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

现代灾害救助中新媒体平台的价值探讨

来源:新经济 作者:王韵清
发布于:2021-08-12 共4695字

  摘    要: 无论是不久前突如其来的郑州水灾还是一年前的武汉“封城”,每当有突发性公共灾难发生,新媒体就成了民众获取最新资讯的重要平台。自然界的灾害让那个特殊区域内数以千万的人成为各自的孤岛,网络的社交媒体平台也自然成为了民间自发互助的通道,通过朋友圈、抖音和微博等各种平台,无数信息一棒接力一棒,将生死攸关的求救信息传递出去,使受困者最终获救。事实证明,只要互联网用户愿意从一个个“信息茧房”中走出来,中心化的平台反而是最好的“串联”工具。

  关键词 :   网络新媒体,现代救灾,作用

  2021年7月中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河南郑州成了一片泽国,仅17日至20日三天的降雨量已超过郑州常年的平均年降雨量。这场瓢泼大雨不仅给民众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还严重危害到了民众的生命安全。由于暴雨造成的停水、停电和交通停运,不少民众被困在地铁、公司和医院中,寸步难行。这些受困者中不乏老人、孕妇和小孩。因断电断水、交通受阻等灾难发生后的共性问题,受困者们只能待在原地苦苦等待救援。所幸通过朋友圈、抖音和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受困者得以向外界求助,最终与家人取得联系。

  郑州大雨侵袭,政府抗灾,民众相助

  7月19日以来,河南省郑州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这场突如其来的超强降雨使郑州成为一片泽国。气象专家对郑州小时降雨量和日降雨量进行分析,认为郑州此次降水强度是超千年一遇。据气象部门统计,7月20日16~17时,郑州的小时降雨量已达到201.9毫米。19日20时至20日20时,郑州市单日降雨量达552.5毫米。从17日至20日,郑州市三天的降雨量已超600毫米,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气象站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据统计,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仅为640.8毫米。

  截止至22日中午12时,大暴雨造成郑州市25人死亡,7人下落不明。上千万市民因为暴雨影响了正常生活,时刻面临生命安全。这一场降雨可谓是千年一遇,超大的降水量在国内外都是史无前例。郑州市气象台于2021年7月20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郑州市区及巩义、登封、荥阳未来3小时内降水持续,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

1.png

  灾害发生之后,郑州人民的表现让人振奋和鼓舞。在过腰的洪水中,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救助遇险人员。被困地铁的乘客们,在过胸的水中相互打气帮助,救助因缺氧而晕倒的乘客。一群孩子自发走上街头,组成人墙挡在深水区,警示过往车辆绕道。一个少年乐团在高铁车站为滞留旅客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安抚人们的惊恐和烦躁。同样可贵的是郑州所有的宾馆自发降价,为无家可归或者无法回家的人员提供住宿,有的饭店将自家餐厅让给受灾人员休息,免费饮食。

  郑州当地政府和群众抗灾的同时,从中央到各地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从物资到人员开展救援和灾后支持。针对河南省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于20日20时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河南工作组紧急赶赴现场协助开展抗洪抢险工作。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20日共处置抗洪抢险救援408起,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出动消防车548辆次,舟艇25艘次,指战员2710人次,营救被困人员849人,疏散转移群众1500余人。

  7月21日,财政部紧急下达1亿元救灾补助资金,支持河南省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其中包括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6000万元,用于支持灾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救助工作;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灾区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7月22日,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率应急、水利、住建、卫健委等部门组成的国家防总工作组,赴新乡协助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工作组赶赴现场后,与河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同协调组织被困村民救援,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郑州仓库中紧急调拨40艘冲锋舟,协调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2套动力舟桥前来支援。

  据不完全统计,在洪水肆虐郑州发生的同时,包括河北、山西、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等7个省第一时间派出1800名消防员奔赴郑州,帮助当地救灾抢险。后续的支援源源不断到达河南受灾区域。武警部队和空军空降部队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加固堤坝,救助遇险群众。企业界也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腾讯、阿里、小米、华为、震坤行等等企业都在第一时间启动灾区救助。

  ·微博求助与“24小时救命文档”

  由于这次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灾情严重,受困人数较多,110、120和119等急救电话都无法拨通。更有郑州市周边部分地区因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洪水冲毁,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赶往现场。21日,一条“母女二人被埋”的求助信息在网络上引起注意。在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婴及其母亲被埋在泥石流冲垮的墙体下。由于现场缺乏重型设备,救援效率不高,女婴的姑姑在微博上发布求救信息,向外界寻求帮助。在被埋二十多个小时后,女婴成功被救出。

  类似的求助信息不胜枚举,在20日至23日之间,求助信息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为了方便用户发布求助信息,微博开通“河南暴雨互助”话题,成为了较大的信息汇总平台之一。不少微博大V自发充当“超级节点”,转发各种暴雨求助信息。不少用户组成“互联网志愿者”,将分散各处的险情信息汇总。这样的临时组织集众人之力,将海量的求助、救援和物资信息汇总成表,定向进行物资的匹配和对接。一些女性互助组织专门整理了水灾期间女性经期指南,并收集河南暴雨地区的卫生巾需求,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定向援助。

  除了常用的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和朋友圈之外,大多数人都在竭尽全力地出一份力,因陋就简地行动起来,试图突破平台的功能极限。20日晚8点57分,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腾讯文档被昵称manto的用户创建。短短24小时内,该文档更新了270多版,共计超200万人访问,收集求助信息超过1000条。除求助信息外,表格里还有个人和商家自发提供的紧急避险地址、民间与官方救援队信息、医生撰写的孕妇居家生产指南等。这个文档从最开始的一个需求表格,逐渐生长为“多用途”的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

  民间善意的洪流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奔涌。程序员自发制作了可以标记求助地点的地图小程序;在校大学生组织了两千人做线上信息核实处理工作;外卖跑腿小哥接单寻找被困老人。除了个人层面的援助外,多家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辟求助通道。例如,河南交通广播在直播间右上角设有“暴雨求助入口”,点开后可以填写姓名、联系方式、发生地点和求助信息描述。

  面对自然灾害,即便远在异地,人们也能通过网络为河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网络新媒体在现代救灾中的作用及反思

  随着国家电信工程建设的深入,新媒体成了民众获取最新资讯的重要平台。本次的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无数人成了暴雨中的孤岛,他们或近在同城,或相隔千里,但无一不是看着滚滚的洪水无计可施。一场暴雨让一座城市陷入无信号状态,所幸有各种社交媒体的存在,大部分民众才能与家人团聚。

  去年武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锦绣》杂志的前总主笔邹波面对微博上暴风骤雨般的患者求助和物资求援信息时曾感慨:“通过今天做物资需求和供给信息链接汇总的经验,才猛然意识到,这种社交媒体,它的功能是多么扁平、简陋。它的设计就是冲着刷存在感而来的,不管你本意是不是要刷存在,而要真是想在这种平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只是一块几乎什么都没有的荒地。”

  (在微博微热点中,围绕着“郑州求助”话题出现的关键词)

GetImg.jpg

  然而尽管如此,每当有突发性公共灾难发生,社交媒体平台依然会成为民间自发互助的通道,无数“人肉”信息节点一棒接一棒,将生死攸关的求救信息传递出去。事实也证明,只要互联网用户愿意从一个个“信息茧房”中走出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携起手来,就能够重振失落已久的互联网精神,中心化的平台反而是最好的“串联”工具。

  开放、共享、协作、去中心化——联合编辑文档是互联网“初心”的最佳体现,上文提及的《待救援人员信息》腾讯共享文档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开始只有一位编辑者,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参与到编辑的人数越来越多。为此,腾讯文档紧急推出“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板专题”,涵盖《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暴雨求助信息统计汇总表》等33套模板,提供给有需要收集救援、求助等信息的政府、救援机构及公益组织,可以直接选择所需模板进行使用。为有序发动应急互助,还将同时协作人数扩容2倍。

  在腾讯的公众号文章《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下方,有一位腾讯文档团队的员工留言道:“我也没想过,我曾经以为腾讯文档可能只是一个提升生产力的工具。没想到,我所服务的产品竟成了一个求生工具。协作光标像sos那样闪,能把人看哭。”

  恐怕连开发者都没预想过,产品会精准服务哪一类人群。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共享文档只是普通的生产“工具”。很难想象在这种突发的灾难中,最紧急有效的求助,可能是颤抖着在屏幕敲出来的。里面的任何一条信息,或许能够让受困朋友们减少几分钟独自面对恐惧等待救援的时间。谁都没有想到这么一个用冰冷代码构建的虚拟空间,竟然能容纳这么多火热跳动的赤子之心。

  当然,互联网平台上漫溢涌动的善意洪流并不总是井然有序。当求助信息经过二手、三手、四手的转发之后,会出现在信息流的不同时间节点上,而获救信息却不能同步传播,其间造成的信息滞后、时间错乱极大地影响了互助效率。有一些大V呼吁其他用户“直接转发原博,不要分流”。

  但并非每位用户都有这样的传播意识,更有不少人或出于好心,或出于“私心”,把求救信息复制粘贴自己发微博,不仅徒然添乱,更分散了一手信息的热度。面对“所有人都在大声喊叫,可能反而会让人听不清楚内容”的状况,有自媒体人呼吁网络平台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将灾难救援进行产品化。自媒体人和菜头提议,可以“用具体的产品来实现对应的功能,方便人们查询信息,上报险情,匹配人员和物资。重点是人人都知道入口在那里,也知道进去能获得什么信息”。

  灾情发生后,灾区经常被称为“信息孤岛”。每当这种时刻到来,网上就会出现暴风骤雨一样的信息流。人们因为关切和焦虑,会不断发布和转发消息,让信息洪流变得更加汹涌。从信息传播的效率来看,可能网络平台应该担负起一些社会责任,永久性地保留部分功能。每当灾害到来的时候,人们需要的信息其实只有几类:求助通道、寻人和报平安、救援点信息、救援物资信息、临时庇护所和医院信息,水电通讯保障情况。

  它们都可以由网络平台开发,并且作为特定功能保留下来,在灾害到来的时候临时启用,在灾害过去后进行优化。救援信息应该进行产品化,用具体的产品来实现对应的功能,方便人们查询信息、上报险情、匹配人员和物资。而现在这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转发的方式,相当于所有人都在大声喊叫,可能反而会让人听不清楚内容。

  灾害发生后,官方和平台的确及时迅速地推出小程序“河南汛情互助信息快速反馈通道”,这样有效避免了所有人都在代发、转发的混乱状况。但是,网络平台的统一入口并不能替代民间的自发互助,因为个体的呼救声需要被一个个具体的人听到。哪怕不能立即等来救援,陌生人善意的出手相助也会提供巨大的精神安慰,让受困者不再孤立无援。对于一遍遍刷新暴雨消息、焦虑到彻夜无眠的人,转发求助信息也会大大地缓解眼见同胞受难时的“无力感”,进而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每次公共灾难其实是对民间自发组织能力的一次历练,哪怕问题重重,总好过“原子化社会”中的一盘散沙。

  弗兰茨·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里感慨,无数岁月里无数代中国人,永远激情澎湃,像蚂蚁那样劳动,毫不迟疑地牺牲。那种令人敬畏、坚定如一的集体意志将个人微弱的力量统一在一起,既让人恐惧,又令人羡慕。在2021年7月20日,这种集体意志在社交平台上浮现,通过互联网将全国的普通人联系到了一起。


作者单位:新经济
原文出处:王韵清.网络新媒体在现代救灾中的作用[J].新经济,2021(08):6-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