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

英国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3 共4478字
摘要

  幻想类电影给人最大的享受,是将目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变成现实。魔幻类赋予人类超能力,通过修炼,可以掌握发自体内的神奇法术;梦幻类则更偏于个人意识,穿越驰骋在自己想象的空间中,无所不能;相比而言,科幻类给人的感觉更真实,它是按照现代人的逻辑认知思维推演,幻想未来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后人类的生活状态。[1]

  自1936年首部科幻影片《笃定发生》上映以来,英国在科幻的道路上已有80年的历史。同世界各国一样,英国科幻影片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时代的巨变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反思。[2]经历了早期的懵懂无知,后期的成长进化,至新世纪的今天,英国科幻系列已经进入集视听震撼、头脑风暴、唯美刺激、情感魅力于一炉的成熟阶段。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阶段影片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还很少有学者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切入而展开合理分析。回顾80年的英国电影史,科幻影片在叙事层面有着题材广泛、结构严谨、形象丰富、手法多变四大策略,四大策略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家,又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统一贯穿于影片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策略不过是叙述的技巧,科幻也只是歌颂文明与暴露问题的手段,人文社会反思才是科幻片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题材广泛、结构严谨

  考察影片的叙事策略,离不开题材和结构两大元素。题材对应的是叙述何事,结构指向的是如何叙事。如果把英国科幻电影比作完整的人体,结构就是骨骼,骨骼的健壮遒劲和动作协调是决定影片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题材就是血肉,不同题材满足不同部位的需要,血肉的丰富多彩成为迎合大众叙事口味的重要指标。而人体的健康与否还需要骨骼与血肉的完美结合,因此,影片题材与结构的融合也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第一,题材广泛。随着电影数量的猛增,为了便于查询,电影的分类更加详细,以至于出现爱情、剧情、动作、恐怖、动画、科幻等不同题材。但一部优秀的剧作,常常是多种题材的集合,非单一的分类可以囊括。就科幻片而言,科幻只是这类影片叙事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形式之外,还有大量不同的题材。伴随着美苏太空、核武争霸的洪流,外星人和核武反思系列一度成为英国科幻界的弄潮儿。先说外星系列,如《火星女魔》,讲述来自火星的女人,在地球登陆后,四处寻找可以带走的男人。比单人入侵场面更大是《达莱克斯入侵地球》,Skaro星大量机器人以武力侵占地球,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技手段,给地球带来惨绝人寰的灾难。这类影片在21世纪再次领跑英国科幻主流,如2011年的《街区大作战》,2013年的《世界尽头》《皮囊之下》等,都是在外星人入侵的背景下展开。再说核武器系列,随着这一巨大杀伤性武器的急速发展,人们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核武存在的危害,《地球着火的那天》就是以氢弹试验后,地球脱轨以致世界末日的假想;《搏命》《火线》等则聚焦于核弹爆炸后的辐射问题。除了这两大题材,《发条橙》关注到伦敦未来社会人文发展中存在的弊病;《三尖树之日》独辟蹊径,想象奇特,赋予植物智慧,构成对人类种群的威胁。当然,大量科幻影片还是离不开机器人的存在,如《地球毁灭》(TheEarthDiesScreaming)等。

  第二,结构严谨。揭开题材的面纱,走进电影内部,英国科幻影片有着严谨的叙事模式。在此,我们引入"范式"概念,即根据多部影片总结出的叙述规律。以新世纪影片为研究对象,英国科幻界存在两种叙事范式。首先,因果范式。

  这类影片通常以严谨的因果逻辑关系串联。先有平静的铺垫,在平静中产生个人矛盾和对立冲突,个人矛盾又因为外在机构的加入迅速演变为群体或阶级的矛盾,进而以正面英雄和反面恶霸之间的较量,决定正义与邪恶的成败。《黑暗骑士》就是由小丑抢银行这件事逐步演变为以蝙蝠侠、高登队长和哈维为代表的正面与以小丑、黑道、稻草人为群体的反面之间的冲突,随着数百无辜生命的加入,这一冲突迅速升级,叙事深度和广度也得以全面展开。其次,情感范式。与因果关系不同,这类影片以情感发展为线索,或是爱情的从无到有,或是亲情的从冷到热,或是某一执著的信念。《盗梦空间》处处都离不开梅尔的影响,因为整个故事是建立在道姆·柯布和妻子梅尔的情感基础之上;《火星上的最后一日》也是以Mar-ko与飞船其他成员的情感发展为线索,营造情节发展的张力。

  二、手法多变、形象丰富

  题材和结构是对影片的宏观考察,若想进一步解析英国科幻片的叙事策略,还须继续解剖组织叙事的微小"单元".叙述手法是处理"单元"出入影片的顺序和方式,这与视角的选择、剪辑的技巧、灯光音乐的配合有着密切联系;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单元"活动的内容,角色扮演的性格、言语神态的惟妙惟肖、内在心理的冲突等都是人物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对影片中各种"单元"的细致分析,才能以小见大、积土成山,从而把握住影片的叙事策略。

  首先,英国科幻影片具有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科幻片本来就注重大脑思维的拓展,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而所有的虚构又都有其合理的基础---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方面。在具体叙事过程中,就需要拿捏好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尺度,带给观众既有虚构的现实,又有现实的虚构。先说视角的选择。在四维空间层面,《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无疑走在所有影片前列,但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盗梦空间》通过"梦"这一合理前提,以虚构想象为源泉,推动四维空间的建构,给人视觉震撼的同时消除虚假的嫌疑;《星际穿越》则完全从实际出发,根据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改编而成,在通往四维空间道路上不厌其烦地诉说和解释这一理论的成立条件和结果。二者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前者是虚构的现实,后者是现实的虚构,这就是英国科幻影片叙事策略的高明之处,理解其内核当从此悟入。再说叙述手法的综合运用。仍用以上两部影片为例,《盗梦空间》将倒叙和插叙手法运用得天衣无缝,开头处道姆·柯布被带到齐藤餐厅,结尾处又是相同画面的回放,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惯用的倒叙手法,所有故事都要从头来看才能明白诺兰的良苦用心。而在道姆·柯布建构的梦幻世界中又经常有"魅影"梅尔这一破坏梦境的杀手,起初观众不明所以,其实是插叙手法的使用,多次使用后才明白这是道姆亡妻所遗留下的产物。与盗梦相比,《星际穿越》的情节设置较为乏味,使人难忘的是配乐的代入感,极具神秘玄奥的听觉效应。当然,英国科幻系列在叙事手法使用上的炉火纯青处还有很多,但仅此几点已能见其造诣的高深。

  其次,英国科幻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形象丰富的人物塑造。在电影中,通常人物是叙事的主体,台词是叙事的载体,不管影像、影戏多么的能代替叙事的功能,都无法撇开人物而独立存在。英国科幻片中塑造了诸多成功的形象,英雄人物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呈现英雄题材时,和西方神话一样,英国导演们更喜欢人性化的英雄,即不能单一地脸谱化地讴歌,英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但他也如常人一样,当瑞秋和丹特过于亲密时,他也吃醋,甚至烦躁。但英雄的可贵之处在于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甘愿承担世人的唾骂,维护哈维的形象,粉碎小丑使城市陷入混乱的阴谋,这才是英雄本色。随着人们思想的开化,除了追捧君子形象,反面人物也越来越受到同情,小丑和丹特就扮演着两类不同的反面人物。小丑是十足的恶棍,眼中只有金钱利益和狭隘的复仇。丹特则不同,在没有受到矛盾波及时,他是积极向上、认真工作的好公民,瑞秋的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以致他一时被小丑蒙蔽,向蝙蝠侠、黑帮、警察等发动攻击。不能简单地说丹特是对是错,这一复杂形象的塑造增加了《黑暗骑士》的情感高度,也留下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同样,道姆·柯布、库伯、Marko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人已经成为叙事符号的象征。

  三、策略背后的人文社会反思

  以上,我们从题材、结构、手法、人物等层面简要分析了英国科幻影片的叙事策略,正如前言,策略不过是技巧的问题,要想体会这一策略背后的深层意蕴,还需要撕开技巧的伪装,进入设置策略者的内心,去探寻他们如此叙事的真正目的。科幻影片不仅是电脑特技的眩人耳目,也不仅是科技文明的理想虚构,它在叙述未来进步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落后的现状;在建构未来完美社会的同时,也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总体来说,英国科幻影片叙事策略的人文社会反思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科技文明的福利与危害;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迷茫困惑的自我救赎。

  第一,科技文明的福利与危害。科技的高度发达固然能给人带来很多便利,就电影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交通方面,凭借高速运转的飞船,大大缩短了人与人接触的活动半径,人类共筑地球村的愿望成为现实。透过华丽的设想,福利的背后也给人们带来不尽的担忧,《地球着火的那天》《搏命》《火线》等核武系列影片就是这一担忧的外化,而这一忧虑正是当今世界的潜在隐患,美俄大量的核武器,朝鲜、伊朗等国的核试验,都在提醒着人们,科幻影片的虚构未尝不是地球将来的现实。

  而影片中关注的核辐射问题有如玛雅预言般在日本群岛海啸后真实上演,在此不得不佩服英国导演们的高瞻远瞩。

  第二,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英国科幻影片的主流非外星系列莫属。与纯粹的探索外星影片不同,英国导演们更关注地球存在的自然生态危机。《星际空间》中促使库伯远赴太空的动力是地球环境的恶劣最终会导致女儿和自己的消失,滚滚的沙尘暴、无尽的森林大火、神出鬼没的龙卷风……影片不过是将分布在地球各处的自然灾害集中在一起,这一叙事策略的目的是试图改变当下人们处理自然的恶劣方式。并强调,改变自然的方式不是一味地去探寻其他星球,这是逃避的消极思想,且不说能否找到这样的星球,就是找到后也可能人类被其他星球视为"外星入侵"的典型,进而再次陷入战争。

  第三,内心的迷茫与困惑。《火星上的最后时日》是不能当成一般科幻片、恐怖片来看待的,如果仅把Marko对其他船员的杀戮理解为感染外星病毒,那是对这一影片叙事策略的误解,它的真正目的是人性贪婪欲望的放大和伪装。身为队长的KIM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与船员的关系,导致与Marko矛盾的恶化,而Marko因个人的贪婪又想将星球的重大发现占为己有,病毒感染不过是矛盾、欲望爆发的导火索。同样,《皮囊之下》不过是借助外星人入侵这一"皮囊"追问美貌背后人的灵魂问题,除了外貌、性,陌生人之间的感情是如此简单与冷漠。由此引出当下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这些才是英国科幻影片叙事策略的真正闪光点。

  综上,英国科幻影片在叙事策略上别具特色,它通过广泛的题材来吸引不同观众的注目;用严谨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论证推理,架起虚拟与现实的桥梁,使人们尽情地徜徉于虚构现实之间;在具体叙述中,又将倒叙、插叙、人物个性的塑造等相融合,使每一个叙事单元既独立存在,又紧密联系。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导演在科幻叙事中常常寄寓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反思,增加了影片的批判力度,彰显了叙事策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起。我非幻象---美国幻想类影片中的"真实感"营造[J].当代电影,2014(12)。
  [2]张东林。科幻电影:在幻象与本体之间[J].电影艺术,1994(01)。
  [3]孙晓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当代西方科幻影片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4]林晓娟。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摭谈[J].电影文学,2015(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导演/编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