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探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3 共10282字

  ( 三) 教育对象转换的困境

  电大转型为社区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育对象的转换问题。电大教育对象多为因工作或升迁的需要而学习的在职成年人,年龄亦以 30 ~40 岁的青壮年居多。社区大学属于基层社区的草根型教育,其对象是社区内全体成员。换言之,只要有参加意愿,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均是社区教育的对象。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采取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形式,才能针对社区教育的不同对象,诸如青少年、老年人、失业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以及在职人员等,开展满足他们需要以及适合的教育活动。

  从以往单一型学历教育以及较为固定年龄层的学习者,转换为社区全体,且职业类型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以及接受教育的目标也大不相同的人群,要求电大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根本变革,即从学历转向非学历、从单一人群转向复合人群、从职业性目的转向精神教养乃至娱乐性等多元化的目的。如果不做这样的调整,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 四) 扎根基层的困境

  诚如以上所述,社区教育具有草根的特点,以服务社区所有居民的学习需求为第一要务。与此相对,正规教育长期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求学”“读书”也成了人们为获取“资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教育由此亦失去了回归人真实生活的涵义。

  社区教育不以追求社会地位为目的,彻底摆脱了精英主义的桎悎,而使教育切实关注平民需求、走进平民生活,并成为任何人在需要时都触手可及的活动。因此,社区教育明显具有乡土性、草根性、社区性及生活性的特征。其既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与乡土草民的需求紧密相连。因此电大若要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做好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如走上街头、广场,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信息,以便让更多民众了解社区教育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并积极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扩大社区教育的知名度和居民的知晓度,这也是电大能否成功举办社区教育的关键之举。为了了解居民需求,电大需要扎根基层,并与街道、居委会建立密切联系,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携手合作、建立平台,并获取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一手信息,以此为依据制定社区教育的活动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把纷繁复杂,内容宽泛的社区教育予以分类整理、渐次展开,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覆盖面和有效性。

  ( 五) 师资队伍转型的困境

  电大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运作方式的师资队伍。但就现状来看,这支教师队伍的结构参差不齐,水平良莠不分,学科型、专业性的教师居多,实践型、技能性的教师较少;文科教师居多,理工科教师偏少;能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居多,能把握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和休闲教育的教师偏少。尤其是电大教师擅长传统型学科类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基于基层多样化学习需求、教育内容种类繁杂、教育形式多元的社区教育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积极调整电大原有的师资结构,及时做好电大教师的内涵转型,对于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来说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四、对策建议

  以上对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能否成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笔者以为,此“大”非彼“大”,如果电大转型“社大”,关键还在于彻底转变思路并依据社区教育的特点举办具有社区特色的教育。对此,就电大如何走出困境特提出以下建议。

  ( 一) 推动办学理念的更新

  1.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终身教育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决定了其多元性与多样性原则的确立。换言之,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依靠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教育才能实现。对此,其既需要有完善和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同样也需要有广泛而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由此才能建立起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电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电大若仍然坚持单一化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将会遭遇明显的生存危机。电大应尽快实现办学理念的转换,即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服务于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在原来单一型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办学思路,把创建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社区大学作为电大发展的新契机。

  2. 坚定公益性教育的价值观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教育也是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连接并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应坚定公益性原则,即将电大服膺于教育的使命与国民素质的提升。为此,如何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转型的时代使命,则是电大需要确立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发展目标。正如陈至立同志曾指出:“电大要着眼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全局,主动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升电大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电大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要实现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转变,形成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陈至立,2003)简言之,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不仅可以看作是电大发展的新契机,同时更应看做是电大为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

  3. 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电大一直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实行制度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人员的开放、课程选择的开放、学习媒体的开放、学习方法的开放、学习环境的开放和教学模式的开放等。然而,向社会开放固然是电大办学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但如何将电大的开放办学与面向社区所有民众、开放学习的类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联系在一起,这需要电大重新定位办学的目标,以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在开放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电大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形成适应社区居民学习需要的办学体系,并最终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向终身学习,则是电大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 二) 构建双赢的办学体制

  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就目前的状况看,大多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体制。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电大拓展办学功能和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同时又能起到优化办学机制,拓展资源整合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电大向社区教育延伸,可以起到拓展电大教育领域,有力促进电大内部改革的功效。虽然从表面来看,转型为社区大学不一定会马上带来经济效益,初始阶段甚至还可能需要经费投入,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深远的。一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产生品牌效应,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电大,认识电大,并由此扩大社会的认知度,使电大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二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反哺电大学历教育的发展,对扩大电大学历教育的生源亦可起到促进作用;三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亦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开创了先例,也可为电大开展非学历型的社区教育积累宝贵经验;四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拓展教师的多元能力、提升师资的综合实力;五是电大对社区教育的介入,可促使电大教师从原来的学科型、专业型、课堂型教师向教养型、培训型、指导型教师的专业方向发展,由此形成复合与多元的新型师资队伍,使电大不仅在学历教育层面而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确立主导地位。

  总之,电大与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可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还可以促进学习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展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 三) 重新定位电大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

  电大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针,因此亦实现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

  然而,新型社区大学则因为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不唯学历、不唯专业。

  换言之,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满足基层民众各种学习需求的教育活动,因此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公民自觉,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乃至精神情趣成为了新型社区大学的教育目的。根据以上分析,电大转型后,原有的培养目标仅针对学历教育就显得狭隘,因此需根据社区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和拓展培养目标,以使其人才培养的方针最终服务于终身学习时代的发展需要。

  ( 四) 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

  电大若要转型为社区大学,还必须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说,就是转型过程应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积极转向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教养教育和闲暇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同时建立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的“大教育”办学模式。对此,电大需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以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为核心,构建社区大学的办学机制,即打破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科课程与培训课程的界限,使电大发展目标既能适用于学历教育,又能适用于社区教育,实现电大与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与共享,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学习服务。

  ( 五) 推动管理模式的持续变革

  就当今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而言,一般仍由地方政府集中管理与协调。但未来的发展则应逐渐转向以公共治理为重点(叶忠海,2006)。换言之,当基层的社区教育形成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建设起民主、有效并以地方自治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则是保障社区教育得以健康和正常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互动、公权力与民间力量互补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充分利用国家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并由此形成双赢并举的局面(吴遵民,2003)。由于社区教育的运作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街道、乡镇),其管理亦隶属于基层政府以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而电大的管理则隶属于省市一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因此电大转型社区大学,首先要理顺电大的上层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新型社区大学的管理归属可以保持现状,但在具体管理机制上,必须将基层政府的力量纳入其中,以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应进行相应变革,即变管理为治理、变约束为监督、变控制为服务。换言之,政府职能部门将肩负起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推进和援助作用,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宏观管理层面,如政策制定、经费划拨、质量监管以及统筹协调等;而具有自主性质的社区大学则主要负责社区教育的内容企划、设施运营和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管理与运行还主要依靠政府,因此相对而言公权力仍然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社会全面转型和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未来社区教育亦将开创新的局面,届时将在政府的主导下出现多方协作、官民共同管理与推进的格局。彼时管理模式也将会随之发生变革,即由一般性的行政管理与粗放管理走向学习管理和精细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将是持续的,且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六) 重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如前所述,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的困境之一来自于师资队伍,而这正是建设社区大学的核心软实力,只有师资队伍从结构到性质都发生变化,社区大学才能真正建成。笔者以为,电大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意识。自古以来,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由于现代社会功利性的侵蚀,使得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功利性倾向,如把传道、授业、解惑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而少了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培育。由于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民服务,并着力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即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公民意识,塑造现代文明。因此,参与社区大学工作的教师就需要有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从仅仅传授学科知识,逐渐转变为塑造灵魂的教育者。其次,采取“培养 + 引进 + 聘请”的建设模式,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结构多样的师资队伍。这一可以通过培训和转型,充分挖掘电大原有专职教师的潜能,培育其从事社区教育的能力;二可以引进具有社区教育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与大学联合培养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以逐步完善社区大学师资的智能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2010)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R].
  [2]吴遵民( 2003) . 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3 -32.
  [3]顾明远( 1990) .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345、387
  [4]陈乃林( 2007) . 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 中国远程教育,( 2) : 15 - 20.
  [5]沈建华等( 2010) . 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47 -6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