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是一项集合了人类众多智慧的综合性艺术表达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较多精彩纷呈的民俗舞蹈类型存在,而当下民俗舞蹈面临传承人流失、传播平台减少、现代舞蹈冲击等问题,传承与发展进程缓慢,不利于我国文化传承。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仔细分析该背景下的乡村变化意义,并对我国民俗舞蹈传承模式、发展路径提出探究,深入探索乡村文化,以期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乡村文化; 振兴战略; 民俗舞蹈; 传承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下产生多种不同文化,而舞蹈作为民族特色的表达产物,在各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舞蹈集艺术、强身、教育等特点于一体,因此在乡村建设中,需对舞蹈文化深入探究,将本地区特色展示之余,还要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各项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出民俗舞蹈文化的基础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表现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深度与日俱增,乡土文化的回归指日可待,文化的传承扎根于土地、又超越土地,这为乡村民俗文化的有序、高效发展提供了较大帮助。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文化脱胎于乡土,又在结合了新的时代内容后,成功跨越乡土。但乡村村落中仍遗留下众多传统文化瑰宝,比如民歌、民俗舞蹈等,这些是我国乡土文化留存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表现意义中,弘扬传统文化应放置于首要位置进行探讨。通过振兴乡村,保持良好的农村发展态势,深化乡土文化理念,并在全球化趋势中树立我国特有的文化、经济特色。
(二)解决三农问题
国家对农业发展提出三点亟待解决问题,分别是农村不够兴旺、农业不够发达、农民不够富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便是国家要在乡村发展中,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使得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加速建设美丽乡村工程,提高农村生活的人均满意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为解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等问题给出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以此推进乡村各项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改善并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国乡村建设应从文化、经济等方面不断探索思考,将乡村建设更加美丽。
二、民俗舞蹈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人群流失
民俗舞蹈在乡村中的发展,首先应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舞蹈是由人的动作和相关情感融入而成的一项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其表现中,人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力度也较大。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舞蹈在发展中有其独特特点,需要准确分析舞蹈展现过程中的主体价值,以此来推进民俗舞蹈广泛传播,让传承人能够以较高效率学习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乡土文化气息,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但由于乡村经济较为落后,民俗舞蹈的传承人群大幅流失,比如贵州的苗族铜鼓舞,因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使得该民俗舞蹈后继无人,老一辈舞蹈传承人只能苦苦坚守,如若不实施相应保护措施,民俗舞蹈将会面临失传的危机。
(二)缺少传播平台
民俗舞蹈在我国乡土文化长期的熏陶下,不同地域有不同民俗舞蹈形式,比如湘西鼓舞、广东狮子舞等,在配乐、服饰、行为上均可发现不同的美[1].但民俗舞蹈也有较大限制因素,即开展舞蹈活动时,需要借助相关平台支持,这是因为民俗舞蹈具有较强地域性,在当地有较高名气,而一旦离开该地域,在其他文化冲击下,该民俗舞蹈就变得较为弱势,较难得到好的传播。当乡土文化理念逐渐丢失,各项民俗活动都遭遇低谷,民俗传承也不具备完善的理念和相关机制,由此"内忧"隐患日益突出。缺少新时代下的传播平台,民俗舞蹈将会举步维艰。
(三)现代舞蹈冲击
现代舞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从无到有、再到兴盛,仅用短短十几年时间,便将我国传统文化下的民俗舞蹈市场占据大半,从当下家长送孩子去舞蹈班的类型情况对比,便可见现代舞与民俗舞蹈的热度差距。绝大多数家长选择送孩子去报名爵士舞、霹雳舞、街舞等,鲜有家长会送孩子去学习民俗舞蹈。这种情况在男女学员的分布上更为明显,舞蹈教学机构开设的舞蹈班级类型设置上,适合男生学习的舞蹈班多为现代舞,仅对女生开放的民俗舞蹈班级是极少数,由此便造成了舞蹈学习的两极分化。本身民俗舞蹈学习起来难度便较高,而开设班级数量还少,因此选择学习现代舞的学员比例大大增加,更加不利于民俗舞蹈的传播与传承。
三、我国民俗舞蹈传承模式探究
(一)整合传承理念
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开展中,有了新时代下的表现意义。各民族、各区域的民俗舞蹈作为传统民族的文化源泉,也将融合传统、近现代、当代等各种文化的创造总量,由此不断扩展民俗舞蹈的深度、广度。在当今现代舞蹈的良好发展势头下,民俗舞蹈逐渐式微。在对民俗舞蹈的传承中,应首先整合传承理念,一方面能够将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确保民俗舞蹈理念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是将民俗舞蹈作为民族传统项目进行推广,有效提高传承人的心理接受程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确保民俗舞蹈理念落实在每位传承人心中。
(二)建设传承队伍
传承人如果单枪匹马一人去做民俗舞蹈的相关宣传,则会极大打击传承人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传承效果不佳时,将会造成传承人的极大心理落差。正确的传承方式是建立起一支团结的传播队伍,确保民俗舞蹈被充分传播。建设传承队伍能够更全面更大规模地展现民俗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在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与民俗舞蹈的相互关系时,让传承人队伍凝聚起较高的民族自信心,并在传承工作中,保持一贯热情,从而深入探索出关于民俗舞蹈的相关文化精粹。
(三)挖掘舞蹈价值
民俗舞蹈扎根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不断提高其表达内容的质量,民俗舞蹈蕴含的价值也被传承人队伍挖掘出来,并对优良部分进行良好优化传播、对糟粕部分进行充分革新后传播,整体的民俗舞蹈价值由此展现[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年制定并推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界定了保护对象的定义,通过比照可知,我国民俗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具备申遗标准,因此在对民俗舞蹈的保护中,应深入探讨具体舞蹈的文化价值,确保其在民俗舞蹈的社会功能体现中,进一步深度推广民俗舞蹈,使更多当代人了解舞蹈价值。
四、我国民俗舞蹈发展模式探究
(一)多渠道模式保护民俗文化
探究我国民俗舞蹈进行发展模式,需要先从不同渠道下的保护方式开始分析。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不光是对民俗舞蹈本身负责,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负责。民族文化保护需要在多渠道模式下进行,首先收集并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图片、书籍及影像制品;其次记录整理各种形式的相关文化,如现已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最后应积极拓展传统活动,组织不同人群参与并学习,强调文化的生态保护[3].多渠道文化的展现,应集合民间艺人、单项协会及政府的力量,由此发展我国特色民俗舞蹈产业。
(二)搭建起民俗文化交流平台
进行民俗舞蹈的发展工作,相关人员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中,完好展示区域性质下的传统文化,另外需要在传承中找寻到更多新方式。当下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快,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进展速度较慢,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下,将乡村作为新的战地,充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政府扶持、教育系统辅助,搭建网络与地区实体文化推广机构结合的交流平台,将已淡出人们视野的文娱项目以娱乐价值较高的健身、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等形式推向社会,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
(三)监管角度上保障舞蹈权益
民俗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通常具备该区域特点或是少数民族特色,因此对我国所有民俗舞蹈的收集、整理工作,难度较大。这是一项长期且需要付之绝对耐心的巨大工程。为做好民俗舞蹈风格和当地环境匹配工作,需对民俗舞蹈进行适当管理,当前各地对于民俗舞蹈的相关法规建设较不完善,因此建议从政府部门监管角度上重视民俗舞蹈相关问题,从而坚决保障民俗舞蹈权益,对传承人不懈努力得到的有效结果,给予实际回报。民俗舞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民俗传承人携手共创,以此将民俗舞蹈产业发展壮大。
五、结论
综上,民俗文化是我国宝贵精神资源,当下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对舞蹈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为乡村建设提供较高文化理念传播力量。民俗舞蹈可通过整合传承理念、建设传承队伍、挖掘舞蹈价值等传承模式作为核心,将舞蹈理念在乡村间广泛传播,充分渗透文化理念;通过多渠道模式保护民俗文化、搭建起民俗文化交流平台、立法上保障舞蹈权益等模式来发展民俗舞蹈,进一步扩宽舞蹈发展渠道,让民俗舞蹈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姜莹。民俗文化下的舞蹈编创发展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152-153.
[2]任艳花。民俗舞蹈的文化硬核及其延续[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1):120-124.
[3]桂溶。浅谈民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展的主要矛盾[J].戏剧之家,2018,(10):120.
钱杆舞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起源于人们闲暇娱乐的民间活动;其表演形式不分地点、场合,可单人,双人或多人同舞;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