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

富阳市蒋家村美丽乡村规划中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0 共5256字
论文摘要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了丰富历史文化的乡村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乡村正在急速消失。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顺应国家的乡村建设方针,自 2010 年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来,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省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内出现了很多建设案例,但是部分村庄存在着盲目模仿城市规划建设方式,以致于村庄建设平庸无味、千村一面,缺乏乡村独有的特色。

  因此,如何重新激活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使乡村历史文化为乡村添彩,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富阳市蒋家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与激活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既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1 蒋家村历史文化资源

  蒋家村俗称蒋家门口,下辖蒋家、东方 2 个自然村,位于富春江南岸,隶属富阳市大源镇。蒋家村属平原地貌,地势较低,村中央有大源溪流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6.1 摄氏度,无霜期 275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1410 毫米。全村80% 以上为蒋姓,总人口约 3800 余人。蒋家村历史悠久,有着 600 多年的迁居历史,村内祠堂有联 :“青田学士西湖老,炎汉世家赵岭绵”,佐证了这段历史。古时,蒋姓为国姓,封地在河南蒋乡,后几经发展、迁徙,其中一支“由关中迁杜陵,由杜陵迁居东阳,由东阳迁居青田”。蒋家村第一世祖晖“由青田而至武林(杭州西湖)”, 再由武林迁至现址,子孙聚居,遂成村落。

  1.1 村落格局

  中国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大多受风水观念的影响,普遍遵循后有靠山,前带流水的相对封闭的空间模式[1],村落布局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蒋家村地势平坦,背靠亭山,面临大源溪,前有珠山,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巧妙自然,大量民居(当地人称为“台门”)布置期间,巷道纵横,错落有致(图 1)。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蒋家村逐渐形成了以宗祠为核心的宗族聚居形式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村落格局与空间尺度。

  1.2 古建遗存

  蒋家村作为历史悠久的氏族村落,古建筑遗存较为丰富,在规模、布局和建筑艺术上都体现了村庄的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村落的核心建筑蒋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祠堂建造考究,内部雕刻精美,经专家研究,认为是东阳木雕的经典作品。

  村内现存包括“锡纪”台门、“慎修思永”台门等古民居共计 18 处,大多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国时期。这些民居大多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格局、门窗等构件能够体现当时的特色,建筑的木雕、石雕精美。特别是一处建于民国年间的“笃庆锡光”台门的 12 扇开门中,有 4 扇绦环板上刻有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留声机等当时的西洋产物,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3 民间文化

  村民提倡孝道文化,重祭祀,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历代蒋氏宗谱中的《家箴十则》和《家训八则》亦是佐证,村中有清明节祭拜祖先的蒋氏祠堂和两处“香火堂”;蒋家村有两次村民共有的节庆日 :即农历二月半( 二天 ) 和十月半 ( 四天 ),期间有“社戏”,以鼓励农民生产及庆祝丰收 ;蒋家村一向重视教育,旧有私塾启蒙,一九一九年蒋氏族人创办鼎新小学并置校产,解放后称民乐完全小学,其间涌现大量文人、学者,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麦家,着名黄公望研究专家蒋金乐等。

  2 历史风貌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乏力

  蒋家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村民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再加上缺乏建筑、规划等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古村独有的历史文化无法受到科学、有效保护。

  2.2 村庄布局、肌理面临挑战

  由于现代居住、出行等方式的改变,村落传统的建筑、道路布局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家族聚居的合院式传统民居逐渐被拆除或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独门独院的别墅式住房,而这些建筑在风格、色彩、高度上较为随意、多样,与现存历史建筑产生了较大反差,传统村落质朴淡雅的色彩、相对统一的格局逐渐弱化 ;出于方便车辆出行的考虑,村庄内的原卵石、石板路面多被水泥地面覆盖,仅部分偏僻的小巷内还有一些遗存。因此,村落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也逐步丧失。

  2.3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为村落内部道路未形成系统,人车混杂,缺乏合理的停车场地,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坑洼不平 ;村内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用户雨、污混合水直接通过沟渠排放到附近水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 ;电力电信线路多架空铺设,甚至直接与古建筑木构件接触,不仅影响历史村落的景观,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村落内缺少村民集聚、交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可供休憩的绿地。

  3 规划理念与思路

  3.1 留住历史文化的记忆

  古村落历史遗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令人缅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物质内容,更在于它承载着发人深省、蕴涵丰富意义的历史记忆等精神内涵[2]。规划注重村落传统的格局肌理、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全面保护,保持村落历史文化的原真性[3],让人们从文化遗存中探寻村落悠久的历史记忆。

  3.2 注入有机更新的活力

  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村落宜居性 ;将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与景观营造、产业培育相结合,提升村落的吸引力,激发村落发展的活力。

  3.3 激发村民参与的动力

  村民是组成村落历史文化的主体,因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注重维护村民的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若具有重要价值且切实可行的项目不被广泛接受或认可,可先通过试点示范,让农民逐步理解并参与其中 ;注重激发当地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4-5],使其认识到村落文化遗存的价值,愿意留住在村里并主动加入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中来。旅游业等产业的顺利开展,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6],进而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使乡村的历史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4 规划策略

  4.1 布局分区延续乡村肌理

  规划通过对蒋家村的综合分析,充分尊重蒋家村传统的布局模式,从村庄特色、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入手,可将蒋家村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历史文化区,新农村建设区和田园风光区(图 2)。

  历史文化区,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聚落区,以保护传统乡村肌理为主线。区域内现存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树等含有历史记忆的要素都要登记评估和保护,禁止破坏,现状基础上禁止再进行大拆大建,以保持历史村落布局的整体性。完善区域内的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区 , 是近几年来村落的新建部分,以疏散历史文化区域内的村民,避免历史文化区域的过度开发,同时还为历史文化区内腾出住房开设旅馆、茶室等服务场所的村民提供了住房。规划注重呼应历史文化区内的传统聚落布局及建筑风格,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实现村落的良性发展,同时该区域还可利用新村完善的现代化设施作为旅游服务区[7],为体验历史文化村落的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

  田园风光区 , 是村落现有的耕地以及部分经济林区,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农业为特色。保护现有村落耕地,可对作物种植种类进行规划,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田园景观,完善灌溉设施、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结合周边山体景观的修复,部分田地退耕还林,创造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另外还可借助村落旅游产业开展,大力发展以休闲采摘、菜园租种、农耕体验、观光农园等形式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

  4.2 街巷里弄串联古村景观

  街巷空间是组成村落格局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村庄的整体脉络[8]。规划保留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保持原有的尺度、断面、铺装和步行方式,不轻易拓宽或占用。村落街巷的道路采用条石、石板、石块等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并注意区分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铺装形式的不同,增强村落街巷的可识别性。宗祠前的澳沟路是村落最具特色的路段之一,周边有宗祠以及数量较多的古建筑,开辟成为历史文化特色街,路边的澳沟进行疏浚,形成村庄内的水系,还原村庄传统的水系布局,集中展示村落独特的街巷结构(图 3)。对以村庄原有“古道”为基础的后山游步道的铺装进行改造,打造俯瞰村落全景的最佳观赏线。

  最终以街巷空间为核心,结合大源溪滨河游步道、澳沟路、后山游步道等线性元素构成古村落观赏线,串联起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场所如蒋家祠堂、古建筑(台门)等。

  4.3 遗存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蒋家村的历史文化区内存有数量较多的古建遗存,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已成危房,若全部修缮,难度很大且成本很高,因此在规划中可视现状对历史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缮。对于现状质量较好,建筑类型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缺失构件修补、防腐等措施,恢复其原有风貌,而建筑内部进行改善,尤其是地面、墙面的防水防潮处理,以及安装室内卫生间等必要的生活设施,改善居住条件。部分历史建筑赋予其新的功能,可改造为民宿,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蒋家村的民居文化,也可开辟为展览馆,全面展示蒋家村村庄历史、农耕文化、着名人物成长史等。对于建筑损毁较为严重或已部分坍塌的、修缮成本很高的建筑可对遗留部分进行加固处理,以“露天废墟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消逝,配合建筑知识讲解牌等给人以教育的意义 ;村落内建筑木雕等工艺精湛,可以将古建筑区域设置为实习基地,供相关专业人员的实习,使村庄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并延续下去。

  4.4 节点构建体现文化特色

  规划利用村落主要出入口、中心建筑、古树名木等重要的空间节点,结合历史文化要素进行节点景观营造,展示村落历史文化,并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场地。

  村落的主要出入口是人们对村落的第一印象,是展示村落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节点,规划选择村落的两个主要出入口进行景观营造,龙门湾入口节点以“台门迎客”为主题,选取蒋家村最具特色的台门、高墙、窗花、农具等为景观元素,组成一系列的动态景观序列,展示蒋家村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文化,同时也可成为游客的最佳驻留点(图 4);老虎头入口节点以一株百年古树为景观核心,结合景石、传统石材铺装场地,展示蒋家村悠久的历史(图 5)。蒋氏宗祠作为村落的精神核心,是村落历史文化的代表,规划在保护蒋氏祠堂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祠堂周边广场设立碑记园,介绍蒋氏祠堂历史以及历代名家题词等,全方面展现蒋氏祠堂的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绿化营造,构成蒋家村标志性的景观节点。村落道路周边可利用水系、埠头、空地、古树名木等景观元素进行景观节点营造,以满足游客的驻留赏景及村民的集聚、休闲的需求。

  4.5 产业谋划激发乡村活力

  蒋家村历史资源较为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可在村落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传统民居、孝道文化以及村落周边优美的田园风光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区内可发展以地方传统民居为特色的古村落精品游,以村落传统的街巷布局为基础,合理规划参观线路,设置多样的参观、体验内容,如古民居、传统手工作坊、蒋家村历史文化展览馆、传统建筑科普馆等,使游客近距离感受村落古老的历史 ;新农村建设区集中设置游客服务区,集住宿、品尝农家饭、土特产品购物等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历史文化区的游客得以疏散,减轻游客人数过多对古建筑等的不利影响 ;田园风光区通过规模性、季节性的农作物种植,形成多个色块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田园景观,开发观光、摄影、采摘、花卉休闲、鲜花生产等多种旅游项目 ;设置家庭农场区,将农具开发成可供儿童游戏的道具、设施,并可适当布置露宿营地、自行车道及配套设施,提供乡村郊野可参与的农业生产绿色空间。蒋家村村民重视孝道,尊老敬老的传统深入人心,以此为特色,可发展乡村养老产业,利用村落内空置住房以及部分新建的住房开发养老地产,同时加强商业、医疗和老年文化活动等设施的建设,注重老年病相关医疗人才和护理服务团队的培养[9],将村落建设成适合老年人养老养生居住生活的乐土,同时也解决了村内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5 小结

  乡村是人类传统的聚居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见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还承载着人类的远古记忆和复杂的人类情感[10]。不同地域的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乡村景观和历史文化,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注重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古老的传统文化,使人类最初的精神家园得以存留,而且对于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乡村多种经济是非常有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要注重乡村历史文化特色的塑造,从乡村整体的文化出发,大到乡村聚落景观与田园景观的保持与恢复,小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与当地风情民俗、历史文化相吻合[3],只有这样,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发掘出乡村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与城市景观相区别的、返璞归真的乡村景观。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城市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