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

“影视摄像”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3 共4122字
摘要

  影视摄像课程是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以讲授摄像构图为基础理论并以摄像机操作技巧为技能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地掌握摄像机的操练,能够独立完成影视制作的前期拍摄工作。影视摄像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需要对摄像机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才能有效地领会课程理论知识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进行,且多以课本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教学授课。如何解决系统理论知识授课形成的逻辑思维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同步和差异性,始终是影视摄像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各类多媒体辅助设备展开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知识点和拍摄画面效果的平台。这一平台有效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象的画面符合信息进行恰当的整合与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视摄像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平台开展"影视摄像"教学
  
  影视摄像是一门以技能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影视画面的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也要亲身示范摄录设备的操作技法,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补。

  (一)运用 PPT 演示文稿展示知识架构和图形解析

  在 PPT 演示文稿中,通过画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变化,将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性的传播。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积式"文字呈现,学生对于 PPT 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现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过"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编排,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资料的堆积。同时,可借助图形图像演示工具,将专业知识信息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视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运用视频播放器展播摄像机的画面效果

  在摄像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能"轻车熟路"地进行摄像设备的操作,并拍摄出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但由于摄像机设备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够操作者本人观看,使得一旁听课的学生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似懂非懂。即使教师在操作设备的同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点背后的画面形象符号,多数学生只能猜想设备操作和画面效果的关联性。而通过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平台,将各类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点存有形象化的记忆片段,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并进行实际操作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系统,"直播式"呈现拍摄画面效果

  讲授式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学氛围比较单调。因此,在"摄像机操作"这类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辅助教学,演示操作过程。先将摄像机通过视频线连接至投影仪,然后运用多媒体视频信号传输系统,将摄像机的画面信号传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摄像机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并引导学生有效操作摄像机,提炼画面构图。

  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四)运用多台电视机呈现多人拍摄画面的效果对比

  在摄像实训过程中,通过视频信号线将摄像机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接,实现摄像机和电视机画面信号的同步输出,并在同一实训环境中组建多个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系统,便于开展画面"对比式"教学。在视频信号同步传输平台上,多个学生同时进行"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的操作,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步骤均会呈现于电视机屏幕上。这种直观化的学习环境,促使"结果导向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缺陷进行及时校正,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多台摄像机拍摄效果的讨论。对比不同摄像机的画面效果,从中反思拍摄过程中操作方式的准确性及失误之处,并在现场主动探索问题的原因所在,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二、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画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过多形象化画面的呈现,也会助长师生抽象思维的懒惰性,从而引发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文字演绎与形象符号呈现比例失衡

  通过 PPT 演示文本呈现知识点的设计,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所占比例是否合适,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点照搬到 PPT 课件上,将课本文字转化成电子书,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也有的教师喜欢在 PPT 课件上链接大量图片和视频,却不对视频进行有效剪辑压缩,以致在一个较长的视频片段里,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有的 PPT 教学课件呈现的图形图像符号与教学目标并不吻合,教学中往往会失去重点难点,产生偏离主题的现象。

  (二)过渡依赖教学资源而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对传统课堂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进行对比,可发现一个有趣的视觉现象:传统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师和课本;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则更多地关注 PPT 演示文稿,甚至是专注于多媒体投影画面,不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过多地展播视频和图片,学生就会只顾着看视频和图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没有有效融入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不是跟着教学内容走,而是围绕着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进行他们自己的跳跃发散思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从传统教学思维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被动转变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教学平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和经验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课者教学思维和技艺空间的拓展。从准备课件开始,教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被束缚在 PPT 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和教学思路似乎也有意无意地随着 PPT 课件进行翻页式的游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设计与拓展,不自觉地围绕着多媒体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号展开教学。

  三、基于多媒体的"影视摄像"教学策略与执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也有劣势。而"影视摄像"这类应用型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必须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巧妙地解决多媒体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识与形象符号的呈现比例

  在应用性课程教学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识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理解起来较为生涩。而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演绎,加上教师适时地恰当引导,实现抽象知识"画面直播"式的视觉符号形象转变,可以填补抽象知识与具象理解之间的感知鸿沟。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视频图片等形象符号元素的选取与提炼应以充分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学习知识点的有效迁移

  通过多媒体设备信号传输平台,将摄像机的画面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展播的画面效果,总结自身操作学习过程中的对错,并现场思考影视艺术理论的实际技能应用。对于摄像技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和再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的辅助学习,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画面感知和技术应用。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学习,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再创造,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有意义的技能学习。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个性化运用

  学生面对具象的视觉符号,往往容易单方面无条件地吸收接纳,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画面"眼见即为实".任何具象的视觉符号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体辅助设备的直观画面呈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不只单纯地观看画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结合,进而促使他们对同一理论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运用。如何将泛化、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每个学生的技能,并进行个性化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网络媒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摄像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与理解许多直观镜头画面。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网络技术、移动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媒介环境下,可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建 QQ 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探讨拍摄画面的优劣,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对镜头画面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网络社交平台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五)运用手机 APP 应用平台,拓展学习成果即时分享渠道

  在移动媒体即时传播的环境下,视频在手机客户端的传播更加便捷与迅速。2013 年,"微视""美拍"等手机视频 APP 应用平台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追捧。网友们可自发拍摄并制作短视频上传至应用平台,与微信好友、朋友圈、QQ 空间、腾讯微博等同步分享与互动。"微视""美拍"等手机视频 APP 是基于开放关系链条的8秒短视频的分享社区,很适合影视摄像视频片段的即时分享。对于渴望互动与交流的学生群体来说,这些视频应用平台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分享和评价的舞台。在这里,学生们乐于分享学习成果,展示技术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准备和积累教学资源,以便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处理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境下,教师应熟悉掌握各类媒体技术的应用规律,并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对多媒体辅助资源进行整合应用。唯有对媒介资源的整合优化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凸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有效辅助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实践示范,一方面,对于理论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演示平台进行画面效果的"直观化"呈现,结合教师现场的解说示范,实现对画面从艺术理论的理性认知到拍摄技术的掌握与创新;另一方面,在技能实训课程中,通过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的信号传输系统,对拍摄画面效果进行现场对比呈现,以此检验师生拍摄方法的有效性与不足之处,并探索研究符合审美要求且有风格特色的拍摄技法,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个性化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洪良。 对电视摄像教学的思考[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1):106-107.
  [2]杨琪。 对高校电视摄像教学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07(4):41-42.
  [3]陈建军。突出可视性强化实践性---电视摄像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1(3):92-9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多媒体论文
返回:导演/编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