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动画电影中大量作品的原型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文学名著。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因为"大IP"的成功改编而蒸蒸日上。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所有创新举动都指向一个方向--用新的思维模式讲述传统故事、链接民族精神、走民族风格。未来,中国动画电影也依旧会按着这个趋势弘扬"中国学派",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
关键词:改编; 中国动画电影; 时代精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底蕴,动画电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优秀文化的渠道。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传统中国动画影片其故事构架注重并遵循于经典故事蓝本,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作为电影的基调,受众群体主要是儿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改编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架构跳出了传统故事的因果关系,作品内容更符合现代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并尝试加入更多新兴元素,作品的可看性也在不断增强,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融合。
一、早期中国动画电影的改编
从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诞生时,中国动画电影在选材上就显现出偏向于改编传统故事题材的趋势。从改编形式上来看,传统中国动画电影主要采用了两种改编方式:全景式改编和取材式改编。这两种改编方式的特点均是偏向于尊重原著的故事架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自我探索的方向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
《大闹天宫》属于典型的取材式改编,这部动画电影作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截取《西游记》原著前七回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大闹天宫》讲述的"龙宫取金箍棒--封弼马温--回花果山--看守蟠桃园--大闹天宫--与四大天王和杨戬斗法--被捉回炼丹炉"这些情节与原著基本吻合,唯一变动的只是结局,原著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影片中孙悟空则是回到花果山与猴子们过上了快乐无忧的生活。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尖嘴猴腮、绿眉毛、红脸颊、黄眼睛、棕色的毛发,身着黄上衣、蓝围脖、虎皮小短裙、红色裤子、黑色尖头靴子,极具对比性。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设计均运用了京剧元素--脸谱和出场动作。孙悟空整体也是一种英姿飒爽、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这个形象已经成为孙悟空形象的一个代表符号,后来的相关作品也大多沿袭《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
从影片受众方面看,传统中国动画电影注重对于儿童观众审美需求的把握。万氏兄弟曾强调中国动画电影童趣性的重要性。《大闹天宫》将书中的故事以儿童的立场描绘出来,其中的故事情节乃至人物台词均十分具有童趣性。
此外,中国水墨画已经在历史中流传千年,形成独具一格的特点。水墨画蕴含着东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行改革并将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创造出了"水墨动画"这个概念。中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改编自同名童话,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影片讲述了一群小蝌蚪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找到自己妈妈的故事。影片从改编方式上采用全景式改编,将故事蓝本完美地演绎出来,注重原故事结构和情节的再现。
从文化元素方面来看,《小蝌蚪找妈妈》全片以中国水墨画为基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水墨动画"突破了传统上"单线平涂"的制作工艺,无论是开场的中国水墨画画卷,还是画面中单笔勾勒出来的写意传神的画面,都透露着诗意和浪漫。《小蝌蚪找妈妈》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风采,处处体现民族风格,弘扬"中国学派".
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改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改编策略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寻找并探索新的生存道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改编的主要特点为:多运用解析式改编作为改编方式;中国元素穿插在影片中并多方面吸取外来文化;受众年龄跨度大,尤其将主体受众慢慢转向青年观众群体。
解析式改编解构原来的故事架构,并将之重组成为一个新的故事。解析式改编可以加入更多的创新性元素,打破原有故事的束缚,以新的叙事方式讲述经典原著,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改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影片《大圣归来》作为一部票房冠军和口碑冠军的作品,其改编方式突破了以往的全景式改编和取材式改编方式,对于原著来说,影片更像是采用了原著中的人物名字及部分细节进行的同人原创,与原著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譬如,《大圣归来》中混沌是影片中抓童男童女的幕后指使,这正对应了原著《西游记》中妖怪吃童男童女可以增强法力这一点;影片中没有用紧箍束缚着孙悟空,但是江流儿喋喋不休的嘴反倒成为最有用的紧箍咒。再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杨戬斗法时变成了一座屋子,后因屋子竖起的旗子不在屋前而在屋后被杨戬识破,影片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带着江流儿和傻丫头走到一个屋子前,提到了这是妖怪的屋子,孙悟空指出一般人家的旗子都在屋前而这家却在屋后一定有问题。影片类似于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这种藕断丝连的方式充满了带入感、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受众方面来看,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受众跨度范围较大。资料显示,2015年全年龄国产动画电影平均每场上座人数较去年增长29.6%,这进一步显示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观众群体进一步扩大。《大圣归来》等影片从人物塑造、情节、主题内涵等都是把受众定位在全年龄阶段。此外,影片中多突出中国传统文化,走个性的民族风格,再次把"中国学派"这个词发扬起来,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目前改编模式的一个重点。
近代学者梁漱溟认为,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这种种方面包括三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方面也是将中国民族文化融进动画电影的三种途径。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这两部影片巧妙地将这三点融入其中,多元化地展示了中国民族风格,与影片完美地融为一体。
《白蛇:缘起》将水墨元素融入影片中,不论是开头的白蛇修炼坠入迷惑时的大量留白、阿宣和小白执伞游于谷中,背景所画的中国山水鸟画卷,还是影片结尾的西湖相认场景,影片所描绘的雨中朦胧西湖都是用水墨元素展现出的"中国风",无疑给影片带来一种美的意境和浪漫色彩。《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运用了水墨元素,片中出现的江山社稷图中变幻莫测的万物以及手中的指点江山笔,不仅体现了中国水墨的意境美,同时也为电影增添了一抹童趣和想象色彩。
三、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彰显了时代精神
民族风格固然重要,但是一部动画片的内涵同样重要。内涵可以说体现了当下时代的价值观,价值观要具有普遍性才能被大众认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影片中注入了当今时代精神,以传统故事原型为载体,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遵循着时代精神。
主题方面,不论是《白蛇:缘起》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二者皆有一个共同点--遵循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两部影片将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
《白蛇:缘起》讲述了人与妖的旷世奇恋,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思考。阿宣在人与妖的爱情面前,选择和小白站在一起,舍弃人身和小白共渡难关。影片一改"痴心女人负心汉"的套路,表现了当下男女平等的观念。凡人觉得妖都应该被赶尽杀绝,妖都是恶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见。影片从阿宣和小白的情感入手,在阿宣由人变成妖后让阿宣成为一个突破口,"人间多的是长了两条腿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样"这句话让阿宣认清了国师的谎言,世间的妖魔并非传言一样作恶多端,恶的不过是叵测的人心。《白蛇:缘起》对于人性善与恶的思考,使得影片主题更加深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体现的主题虽然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实则仍是对人性善恶的探讨。李泽厚认为,"善与恶"要和"对与错"分开来说,善与恶对应的是情感,对与错对应的是理智。就如片中李靖提出要为自己的儿子扛下天劫一样,这是从情感入手并非理智,因此不能用"对与错"衡量;哪吒身不由己成为魔丸,虽然有犯错的时候,但本质还是善良的,元始天尊指出魔丸定是恶,所以人们惧怕哪吒、排斥哪吒,正是体现了"成见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当哪吒牺牲自己换来父母、家族甚至整个城镇的平安时,老百姓放下了对哪吒的成见,这也不能用"对与错"判断,这种伦理思想同样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活。此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还蕴含了知恩图报的优秀民族精神,哪吒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报朋友敖丙对自己的相助之恩。
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做出的所有创新举动都指向一个方向--用新的思维模式讲述传统故事、链接民族精神、走民族风格。未来,中国动画电影也依旧会按照这个趋势弘扬"中国学派",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
参考文献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84-90.
[2]<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编委会。2015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161.
[3]曹艳。中国动画电影的改编艺术[J].电影文学,2018,(11):121-123.
[4]郑曦。水墨重现与叙事新篇: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经典IP改编之道[J].电影评介,2019,(03):29-32.
[5]张明宝。我国动画电影的改编原则与形式[J].设计,2015,(2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