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财政税收论文 >

探讨关于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来源:财经界 作者:施章凤
发布于:2021-02-05 共3507字

  摘要: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提升政府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大体分析,围绕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决策部署、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四个层面,探讨了关于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指标; 第三方评价;

  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建立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举措,也是面向严峻财政收支形势、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路径。基于绩效导向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助于达成节支增效目标,构建新型预算管理模式。

政府预算

  一、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绩效理念薄弱,缺乏部门配合

  现阶段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创新政府预算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效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指出要建立起"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然而从当前政府管理实际情况出发,绩效管理理念仍未得到落实。部分单位未能认识到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仅将工作重点聚焦于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层面,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工作较为被动;个别部门仍固守"重资金投入、轻绩效管理"的传统思想,缺乏对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合理规划和部署,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受到一定阻碍。

  (二)绩效指标不足,操作效果不佳

  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执行提供了参考依据,当前影响绩效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的因素大体包含以下三项:其一是部门间职责定位不清,在绩效指标制定环节呈现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形式,预算部门的主体性地位与权力行使处于被动状态,最终影响到绩效指标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效果;其二是预算部门执行力较弱,执行结果偏离绩效目标、缺乏定量考评及产出考评指标;其三是绩效指标缺乏长效使用机制,年度绩效信息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三)绩效监控滞后,难以协同推进

  绩效监控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关键环节,然而绩效监控对于监控管理力度、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因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执行层面常常出现"缺乏及时监督、偏离绩效目标、不能如期反馈情况等现象",且预算部门在自我监控机制的建设上存在滞后性,缺乏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效性的发挥。

  (四)评价结果单一,未能有效利用

  在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时,常缺乏与预算编制的密切结合,评价结果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约束力,未能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难以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很难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关于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探讨

  (一)大力推进绩效管理决策部署,构建跨部门反馈机制

  1、提升绩效管理战略地位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2018年6月印发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中明确提出,"要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在此背景下,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绩效政府"的核心加大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确保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加深对于预算绩效管理概念、用途的理解,引导预算部门秉持法律意识依法履行支出责任、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念,在基于公平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有效发挥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及服务。同时,需进一步拓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宣传渠道,充分运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媒体与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并积极引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向全民普及预算绩效管理概念,更好地凝聚民力,营造良好的崇尚绩效氛围,为预算管理改革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调动部门及地区积极性

  为保障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的如期推进,需结合实际工作进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改革进展与年度目标考核机制进行整合,实现考核内容的动态更新与考核指标的细化分解,确保考核结果能够充分反映部门改革实施进展。在此过程中,需结合不同部门、地区的差异性进行考核指标的区别化设计,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贴合度,能够有效激活部门的积极性,并逐步将工作推行至市、县,将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施进展列入到各地区年度考核范畴内,更好地凝聚各地区力量,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积极性。为有效保障考核结果的公平合理,还应积极探索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设,发挥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作用,使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推进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逐层递进与稳步实施。

  (二)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落实绩效目标责任制

  1、细化预算绩效指标设计

  一方面,应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系统梳理,依据各部门职责进行预算绩效目标的设计,并将其作为预算申请、绩效评价后问责的主要依据,将现有改革成果进行汇总、选取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保障政府各部门均能明确认识到预算绩效改革的优越性与实用性,提高其参与改革、配合改革的积极性,进而推进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间协同机制的建设,争取到财务、业务主管机构的配合,进一步确保预算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实现对预算部门工作进展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还应当合理调整不同指标的权重,保持定性与定量指标间的平衡关系,依据不同支出类别、各地区实际情况、预算部门职责特征等因素进行指标的详细配置,其中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应预先制定定性规则,保障指标设置的公平性,便于更好地开展预算绩效评价。

  2、明确划定部门主体责任

  作为绩效监控的主体,预算部门需明确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能责任,实时监控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明确掌握绩效运行与预算执行进度等详细信息。同时需加强对预算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将财政一体化平台系统的利用率纳入绩效考核标准,利用平台采集有关计划实施进展、项目执行已取得产出、已体现绩效、项目未来产出及效益的预计情况等信息,对数据进行综合性评估分析,提炼出其中存在的风险性因素,以此督促预算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与处理,保障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体系,实现全过程跟踪

  一方面,需依靠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完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规章条例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确保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方案制定、技术团队建设、评价信息收集分析、现场核查等层面均具备独立性,配合第三方储备与竞争机制的建设完善第三方机构库,并面向第三方机构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与信誉档案,以此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需围绕资金管理情况、财政支出效率等层面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借助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预算执行的监控管理,及时排查问题隐患、防范道德风险,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绩效运行报告,以半年、年度为单位开展总结述评,以此保障绩效目标稳步推进。

  (四)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在完善预算绩效监督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需加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有效利用,以人大、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公众及预算单位作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对象,引导政府部门明确资金使用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由社会公众与预算单位辅助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与激励作用,更好地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成效。为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率,还需完善问责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建设,利用问责机制整合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绩效考核项目,针对不同问责主体、范围与程序制定相应的追究措施,保障绩效问责制度的客观性与执行力,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利用激励机制调动部门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引入竞争性分配方式推动资金审批与分配形式的变革,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与财政支出效益,从而构建财政部门、职能部门与经济社会等多方共赢的全新格局。

  三、结束语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力图压缩成本、实现产出与效益最大化。在此需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系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与资源配置,为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与建设高效透明政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蔡琛。构建中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财政,2019,(10):19-21.

  [2]刘小梅。平衡计分卡在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财政,2017,(18):54-56.

  [3]白景明。新意义、新目标、新制度、新要求: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J].中国财政,2019,(10):8-13.

作者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中心
原文出处:施章凤.关于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研究[J].财经界,2020(11):93-9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政府预算管理论文
返回:财政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