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就业,就业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高校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出发,将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着力于提升所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1.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保障
我国自2003年陆续颁布了众多政策性指导文件以保障、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大学生创业以众多优惠。在注册方面,大学毕业生可通过相关部门优先登记注册,减去了繁琐的程序。在税收方面,对于大学生创办的多数企业,可以免征或减征一定年限、比例的个人所得税。在创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有关部门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同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创业帮扶服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2002 年以前,当我国多数高校还在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已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着手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和科技竞赛活动来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创业教育已经在基础课程设置、学生创业活动启蒙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规模和内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工作方案。
3.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热情的人多,但付诸实际的人数少;重视形式的人多,注重实质的人少,对创业的可操作性分析不准确。
二是大学生创业知识贫乏,很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以及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的认识还不清楚,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养。
三是大学生创业经营理念淡薄,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多数大学生只有技术的优势,缺乏经营理念的培养以及财务、营销、人事管理等综合的知识储备,不能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
四是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难以筹集,资金投入不够。
(二)大学生创业失败和不持久的主要原因
1.时间投入不够,难以兼顾
创业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大学生虽然有着无限的创业潜力,但是落在实干上,他们多数缺少系统的管理、大局的规划等,更重要的是创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经营,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难免要与学业相冲突,很难做到自身学业与潜心创业完美地兼顾。
2.心理准备不足,理想化
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虎头蛇尾",他们在创业初期的热情高涨,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及相应的法律知识,把创业理想化,对于创业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是一蹶不振,导致创业有始无终。
3.政策性支持不持续,有待完善
在大学生创业初期,政府给予了许多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对于大量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相关部门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给予大学生实时关注和及时的帮助。
4.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欠缺新意和突破
大学生在创业起步时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不足,缺乏对市场需求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总结和创造能力,缺少新意和突破。创业起步的切入点将直接影响着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创业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多数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往往缺少坚持,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二、创新教育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和前提,正如学者奥德莱斯切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创新或创新性不足的生存型创业更多是一种"流亡"效应。可以说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兼顾创业且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
它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将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功能与发展现状
1.创新的功能
创新包括更新、改变旧的、创造新的,作为一种人类的认识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当下,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则对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创业者自如地应对创业过程中面对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在校期间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唯有全面加强创新教育,倡导人人创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现代教育思想,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挖掘创业典型,提升创业教育水平,才是解决当下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不二法宝。创新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思考、尝试,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不安于现状,创新的动机与意识强烈,才能充分激发创新的潜能。
2.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科教兴邦、科技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20世纪50年代,高校对院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使得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存在很多问题,不符合人才教育的规律。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考试体系进行标准化考试,这一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选拔的公开、透明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应试教育也导致学生们忽视交流探索讨论的重要性,只重视成绩,大大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个性往往被埋没,导致创新能力越来越下降。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是不能培养出我们所需求的具有实际竞争力的人才。20世纪90 年代以来,部分高校开始逐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20多年努力,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创新教育在高校依然在摸索阶段,高校教育宗旨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师资力量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业是因创新观念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因此说创新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赖创新教育根基的扎实程度。
1.创新教育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创业启蒙
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新型创业人才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有三种基本因素,分别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各种创业技能和策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
2.创新教育营造创新氛围,实践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氛围的营造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创新中来。大学生主观上有了创新意识,意味着他们具备了创业的最基本素质。接下来在创新教育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出发,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意识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当大学生有了创新的平台,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行为,践行初期的创业教育。
3.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建立创业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给成绩,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然按照固有的答案背诵和回答。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也不可能在创业活动中取得成功。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方法的强烈愿望。
4.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创业成功
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培养、锻炼和提升的作用,让学生较早地体验到校园外社会环境的部分实际情况,避免创业中纸上谈兵和盲目自信的普遍问题,为将来的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
5.创新教育实现时间上的统筹管理,为创业与学业的兼顾创造客观条件
高校将创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意味着在课程内完成对大学生观察、探索、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完美结合,避免了原有课外创业与课堂学习的时间冲突,为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兼顾打造合理平台。
6.创新教育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创业成功创造主观条件
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依托生产实践、实习实训以及各类模拟竞赛为平台。在这些环节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要以不同的学科背景、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团队形式共同学习、设计、制作,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实践,这是一个持续时间长、系统的团队合作过程,此过程具有自组织形式的特点,将大大启发和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团队合作的质量将对学生日后的创业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和建议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建立起体现人才培养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大连交通大学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深化实践育人工作,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科技创业的技能,形成全员参与、全心服务、全程贯穿的创新教育模式,在有效提升学校就业水平的同时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科创新人和创新团队。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人人能创新的教育理念
学校明确创新教育的实施对象并不只是有创业意向或是有创新特质的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大学生,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是一种当代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品质。学校通过教育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以挖掘和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途径,为了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教学内容。通过规划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老师双培养,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和专业培训。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把"课堂学的"变成"工作用的".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制式"培养,加强实习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推动实习、见习转就业。
学校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大学生生涯教育作为重点,分四个阶段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贯穿了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创业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这是该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及早建立生涯意识,做出生涯规划,实现了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三)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相关部门参观校企合作企业、访问企业专家、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等。先后与北京铁路局、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协议涉及"订制班"、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3+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五年双专业实训力度,与企业合作实施4+1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学校产学研合作范围与合作领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结合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在创新教育取得良好开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实战能力,进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创造、管理、转化,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创业示范校,从而带动学校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1.根据现有政策,加强思想指导
学校通过在本科生中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KAB创业基础"课,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意识。在激发创业热情、训练创新能力外,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创业心理的建立和引导,聘请杰出校友、企业精英等创业、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校内具备创新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一对一指导,带领学生认真研究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针对实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起步资金少、缺乏实战经验等劣势,发挥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减少风险,少走弯路,提升创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学校结合政府扶持高校学生创业出台的政策以及自身特点,积极争取大连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的建设,申报了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中心,2010年初开始了"大连交通大学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和"大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建设工作。2010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学校联合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在原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创业苗圃".沙河口区对学校的6个创业项目进行了无偿扶持资金及项目"种子"对接。大连市科技局、大连市沙河口区、辽宁金钢重型锻造有限公司等政府及企业为"创业苗圃"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大力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比赛等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专门对实践获奖的项目进行种子期的融资,由创业导师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指导。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校园内实现对校外社会环境的模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校园内建立的大学生"创业苗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战"创业环境和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帮助,通过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创业能力,使其发挥技能优势,克服社会经验不足等弱势,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经过近几年的经营发展,大连市沙河口区创业就业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创业苗圃中吸纳了直接创业者70余人,带动创业500余人,培养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1000余人,直接向2000余人普及创业知识。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当代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就业渠道,同时寄托着社会的创业理想。高校有必要在创新教育普遍开展的基础上对创业指导、创业实践等环节加以完善,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体系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立将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更新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应是所有高校应该去面对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7.
[2]高健,程源,李习保,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8.
[3]唐根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院报,2011,(6):76-77.
[4]刘洁。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2,(5):90.
为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满足目前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一年来,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创新活动;各高校纷纷组织了大学生创业创新专场报告会,武汉商...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教育得到了高校的普遍关注。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了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的创...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通过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当前很多高校虽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学校或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
一、研究综述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749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规模的急剧膨胀,将加剧就业竞争,加大就业压力,导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