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僵尸企业的现状和国际处理经验探析

来源:经营与管理 作者:魏婉如
发布于:2022-04-10 共8803字

  摘要:随着产能过剩和结构性高杠杆等问题的出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将宝贵的有限要素资源从低效企业中释放出来,必然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在要素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僵尸企业的救助会减少优良企业的融资机会,进一步导致优良企业失去创新机会,造成低效率的融资错配。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探讨僵尸企业问题至关重要。采用我国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使用更为严谨的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对我国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并对僵尸企业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与日本僵尸企业问题对比,提出处置我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在企业层面,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具体包括激发企业家活力,催生高效率民营企业;鼓励企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价值链攀升。在制度层面,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具体包括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提高破产程序效率;降低政府干预程度,推动产业政策转型。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僵尸企业;国际经验与启示;建议

  作者简介:魏婉如,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僵尸企业。;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向高质量转型。过去因过度投资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化解刺激政策产生的大量过剩产能,最关键的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处置好僵尸企业。一个好企业必须具备高效率的盈利能力,并且能够承担风险。反之,如果一个企业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缺少适应市场的能力,就应被市场淘汰。而那些只有靠政府扶持或银行贷款才能勉强维持的僵尸企业,占用了有限的宝贵市场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因此,理顺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是构建国家经济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创新型国家。企业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的主体,需要充满竞争力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就必须有足够高的技术创新效率来支撑。而僵尸企业是依靠外部“输血”才能维系,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僵尸企业问题又有所加剧,不仅是传统的重化工产业,甚至在某些高科技新兴产业也有僵尸企业产生,成为我国提升供给质量、实现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效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僵尸企业问题迫在眉睫[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为健康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撑,以提高经济社会的技术水平[2]。而企业贯穿于整个改革和整个创新机制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积极合理地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是改革的首要任务,更是优良企业创新的基础[3]。

  二、僵尸企业现状分析

  分析僵尸企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僵尸企业的定义和识别方法,我国学界对僵尸企业的界定缺乏明确性,政府也尚未出台清理僵尸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李霄阳等(2017)指出,我国僵尸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资产规模大、经营能力低下、负债水平高等方面[4]。高美慧(2017)也指出,僵尸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缺乏自身修复能力,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补贴、银行信贷支持才能够维持生存[5]。僵尸企业存在的共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造血”功能,二是靠“输血”存续。因此,本研究把陷入财务危机、自身又没有修复和发展能力、依赖政府和银行不断“输血”才免于破产退市的企业,称之为僵尸企业。

  (一)上市僵尸企业的识别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08—20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参照黄少卿等(2017)的方法[6],采用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标准,去除银行和金融服务行业数据,将汽车和国防军工行业归类到交运设备行业,将电气设备行业归类到机械设备行业,将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行业归类到建筑建材行业,然后去除行业不确定数据,将34个行业调整为25个行业。最后去除资产总计为0和营业收入为0等异常值、负债合计大于资产总计等不符合逻辑的样本,仅保留连续两年以上符合逻辑的样本公司,最终得到由1409家公司、12811个观测值组成的面板数据集。

  2.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目前,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主要有国务院文件法、CHK标准和FN-CHK方法。国务院文件法把连续三年亏损、利润为负的企业判断为僵尸企业。Caballero等(2008)建立了CHK识别标准[7],将实际净利息支出小于正常经营状态下,最小净利息支出的企业识别为僵尸企业。显然,国务院文件法和CHK方法对僵尸企业的识别都较为直观,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产生误判。其表现为,一些新兴行业刚进入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前期较困难,处于亏损状态,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被误判为僵尸企业。而一些真正的僵尸企业由于依靠政府获得大量信贷补贴,通过其他方式操纵利润,使利润为正,从而被漏判为僵尸企业。

  为了应对CHK方法的单一性,Fukuda等(2011)对其进行了改进[8],引入了“利润率准则”“FN-CHK标准”(常绿贷款标准),以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误诊”。然而,FN-CHK标准的改进也不是完美的,有时会把一些在短期一年内遇到困难、后期又回到正轨的企业误判为僵尸企业。因此,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仍需不断改进。

  3.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首先根据CHK方法计算出信贷补贴,然后在扣除银行补贴和政府补贴后计算出实际利润,最后在判断之前对实际利润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步骤为:

  第一步,计算企业i在t年正常经营状态下应支付的最少利息RAi,t:

  其中:rst-1、rli-j分别代表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平均五年的长期的银行基准贷款利率;BSi,t-1代表银行短期借款,用企业短期负债减去应交税费、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计算;BLi,t-1代表企业长期负债。

  第二步,计算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RBi,t:

RBi,t=(CAi,t-1-RECi,t-1-INVi,t-1)×rdt

  其中:CAi,t-1、RECi,t-1、INVi,t-1分别代表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存货,rdt代表银行t年的一年期的基准存款利率。

  第三步,判定僵尸企业。借鉴黄少卿等(2017)的研究方法[6],对五期实际利润,每三年滚动求和。同时,为了更加精确地判断僵尸企业,基于上述文献,使用连续五年的数据,将连续三次滚动求和均为负的企业,判断为t期的僵尸企业。

  4. 描述性统计分析

  (1)各年度僵尸企业的数量及占比,如图1所示:

各年度僵尸企业数量及占比

图1 各年度僵尸企业数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从图1可看出,僵尸企业的数量动态演进趋势。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包括“四万亿”刺激计划的经济刺激政策,实现了短期快速拉动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部分僵尸企业也成功摆脱困境,重新加入正常企业的行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政策逐渐失去效力,致使出现大量的过剩产能。2011年后,僵尸企业问题开始持续恶化;2015年,僵尸企业达到305家数量峰值,接近该年样本企业总数的1/4。因此,中央在2015年末首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以实施,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并取得了成效。2017年,僵尸企业的数量比例下降至11.89%。但是,由于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经济增速放缓,2018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又有了明显回升,达到15.98%,表明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2)分行业统计。在对样本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后,然后对新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非金融、非文化类的十大行业在2008—2018年的行业僵尸企业数量占比进行描述,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分行业僵尸企业统计

分行业僵尸企业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整理。

  从表1可看出,2015年是僵尸企业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僵尸企业数量达到20%以上。自从2015年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僵尸企业问题取得了明显好转。此阶段,食品业、纺织业的僵尸企业比例较高,2017年以后,各行业的僵尸企业数量均有所回升,但资源类行业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不能局限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而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合理的治理。

  (3)分地区统计。僵尸企业分地区分布,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在数量占比上,2010—2014年,东北地区最高,达到26.15%;到2015年,西部地区超过东北地区,达到最高值30.63%。同这些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僵尸企业数量占比相对较低。在负债占比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僵尸企业的负债比高于东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当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政府出于自身目标利益,给予企业更多的不断地援助,促使僵尸企业问题更为严重。

表2 僵尸企业分地区分布

僵尸企业分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整理。

  (4)分所有制统计。把样本按照企业所有制进行划分,考察2008—2018年范围内两类所有制下的僵尸企业在资产、数量、负债占比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僵尸企业的所有制分布特征,如图2所示:

僵尸企业分所有制分布

图2 僵尸企业分所有制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制作)

  从图2可看出,2008—2015年,在数量占比上国有企业虽然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均高于非国有企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规模大、负债高,所以治理僵尸企业问题必须首先从处置国有企业开始。而2015年之后,非国有企业在数量、资产、负债等方面均高于国有企业,表明治理僵尸企业问题的主要方向转为非国有企业。这是因为2015年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作为改革重点的国有僵尸企业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近年来国有、非国有僵尸企业问题再度升温。因此,现阶段僵尸企业的治理要做到国有、非国有企业同时进行。

  (二)僵尸企业的成因分析

  我国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政府、银行、制度等因素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1. 政府过度干预

  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政府对僵尸企业持续的“僵尸借贷”是僵尸企业大量出现的主要推动力[9,10]。同时,为僵尸企业提供了生存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若对银行贷款严厉监管,不利于维持政府的口碑,不利于防止失业率提升[11]。二是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和银行的救济款项,大多投向了低效益的公用事业项目和“僵尸借贷”,导致僵尸企业大量产生,形成资源错配[12]。

  2. 银行贷款

  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减少坏账发生和不良贷款过多,维持资本充足率,同时也为了减少监管部门的压力,持续给予亏损企业贷款,导致其沦为僵尸企业,银行贷款变为僵尸贷款[13]。Lin等(2015)研究发现,当银行通过更多放贷以改善较差财务状况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更多的僵尸企业,从而影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14]。

  3. 结构调整因素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把企业中的优质资源分离出来,组成新的企业,不良资源仍然保留在原企业中。这种部分改制的改革措施不仅不彻底,而且还被长期积累下来,同时地方国企存在高杠杆率,责任不清,缺乏完备的企业破产程序和机制,导致僵尸企业迟迟无法退出市场。

  4. 经济周期波动因素

  经济的发展普遍存在周期性的特征。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我国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下行,供需矛盾极不平衡。于是,政府实施了“四万亿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发展,造成大量的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负债上升,导致产生了大量僵尸企业[15]。

  三、僵尸企业问题处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僵尸企业的问题

  1. 日本僵尸企业问题造成的影响

  (1)导致不良贷款节节攀升。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不断给予僵尸企业信贷资源,即使这样也未改善经营状况,而使银行的不良债权节节攀升。

  (2)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僵尸企业不能创造效益,需要银行贷款、财政补贴以维持。因此,这些企业占用了其他优良企业宝贵的有限社会资源,挤兑了优良企业的生存,也限制了新企业进入市场,致使资源要素的利用率极低,进一步导致日本整个经济下滑,对日本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2. 日本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

  (1)泡沫经济的后遗症。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由于一些规模大的企业对稳定当地经济、解决就业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和银行就会给予这些企业优惠政策和贷款,所以这些企业非但未被淘汰,反而演变成僵尸企业。

  (2)银行信贷不当。银行为了防止不良贷款攀升和政府监管,持续给予缺少盈利能力的企业信贷资源,从而使僵尸企业处于“僵而不死”的状态,而继续存活。

  (3)企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日本企业为了扭转亏损局面,提高经济效益,在未改善生产和销售管理的前提下,从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进行新的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构建新的生产线,结果造成产能过剩,从而演变为僵尸企业;另一方面,日本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新的流动资金,随意降低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切割出售一部分资产,导致优秀员工辞职而大量流失,切割的资产也使部分优良资产流失,使企业陷入困境,失去竞争力演变成僵尸企业[16]。

  3. 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1)根据市场规律,调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日本政府在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上,以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规律为主旨,让企业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而优胜劣汰,使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得到均衡配置、高效利用。其主要表现:一是日本政府对僵尸企业采取合理的政策手段,盘活缺乏经营能力的困难企业,并且把积压库存处理掉。二是日本政府在市场机制运行难以覆盖的地区兴建新兴产业,对老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日本政府根据市场机制,评判企业通过救济是否可以重生,对不符合标准的予以破产,并妥善处置员工的后续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对符合标准的企业予以扶持。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入手,在遵守市场运行机制下,进行有效的产业调整,以市场竞争为主旨,同时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下,取得了效果[17]。

  (2)重视僵尸企业员工的再就业和安置问题。僵尸企业往往规模庞大,一旦破产或转型,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肯定会淘汰过剩的劳动力。日本政府一方面给予失业工人一些政策性补贴,如住房、安置等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福利水平。

  (3)加强法规建设,保障企业顺利再生。日本政府一是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为金融机构和僵尸企业创造再生机制,并立法规定了僵尸企业的再生程序,经过经济调查、取证、监督,为那些有再生需求或再生条件的企业制定再生方案。二是对再生方案进行调整,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机制;同时还制定了金融机构的再生方案,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重组再生,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得了合理的均衡配置,从而促进整个金融和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18]。

  (二)经验与启示

  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下,从需求侧出发,认为僵尸企业是周期性问题,是因为总需求不足而形成的,需要通过刺激经济手段以增加总需求,当经济重新回到正轨时,僵尸企业问题和银行的不良贷款随之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因此,日本政府对僵尸企业不予以破产重组,而是继续进行外部“输血”使其在市场得以存续,以“等待机会”复苏。然而,这种试图通过刺激总需求挽救经济的手段,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严重扭曲了供给侧结构。结果,日本的经济在1995年、1996年短暂回暖后急剧下滑,从1997年开始,日本的僵尸企业问题急剧恶化。

  反观我国的僵尸企业问题,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我国僵尸企业与日本一样,都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出现,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僵尸企业负债比例急剧上升。二是我国初期同样也采取了“四万亿刺激”政策,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一开始确实也取得了成效,不仅经济增长率上升了,而且僵尸企业比例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然而,从2011年开始,僵尸企业负债比例迅速回升,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最后产生的后果与日本当年的刺激政策极为相似。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的启示是:僵尸企业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不是因需求不足导致的,而应从供给侧角度解决僵尸企业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自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涌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僵尸企业问题,被国内外学界所关注。

  本研究根据我国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更为严谨的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对我国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并对僵尸企业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与日本僵尸企业问题的对比,提出处置我国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提升市场主体供给质量

  1. 激发企业家活力,催生高效率民营企业

  一个高效率的企业不仅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本和先进技术等基础条件,更必须拥有能把这些生产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的优秀企业家,才能不断提升企业供给质量。

  从发现机会和组织生产要素表面上看,政府和国有企业似乎更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其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高额回报为目标,导致不会尽其所能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生产资源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相反,企业家为了追求最大化的高额回报,会竭尽全力地合理组织生产要素,并根据市场机制的变化随时改进,使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9]。因此,政府和国有企业不能替代民营企业在市场主体供给质量的主力地位。

  2. 鼓励企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价值链攀升

  企业的服务化,是指企业由原来仅仅提供产品逐渐转变为不仅提供产品,还提供产品功能优化的一系列服务,这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从价值链角度看,一个企业生产出产品,后续还有销售、物流、安装、维修等服务环节。企业应根据后续环节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主动适应消费者需求,提供有效供给,以实现价值链攀升[20]。所以,鼓励企业服务化转型是必然的,可以防止企业沦为僵尸企业。

  政府应为企业服务化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外部条件。在保护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前提下,增加公共信息的开放供给;消除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使民营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发挥新型企业试点示范效应,总结新型企业的经验和不足,为后者提供参考,帮助大量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

  (二)制度层面:推进市场体制机制改革

  1.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提高破产程序效率

  我国僵尸企业的存在大都与政府的干预有关,所以政府应完善市场机制体制,遵循市场规则,依靠市场力量的选择优胜劣汰,让僵尸企业自行退出。现阶段,我国的破产法还不够健全。破产程序冗长、效率低下、费用代价高,缺少专门的审判机构[21],导致僵尸企业无法及时退出市场,甚至无形中延长了僵尸企业的寿命。因此,提高破产程序效率是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建立破产清算会计制度,使信息变得透明,为政府政策提供有利信息,还可以建立个人破产和企业破产双重制度,明确破产程序和债权债务等问题[5]。

  2. 降低政府干预程度,推动产业政策转型

  僵尸企业不仅受到信贷的软约束,还为了过度追求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而受到补贴软约束[22]。因此,降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就成为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治理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政企关系以消除补贴软约束。因此,政府应当对企业和银行减少干预,使生产资源流向高效的健康企业。而那些自身不保、连续三年亏损的僵尸企业,必然会遭到市场淘汰。

  综合以上分析,解决僵尸企业问题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政府应减少过多干预,让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明,曹廷求续贷限制对微观企业的经济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 2018(4):108-121.
  [2]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 2016(5):81-86.
  [3]楚明钦.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J].求实, 2016(6)-33-39.
  [4]李霄阳,瞿强中国护企业:识别与分类[J]国际金融研究, 2017(8):3-13.
  [5]美慧我国“僵尸企业”认定及其市场退出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17.
  [6]黄少卿,陈彦中国僵户企业的分布特征与分类处置[J].中国工业经济,2017(3):24-43.
  [7] CABALLERO R J,HOSHI T,KASHYAP A K. .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 in Japa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43-1 977.
  [8] FUKUDASI,NAKAMURAJI.Why Did"Zombie"Firms Recoverin Japan?[J].The World Economy,2011,34(7):1124-1137.
  [9] KAWAI M,MORGAN P. Banking Crises and"Japanization":Origins and Implications:430[R].[S 1.]: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3.
  [10] CHERNOBAI A,YASUDA Y. Disclosures of Material Weaknesses by Japanese Firms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2006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Exchange Law[J].Joumal of Banking&Finance ,2013,37(5):1524-1542.
  [11] WATANABE W.Does a Large Loss of Bank Capital Cause Evergreening? Evidence from Japan[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 onal Economies ,2010,24(1):116-136.
  [12]乔小乐,宋林戴小勇 中国制造业僵尸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错配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 2019(11):113-128.
  [13] TANAKA T. Banks, Unhealthy Firm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Evidence from Japan:247[R1][S.1.S.n.].2008.
  [14] LIN Y P,SRINIVASAN A,YAMADA T.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Bank Lending:Evidenc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Japan[J] SSRN Electr onic Journal,2015 .DOl:10.2139/ssrn. 2544446.
  [15]张栋,谢志华,王靖雯中国僵尸企业及其认定:基于钢铁业上市公司的探索性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11):90-107.
  [16] HOSHI T,KIM Y.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Zombie Lending in Korea[R].[S 1.n.].2012.
  [17]尹嘉啉,邹国庆日本处理“僵尸企业”的主要手段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17(4):58-68.
  [18]能爱宗美国、日本处置僵尸企业”的经验教训[EB/OL].(2016- 02 -03)[2021-06-17] ht:/:/ww yunqingsuan com/news/detail/9619.
  [19]叶志锋,李琦,肖庆飞.中国僵尸企业界定研究:构建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因素的综合识别方法[J].企业管理,2017(9):112-114.
  [20]储胜金,张旭,张锋.妥善处置“驴企业”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J]唯实,2016(5):68-70.
  [21]张占斌袁威驴企业处置的现实状况 主要问题与推进策略[J]理论探索, 2020(2)-82-87.
  [22]任飞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家对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J].中国企业家, 2016(5):96.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魏婉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僵尸企业问题与处理[J].经营与管理,2022(05):42-4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