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等待,曹顺庆教授的英文力作《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Theory ofComparative Literature)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与思考后(变异学理论由本书作者于 2005 年在《比较文学学》中首次提出),终于由世界知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全称为: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于 2014 年 3 月在纽约出版。本书由杜威 ? 佛克玛教授作序,是作者关于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在英语世界的首次亮相和集中体现,亦是在当今比较文学学术界以“欧美”学科理论为马首是瞻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英语世界发出自己的学术之声,意义非凡。“正如佛克玛教授所言:比较文学变异学英文著作的出版,是打破长期以来困扰限制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语言障碍的一次有益尝试,并由此力图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Cao,The Variation Theory V)。曹顺庆教授学贯中西,初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中西比较诗学崭露头角,如今又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颇有建树,此英文力作便是其“以往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相关研究的最好总结与展现,包括《比较文学教程》(2006)、《比较文学学科史》(2010)、《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2011)、《中西比较诗学史》(2008)、《中外文论史》(2012)等”(Wang2)。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影响研究的历史功绩及重大缺憾”中,作者在梳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生成的历史语境、其研究范围及特点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影响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并指出了影响研究的理论特点为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并不能有效解决形象学及跨文明语境研究中的变异问题。作者认为影响研究的实质应为影响与变异共存,从而为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出路:即影响关系变异学。第二章“平行研究的历史功绩与学科困惑”中,作者阐述了平行研究相对于影响研究的优点,也指出,平行研究的求同思维模式导向不能很好地解决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异质性问题,即“面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123)。比较文学变异学通过对不同文明体系中文学现象的差异与变异的界定与考察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理论缺陷。第三、四、五章为著作的主体部分,详尽地展现了作者的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的架构及特点。“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对注重实证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及致力于美学解读但却忽视非欧洲语言文学的美国学派的回应”(Cao,The Variation Theory V)。第三章“跨语际变异学”中,作者从变异学的视角探析了信达雅与创造性叛逆之关系、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与变异的必然性、西方语言与汉语的跨越性变异、译介学及传统意象的误译等问题,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跨语际层面变异现象的客观基础、性质及其价值作了详细的阐释与分析。第四章“跨文化变异学”首先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同质文明圈内的跨文化变异学,以区别于异质文明之间的跨文化变异,从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文学误读与文学变异及比较文学形象学三方面探讨了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概念、机制及形成动因等问题,并从变异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的定义及研究方法,以充实传统的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形象学研究,并将其具体细分为文本研究、作家研究、文化研究和变异研究。第五章“跨文明变异学”的研究对象为异质文明之间的跨文化变异,阐述了跨文明研究的现实语境,着重分析了跨文明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及跨文明研究中文论的异质性问题。“20 世纪中华的文学学者,大用特用现代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做研究,不用中国文学理论,大概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文论无用。20 世纪具世界影响的文学理论名家、大家辈出,但其中没有中华的文论家,曹顺庆说中华文论患了‘失语症’。悠悠数千年历史、有文论杰构《文心雕龙》的大国,到了 20、21 世纪,在全球的文论界却竟然‘失语’”(黄维樑202)。对此,著作提出了异质文明文学间相互阐发的可能及方法,并对不同文明间的异质问题采取“和而不同”的理论立场,避免了在具体的研究中走向一极或出现矫枉过正的可能。
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及重大突破,著作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Literature 具有独特的学科理论价值及研究方法的双重意义。
首先,在学科理论价值上,此英文著作的出版打破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西方为中心的局面,向世界展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的努力及成果。“尽管现今对东方主义仍存在较大的偏见,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价值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必须得到承认并融入其中。正是在此意义上,曹教授的著作显得尤为及时与相关”(Wang 4)。比较文学变异学在英语世界的“发声”让西方学者看到了中国学者在新时期全球社会语境下,对于现今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出路的有力思考并将其上升为学科理论层面的探索。“在我与曹教授先前的交流中得知,此著作的出版更多地是想要吸引西方学者,与其展开学术探讨,并由此试图说明中国学者在学科理论上的不同尝试与想法。我想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的话,中国学者单方向地接受西方思想的情况至少会有所改变。过去,中国学者只注重求‘同’,现今他们还注重‘异’。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此著作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比较文学,更是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突破”(Wang 2)。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上,法国学派及美国学派的学科范式及理论架构都大大推动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但同时在此过程中亦逐渐显现出了各自的理论缺陷。简言之,两者的思维模式都以“求同性”为导向,忽略了文学之间的异质性及变异性。“宇文所安、刘若愚等学者在其研究中都探讨过同质性及异质性现象,并敏锐了关注到了变异现象。对此,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Cao,The Variation Theory Vi)。
现今世界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差异性的重视及比较文学近年来在东方的兴起,使得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异质性问题越发突出明显。比较文学学科的今后发展若无法解决跨文明语境下的异质性及变异性等现实问题,则其还将长期陷于学科的欧美中心主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对其求“同”思维的突破。但并非所有西方学者都对此现实熟视无睹。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与进入》就曾批判地回应了此种求“同”倾向。《迂回与进入》对不同文明异质性的关注与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与变异学的理论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其研究模式却呈现出单一、静态的特征,最终指向对自身的理解与认识。
而变异学对异质性的探讨及对此种求“同”模式的回应则更为深入。其对文学之间异质性及变异性的关注不仅用来反观“自身”、理解“他者”,更为探索变异背后的动因、机制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跨文明语境下文学间的互补性,最终实现世界文学的总体性。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范式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使其超越了民族性,具有普世性。
其次,此著作更具有在研究方法及视角上的指导意义,即研究中的历时与共时结合、理论与实例兼备、继承与批判相佐。在绪论中,作者从历时角度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将比较文学变异学视为其理论研究的第三阶段,由此从纵向上为读者提供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清晰脉络。但作者在著作的第一、二章的阐述中,并未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定格在其提出的历史语境中,而是将其拉回共时维度,探讨了现实语境中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及其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及学术趋向时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了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中的缺憾及变异学对此两种研究范式的启发与补充,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三种研究范式的相互隔离与对立。作者进行理论阐述时,注重运用变异学理论来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探索具体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及其缘由。此著作撰写中理论阐述与理论运用的有效结合一则可以避免使理论本身落入空疏、抽象的境地,亦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理论,突出理论的现实应用向度及其生命力,并且运用中所体现的问题反之亦可以更好地充实理论,促使其长期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上,作者并未集中于分析中西语言翻译的变异现象。在第一章阐述影响研究的实质中,作者探讨了中日文学交流中的变异现象,从而打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下中西两极的研究定势,更加凸显了研究的全面性及客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普世性。该著还具有继承与批判相佐的特点。第一、二章在论述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时,作者充分回顾这两种研究范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各自的理论缺陷。同时,作者趋向于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与变异学研究范式的融合。在具体的阐释分析中,作者注重在对前两者研究范式的继承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及批判,从而实现理论的相互借鉴与发展。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同样也可为变异学研究的范围及度提供有效的启示。“变异学虽然重新为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奠定了合法性 ,肯定了差异也具有可比性 ,但变异学强调的是异质性的可比性 ,是要在同源性或者类同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找出异质性和变异性”(曹顺庆沈燕燕6)。
比较文学变异学对“异质性”及“变异性”的重视表明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索在面对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时的不断深入。变异学研究不仅具有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价值,也是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一大创新,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变异学”自提出之日起就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及探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发表的有关变异学研究的论文已近百篇,但这并不包括其他涉及和探讨“变异学”但未在主题或标题中体现的论文及著作,对其研究主要有理论建构、理论阐述及理论运用三个方面。因此,The Variation Theory ofComparative Literature 在国外的出版不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将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开创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新历程,为实现中西学者的学术对话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曹顺庆教授的变异学理论涵有许多中肯的见解与看法,但若我们不能完全同意,我们有必要表达我们的观点,以促使跨文化探讨的开展及继续”(Cao,The Variation Theory V)。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创作思路的开阔。跨文明背景下的研究更是如此。当一种理论或作品由此时此地旅行至彼时彼地,社会历史语境的变更会促使其历经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激发其在新语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