讨热点。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在扩大研究范围、带来文学新的审美视角的同时, 也带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含混与交叉。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仅仅只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可以作为比较文学之下的独立学科?又或者独立于比较文学之外、也独立于两种以上学科体系外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 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比较文学具体的实践研究, 值得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学科,存在与悖论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

  一、颇受争议的“比较文学”

  1825年, 从法国教师诺埃尔和他的同事拉普拉斯取材于不同语言的文学, 编成《比较文学教程》起, “比较文学”一词首次在书面诞生。同是法国人, 维尔曼在1827年开设了第一个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随后出现相关的比较文学方面的书籍使得这一术语言传到其他国家, 比较文学由此在全球确立, 虽然它得到官方认可, 却似乎仍然没有能够在“科学的百科大全中有自己的确定的位置”。无论是7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 还是80年代法国学者布吕奈尔, 抑或是90年代英国学者巴斯奈特虽然都对比较文学进行过这样那样的解释和判断, 但都未曾给出一个众人完全认可的答案, 何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存在意义何为?比较文学是否有发展前景?这些问题一直都饱受争议。

  笔者愚见, 无论“比较文学”定义如何不能精确, 比较文学立足点必然是文学,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展开的基础, 较早提出比较文学定义的学者, 无疑都肯定了这一点。法国学者卡雷说“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1];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所说,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2]都提及文学的基础地位, 这是根本。许多学者在跨学科研究中, 将一些新兴学科定位于其他学科基础之上, 也是动摇和混淆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 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比较, 这也是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学科的区别所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各种学科的交叉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的状态,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 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建筑楼阁、哲学伦理在每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里都会有所涉及, 虽然各种语言和风俗是不相同, 但是各国各民族的情感和基本生活却是相同的, 这也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必然和基础。

  比较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学科, 学科确立时间不长, 中间又几经周折, 二战后才受到世界各地学者重视, 没有确定定义也是因为对于运动着的事物用死板的定义去禁锢的确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即便很多学者都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即将死去的学科, 不可否认的是, 直至21世纪的今天, 比较文学学科依然在各大高校开设, 比较文学学术会议也在世界绵延, 取得丰硕成果。正如季羡林所言:“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种发展是合乎规律的, 顺乎世界潮流的, 沛然不能抗御的。”[3]在比较文学已有的理论基础上, 做出更多实际的文学成果, 是比较文学学者首当其冲的责任。虽然某些概念无法精准定义, 但是也不能一直纠结于概念语言的精准上, 更不能判定它的存亡, 一味将比较文学纸上谈兵, 束之高阁, 顾此失彼, 也会导致比较文学研究走向空洞化的倾向。无论如何看待, 存在即是合理, 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繁荣, 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这是不同分歧当中一个共同点, 我们可以整合做出更多的文学贡献。

  唯物辩证法指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也不是割裂无缘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也因此得以不断延续和前进, 从比较文学学者认可的角度来说,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 也是比较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所在。从最初学者提出比较文学的一个特点“跨国界”到“跨民族”的转变是一种完善, 像我们中国多民族国家并存如果仅仅以国界为界限, 就会掩埋同一国界内不同文化体系的内在区别和联系。而“比较”一词既是一种方法, 但又不是简单的同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比较”一词含义完全相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一种立场, 其目的在于跨越和打通。那么把一个文学研究问题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内, 是否必须同时包含这四点呢?也不尽然, 比较文学问题可以不同时包含这四个基本点, 在立足文学基础之上, 以比较之立场, 跨越不同话语体系或者学科体系, 两者不是并存而是或存。

  二、比较文学下的跨学科

  (一)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相互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 文化又在某种层面上作为文学生发的背景, 对文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自然科学等, 和文学并存于文化之中, 相互构成一个有机空间, 这个空间并非是僵死的, 而是相互运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最初文史哲并不分家,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也并不十分明显,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其他学科的奠基之作, 比如《易经》在后人看来是一部内容非常深广的哲学着作, 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天文、物理、数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文学水平相当高的地理学着作, 《徐霞客游记》虽然是游记体文学, 但却有很高的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极高的科学价值。[4]西方亦是如此,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诗学》是文艺理论的扛鼎之作, 柏拉图的哲学书《理想国》里有许多关于文学和艺术的观点, 意大利着名的哲学家布鲁诺用自己的哲学“理论影响了17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5]正如一位学者所说, 各学科之间如果从语言的能指来说, 其实本质上只是能指差异的文字游戏, 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不管怎样粗糙, 怎样文雅, 仍然表现了男男女女对于大自然、对于动物的生活、对于他们自己的社会交往、对于他们个体存在的种种情感与思想。”[6]把文学作为基础, 以其他学科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来研究文学问题, 的确把文学研究从狭隘的“内部研究”拉出, 挖掘出更多的文学意蕴和文学规律来。

  伴随社会进步, 信息高速化时代的到来, 各学科蓬勃发展, 自然科学探索的深入, 社会科学继续充满创新与感性, 各学科不断发展又催生出文学的繁荣, 一方面文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特点, 增加了多样的文学范式, 文学形式与手法的创新为文学表达提供了多种释放的可能。比如, 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学科———绘画,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是书画接通, 被誉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王摩诘, 他创作的一系列诗, 都是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卷。文学与绘画的结合, 将绘画手法应用于文学的表达, 无疑增加了文学表达的意境和方式, 比如绘画中在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 不着颜色白描画法, 应用于文学创作上时, 白描手法作为文学中一种写作的特色, 在描写人物或者环境时经常使用, 常常不加修饰和烘托, 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一个感情基调, 如若我们还记得《祝福》里祥林嫂的相貌,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采用白描的手法, 寥寥几笔, 一个农村质朴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透过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外貌透析出其内在的心理经历和遭际。鲁迅善于在文本中运用这种简单白描却又意味深远的手法, 小说《故乡》开头描写“我”深冬回故乡所见的萧条景色, 寥寥几笔勾勒, 不但将故事基调定准, 荒凉悲戚, 而且将自己所钟情的故乡, 描绘得阴晦无比;字里行间, 又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无尽的凄凉。文学与影视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 但是两者却呈现出交融的关系。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正是为了拍成电影电视而作, “影视文学”一词的提出也可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聚焦手法, 定格画面, 多个毫不相干的片段拼接而成的蒙太奇手法等等都被放到文学作品里, 构成了一幅幅具有视觉画面感的文字和色彩。

  不仅是文学与影视的结合而产生“影视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 文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也是一种跨越和创新, 文学和自然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 但本质和底蕴上是相似的,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是感性的审美的幻想;自然科学要求发现未知, 探索世界的本源, 精准展现现实生活, 是理性的知识。但并不是说二者就没有交叉的可能。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 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种新的文学范式愈演愈烈, 即科幻文学, 第73届雨果奖于2015年北京时间8月23日下午1时许, 在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 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科幻文学从学科边缘得到认可和重视, 文学与科学的高度结合, 无疑增加了作者和批评家的高度重视。科幻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正是技术的进步和各个领域内无止境的发现使构建另一个世界成为可能, 表面上看来似乎‘荒诞’, 但是实际上并非完全难以置信。在科学似乎要打破一切神话、实现一切梦想的时代……科学幻想小说是随着科学而产生的, 它属于整个世界。”[7]科学是文学的思想家, 文学是科学的预言家, 虽然, 科学与艺术是并置在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中, 然而, 创新、梦想、对未来生活更好的期许成了科学和艺术共同进步的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千差万别的学科, 却能彼此碰撞出最优秀的火花。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文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逐渐密切,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扩大了文学的传播途径, 由纸质印刷到网络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 它加快了输入者与输出的速度, 文学呈现一片繁博的景象, 网络文学的出现, 微文学、手指文学等等, 都是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为传播途径, 它不仅在传播途径上使文学的外在传送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 从文学的内在来看, 网络进入文学写作, 增加了文学的创作素材, 网络作为故事生发的背景, 是一个充满想象与神秘的“糖果屋”, 如同古代宗教出入文学殿堂类似, 于是就演绎出了一系列宗教文学的出现, 如《西游记》等, 网络的出现, 也将文学带入了一个新科技构制的魔幻王国。

  (二)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构主义、性别研究、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空间问题研究等各种文化思潮的此起彼伏, 将文学批评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 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使得政治经济与文化朝向多元化发展, 文学研究也受到这种全球文化风潮的影响, 不再局限于文本内部的语词探讨, 而是从文学外部着手, 发掘文本内部更多的文化寓意, 一时文化研究成为热潮。比较文学会介入到跨学科领域, 从最初起源就已经奠定了这种趋势, 比较文学起源于法国, 法国学派的学者提倡注重事实的影响研究, 强调跨国界, 从传播、接受等方面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法国学派研究的是“文学的外贸”;成立于1954年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 1958年9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会议, 美国学派的代表观点是雷马克的说法, 比较文学不能仅仅限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陷入民族主义的怪圈里, 比较文学可以同时研究两国以上的多国文学, 另一方面, 也可以研究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当然, 其本意还是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美国学派的出现无疑使得比较文学观更加明确化, 系统化, 这一方面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 比较文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 它的开放性以及边缘的非界定性决定了它随时跟着世界动态发展, 自然在二十世纪后期, 文化研究热会给比较文学打上烙印, 使比较文学的研究滑入了比较文化研究的危险。比较文学的发展不是一味排斥社会文化, 而是不能把比较文学发展成纯粹的与文学无关的比较文化热衷, 立足于文学, 从文化的角度阐释文学的可能性当然是好的, 然而无关乎文学的比较文化, 毫无疑问动摇着比较文学的地位。而属于比较文学范围内的跨学科研究, 同样亦是如此, 社会各方面飞速化的发展, 带来的密切度只能是让原本分明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 跨学科的概念?所指的侧重点?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处于学科边缘, 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都是饱受争议。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与一般交叉学科研究是有区别, 如若不加以区分, 的确会使比较文学再次陷入非难中。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 使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某种关系, 而这种关系会导致文学文本的所指在本学科领域研究视角下无法观察出来。跨学科研究究其根本, 就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出文学这一能指的更多所指来, 跨学科视角是在文学已经和其他学科产生交叉发生重大关系之后, 提出的一种审美视角和审美批评领域。提到比较文学, 再界定跨学科, 就已经明确假定了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之下, 因此, 这里的跨学科研究也就必须有“比较”和“文学”两个最基本的特质。另外, 不能简单地认为但凡是与文学学科相关的两种及以上的学科研究就是跨学科。这里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文学问题, 也并不是说有文学学科存在就是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 是以文学为基础和起点, 最终研究结果也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文学中的问题, 再回归到文学本身。当然, 至于交叉学科研究, 也就比较宽泛, 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学科有某种联系, 可以有文学也可以没有, 其目的也不只是为了文学。钱学森认为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8]也就是说不仅简单的是两种学科的交叉, 而是还是两种不同体系下的学科, 不是两种自然科学的交叉, 比如物理和化学, 而只能一个是自然类的, 一个是社科类的, 如物理和哲学或者文学是可以的。而乌家培认为交叉学科是“综合性科学, 两门以上的科学相互结合、彼此渗透的交叉, 不仅分别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的内部, 而且还大量发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9]乌家培的界定比钱学森更宽泛些, 也可以同是自然科学类或是同是社科类, 比如说, 和文学无关的多种学科研究, 探究其内在的关系和学科交叉, 从而产生一些新的学科和问题, 像考古人类学、人口经济学, 就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 或者一般的跨学科研究, 从这里, 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一般的跨学科研究 (交叉学科) 研究同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区别来。在比较文学视野下,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问题, 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介入文学中, 剖析文学;而并非从文学的角度, 去探讨宗教、哲学、地理、自然科学等等问题。跨学科研究完全可以纳入到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 前提是必须界定比较文学视野下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为何!毕竟, “归根到底, 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学’。”

  三、跨学科研究的存在与悖论

  基于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和互渗, 在文学创作的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合其他学科的特点来扩充文学表达, 跨学科研究的存在是必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不仅为文学批评和研究开拓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挖掘出更多的文学隐喻, 而且, 一旦确定界限, 也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发展的活泉。

  但另一方面,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仅仅只是提供了一种审美视角吗?它是否还囊括与文学相关的、其他方面更富弹性的机制?如果说在跨学科视野下, 我们研究文学问题前提是要研究或者了解另一种或者两种学科的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 具备这个视角之前我们做得更多是与文学不相关的东西, 那么, 跨学科研究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提供新的审美视角的领域, 它似乎还暗含有一种独立学科的潜质存在。随着社会发展, 全球化经济加剧, 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日益明显,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 在两种以上的学科边缘间就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 这些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跨学科是交叉学科的缘起, 交叉学科则更强调跨学科实践的学科性, 是一系列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的总称。”[10]这里出现了重复和交叉, 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交叉学科和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范围, 但是, 在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悖论, 一方面,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点, 而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科间动态性的交叉, 跨学科研究本身已渐渐具备了一门独立学科的潜质。如果把这些相连串的问题统统纳入到比较文学范围内, 是否消解了这些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凝聚性?再细者, 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存在对于一门学科本身的存在是否又是一种消解?

  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和规范的概论, 不仅仅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界定的含混, 还有这些新兴学科出现就是在一个大文化语境下产生的, 它们本身的存在是否合理, 该作为什么样性质的问题, 至今是一个疑问?这也就导致本身就模糊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更加扑朔迷离。对于这种含混, 我们可以以“文学地理学”新兴学科为例子做一个具体感官上的触摸。梅新林曾从研究实践中归纳出对文学地理学的五种不同定位倾向:“一是从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二是从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是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交叉学科;四是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五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11]定位不同, 研究问题的倾向和角度不同, 归于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下作为一个二级学科, 似乎都不能包含这些新兴学科所涉及的两种学科体系, 于是把文学地理学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则成了众多学者的主张。那么, 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具体又是什么呢?它是否包含其他几种研究视角?如果包含, 如何确定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必然存在交叉和重复的部分。“跨学科的研究中如何正确理解所跨学科是很重要的, 这直接决定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定位问题。”[12]

  同样,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 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其内容是作为一种关系存在, 还是有所具体指涉?如何定位和认定跨学科, 直接决定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具体的实施和方案, 其界限的分明还有待进一步斟酌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序 (初版) [M].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 1951:5.
  [2][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M]//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1.
  [3]季羡林.比较文学概论·序[M]//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4] 陈淳, 刘象愚.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1.
  [5]王福和:比较文学读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39.
  [6](爱尔兰)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M].姚建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20.
  [7][法]让·加泰尼奥:科幻小说[M].石小璞,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5.
  [8]钱学森.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J].机械工程, 1989 (3) :46.
  [9]乌家培.交叉科学发展的原因和途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37.

点击查看>>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郭莉.存在的悖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31(05):31-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比较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