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

《战将》的成功编剧创作经验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7 共4097字

  30 集的长篇革命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战将》(黄献国编剧、宁海强导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于共和国建国 65 周年国庆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之后,观众好评如潮,尤其业界人士更赞誉不绝。概括地说来,从剧作容量与思想主旨方面看,《战将》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它以主人公韩先楚将军的戎马生涯为叙事主线索,生动深刻地描写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战斗成长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发掘并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忠诚于人民、追求理想、献身使命的传奇性战斗进取精神,显现出沉甸甸的思想艺术分量;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该剧的主创者紧紧抓住了主人公形象塑造这个核心目标,以人带史、纲举目张,将一个农村娃成长为共和国开国上将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史进程演绎得有声有色、激动人心。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在近些年来为数众多的同类题材电视剧作品中,《战将》堪称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上乘之作,因此,《战将》的成功创作经验十分值得总结和挖掘。

  时至今日,以我国历史上真实的、重要的、杰出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电视剧作品,一直以来广受观众的喜爱,历经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市场累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电视剧作品中最受观众关注与欢迎的重要门类之一。当然,作为综合艺术品种的电视剧作品,一部佳作的成功经验也一定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发掘。本文在此仅就观赏《战将》一剧时对最感兴趣也最受启发的关注点,对该剧在编剧和剧作结构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我们知道,像《战将》这样以共和国的开国上将韩先楚为主人公的电视剧作品,它的主人公形象塑造是既不能够“杂取种种人”,也不可以简单地“以某一人物为原型”的,换言之,这样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一定是带有鲜明的传记性质的,所以,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该剧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问题。按照重大的革命与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一般性共识,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应是通用原则。在这个通用原则下,不同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人物设置方式并且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作品面貌。概略地展望迄今为止出现的重大的革命与历史题材作品,绝大多数都采用了“高层”与“基层”两条线的方式,即高层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真实的,基层的指战员是虚构的,高层领导人代表了基层指战员的心声意志,基层指战员衬托着高层领导人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相对省心、不易产生争议的做法,但最直接的弱点是处理稍有不当就会造成高层与基层“两张皮”的隔膜,似乎永远是高层指点江山、基层冲锋陷阵与高层唱主角、基层跑龙套。许多作品极力试图让位处高层的主人公融入到基层的指战员中去,但除了白天和战士们一起吃糠咽菜、夜里帮战士们站岗、盖被子,似乎也少有更好的办法,直到 2006 年问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部描述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的电视连续剧在设置人物时,在常见的高层领导人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真实人物与基层指战员凌霄、秋姑等虚构人物之间,增加了虚构的岳林盛、李明皓两个红军团长的形象,在戏份安排上甚至不惜让岳林盛、李明皓成为主角,这就大大增强了该剧的戏剧冲突空间与艺术感染力,两个红军团长始终战斗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他们也成功地沟通了高层与基层的意志与情感,凝聚着全军上下众志成城的群体形象。单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看,由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能够更直接、更自如地与岳林盛、李明皓这样的中层指挥员交往交流,所以该剧不仅两位虚构的红军团长形象成为鲜活生动的看点,高层的领导人形象也显得更加血肉丰满,令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战将》在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方面则是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同类作品的做法,也显现出了非同凡响的气魄。我们看到,剧中除了韩先楚这个主人公采用真名真姓外,我方的高层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与韩先楚从军早期的直接领导人吴焕先、徐向前、徐海东、程子华以及敌方的首领人物蒋介石、阎锡山、卫立煌、杜聿明等重要历史人物,一律采用真实姓名,但是也一律摆放在背景性人物或辅助性人物的位置上。与韩先楚成为伙伴关系或对手关系的重要的剧中人,包括我方的关雎洲、孟发财,从敌方阵营投入我方阵营并成为韩先楚战友的熊二炮、胡采桑,韩先楚自始至终的敌手吴富贵,则一律采用虚构的姓名人物。主创者的意图一目了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主人公始终处于剧作矛盾冲突的中心,在真实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从《战将》全剧的实际艺术效果看,笔者以为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我们举第14 集的血战长乐村和第 15 集的围歼威县日军中队的战事为例,这两场战斗都是严格遵从历史真实加以描写的,韩先楚率领 689 团浴血奋战并取得辉煌战果亦有据可查,而像剧中的关雎洲、孟发财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以及吴富贵作为国军指挥官却居心叵测地率部撤走,这样虚构的人物动作线同样符合历史大背景及彼时彼地具体环境的真实。编剧黄献国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指出:《战将》中虚构的人物大多有历史人物原型,只是因为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无法完全围绕主人公韩先楚的活动轨迹形成戏剧结构,于是采用了目前这样的结构方法来处理。作为观众,笔者的感觉是:正因为编剧大胆地采用了这样的人物关系结构方式,才使得全剧的情节高度紧凑、人物戏剧冲突密集合理,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战史史实及主人公战斗成长的人生轨迹的真实性。

  《战将》的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是:主创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拒绝面面俱到地为主人公树碑立传,始终在竭尽全力地表现主人公作为一名军人的战斗成长及其精神品质。在剧中,韩先楚从早期参加游击队后被选拔进鄂豫皖红军独立团,军旅生涯中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可以说是扎扎实实地走过了一个老一辈革命军人所能经历的几乎所有的战斗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军人的荣誉与辉煌。一部电视剧作品,几乎自始至终都在写主人公打仗,这能行吗?会好看吗?《战将》的导演宁海强在“导演阐述”中说:“韩先楚是名副其实的战将。用他一生打过的仗来刻画人物,对一个戏来说仗打多了会有难度,但这部戏、这个人物就是要用一个个战例筑起战将的丰碑。要一场场仗打得有区别,那就首先要了解战史,从韩将军,从战斗到战役,从奋勇杀敌到指挥战役,人物成长、作战的成熟,战争背景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战术上的区别等都要清楚准确地把握,靠人物、情节、战斗来讲故事,让人们看到每一场仗的不同。”欣赏《战将》之时,我们会由衷地感慨战争是如此的博大丰富、包罗万象,我们会明明白白地看到--主人公和谁打:地方民团、国民党正规军、西北马匪骑兵、日军精锐旅团、国军王牌军、美军王牌军以及形形色色的“联合国军”;主人公为什么打:鄂豫皖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长征中的反“围剿”求生存、抗日战争时期的杀敌救亡、解放战争时期的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解放海南岛时的统一国土、抗美援朝时期的保家卫国;主人公怎样打:遭遇战、伏击战、白刃战、山地防御战、城市攻坚战、长途奔袭战、围点打援、海上潜渡强渡、陆上大纵深包抄。不同的敌情我情、不同的疆域地域、不同的季节气候、不同的战略战役目标,千军万马,惨烈厮杀,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真可谓战争是军人的舞台、战将是大剧的主角,历史风云、战争奇观、万千气象、撼人心魄。“用一个个战例筑起战将的丰碑”,这样的戏剧结构选择难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主创者精心提炼了身经百战的韩先楚将军战斗成长的传奇性经历,勇于攻坚克难,终于使得剧作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吸引人、打动人、震撼人的思想艺术效果。毫无疑问,《战将》乐此不疲地写战争,着笔的重心却始终落在主人公韩先楚的身上。早期的战事描写,突出的是韩先楚作为军人的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基本品质,但在他从不鲁莽蛮干、善于运用计谋以及注重瓦解敌军、敢于网罗人才的独特风格中,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已经清晰可见韩先楚的军事天赋。中期的战事描写,剧作特别注重刻画韩先楚在师团军事主官位置上的战绩作为,不惜拿出大量篇幅表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多次恶战,这是在大力展示韩先楚从基层(战斗)指挥员向中、高层(战役)指挥员的成长过渡,是主人公于国内外战场叱咤风云的雄浑前奏。后期的战事描写,包括在东北战场指挥“旋风部队”的捷报频传,共和国成立后指挥解放海南岛的出奇制胜,抗美援朝靠前指挥第二次战役的杀伐果断,我们看到的已经是我军的高级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华--尤其是韩先楚在解放海南岛和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的华彩表现,今天回过头来看,前者避免了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的历史可能性,后者则决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格局,将来势汹汹直扑鸭绿江边的美军及“联合国军”军队一举击退到“三八线”以南。

  正如黑格尔曾经指出的:“一般地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景。”[1]126《战将》在真实的战争历史中捕捉并展现一位杰出的革命军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军队、爱战友的崇高灵魂,细腻入微地刻画主人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自始至终的以弱敌强、以劣势装备对抗优势装备的长期战争中摔打磨练,伤痕累累,愈战愈强,主人公的崇高历史地位逐渐奠定,一代名将就是这样炼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战将》的思想主旨立意了,在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在将星云集、璀璨夺目的我军高级指挥员行列中,主创者精心选择、精心塑造了一个想打仗、敢打仗、会打仗、能打仗的战将韩先楚的光辉典型形象,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我军建军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战斗成长辉煌历史,向中国的当代观众也向当今世界上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呈现、传递着人民解放军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从不畏惧国内外强敌,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屈服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值得赞赏的是,《战将》既是在热忱地书写历史,亦是在热忱地关注着现实,它积极地呼应着***主席和中央军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建设目标,极尽可能地为今天的军队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借鉴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 美学:第 3 卷(下册)[M]. 郑振铎,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导演/编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