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沙湾古镇民俗旅游的发展,作为沙湾古镇四大文化名片之一的沙湾飘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沙湾飘色与过往相比出现寓意内涵淡薄、板色增多、表演时间不固定、参与者范围扩大等变迁,造成沙湾飘色因缺失内涵而逐渐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展示。据此,提出保护沙湾飘色发展需要重视历史渊源与现代社会元素相结合,注重民俗体验产品多元化,完善传承机制等,才可以在固其根本的同时赋予民俗文化以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俗旅游; 沙湾飘色; 民俗变迁; 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使地方与他者区别开来的明显特征,在开发利用后转化为一种旅游产品。然而,民俗旅游的发展令其在得以重获活力的同时亦带来不同程度的变迁。沙湾古镇作为广州市唯一获得"中国历史名镇"称号的古镇,沙湾飘色是其最突出的文化品牌,而沙湾飘色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变迁并未得到过多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湾飘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研究、保护传承等。本文在民俗变迁理论下,基于走访调查及查找文献所收集的资料,研究在民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造成沙湾飘色变迁的表征,并提出相关的开发建议,更具针对性。
一、民俗变迁的内涵
国内民俗旅游的变迁研究大多从整体观出发,探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外因牵动内因所造成的各个民俗之间的关系变化及各自的演变,而非单一的就某一具体民俗进行研究。国外研究中,1864年威廉·汤姆斯提出"folklore"一词,将乡民的举止、风俗、信仰等生活内容的相关方面都包含进民俗的范畴,随后引出众多学者研究"民俗"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外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民俗旅游的定义性质等理论方面,以及民俗旅游对地区,乃至民俗带来的影响。但人们最先关注的为积极意义上的经济影响,后再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由此,国内对民俗旅游背景下的民俗变迁侧重整体观角度,缺少对具体某一民俗变化的深入研究。国外则集中于理论的阐述与深入的探讨,而缺乏个案研究或者较少以某一具体民俗进行阐述。
民俗作为生活需要而衍生出的产物,其处于不断的变迁当中。民俗变迁是外因引起内因变化的结果,根据陶思炎对民俗变迁标志的总结,可以把民俗变迁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空间流动带来的民俗环境变化,指的是发展或表现民俗文化的环境受到外来主体影响,从而使民俗发生变迁。二是民俗事象的更新,表现为某具体民俗与初始相对比出现的显著变化。三是民俗在内涵及作用方面发生的变迁。过去的民俗源于礼俗的需要,用以补充人们精神上的不完整,而随着唯物主义、科学的发展,部分民俗的作用及内涵继而发生变迁。
二、广州沙湾飘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对沙湾飘色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年年有飘色,每三年必一届大飘色巡游的传统。在2008年,沙湾镇政府投入20余万元资金到沙湾飘色技术革新项目,并承办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活动。自民俗旅游发展以来,沙湾飘色经常受邀到省内外进行交流、巡游表演,知名度有所提高。
三、广州沙湾飘色的变迁表征
(一)内涵逐渐淡化,应用范围扩大。
沙湾飘色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为李远路将军因调解云南边关两族人关于供奉北帝的争端有功而获赠北帝塑像,将其运回沙湾供奉。自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沙湾人民便会进行一连四天的"出色"活动。另外,北帝原为北方之神,属水,在过去依水谋生的沙湾人民便将北帝作为水神供奉,以求护堤固水,生活风调雨顺,北帝信仰也使沙湾飘色有了更重要的存在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湾飘色酬神的寓意逐渐减少,北帝塑像不再在各坊里之间轮流当值供奉,而是固定在沙湾古镇的"玉虚宫"供奉。据留耕堂的值日工作人员说,"沙湾飘色不一定是在沙湾古镇内开始出色的,上一年可能在安宁广场,下年可能到沙坑开始。有时候要举行大型活动,可能你也会看到。"由此可知,沙湾飘色的寓意显然包容了许多,应被更多地发掘其实用的地方。
(二)展示内容多元化,板色数量增多。
初始的沙湾飘色表演内容主要以神话故事和戏曲场景为灵感进行设计,如今沙湾飘色取材的来源增添当代社会风貌、沙湾本土人情,使游客更容易理解沙湾飘色所要表达的含义,如《奥运之光》《火箭会嫦娥》等。
当地村民表示"板色多了,应该有多20多板吧。以前的板色上小朋友还会佩戴金饰的,现在就没有了。"除了题材的新颖化,工艺上也有创新。传统的板色大多是一屏一飘或一屏二飘,而工艺水平的提高后,《赛龙夺锦》改革成具有33个造型人物的大型飘色,其中"飘"的造型多达11个。
(三)巡游时间灵活性提高,巡游次数增多。
"你要问沙湾飘色的演出时间我是给不了一个肯定的回答的,因为有时候一些活动、节日的时候都会有出色。但每年的三月初三收到通知会安排有沙湾飘色。"此为沙湾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对出色时间的说法。
在过去,沙湾飘色的时间是固定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此后的沙湾飘色逐渐在一些工程庆典、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联谊等大型群众活动时出色助兴。以往人们不用通知也知道哪个时候最热闹,要把亲戚朋友叫回来看飘色(沙湾历来有个传统,在飘色的时候把外出务工的亲朋好友叫回来,一起看飘色、吃烧鹅、喝米酒)。如今演出时间并不固定,游客想体验一下沙湾飘色现场的热闹气氛也要碰运气。
(四)参与者门槛降低,形成与学校合作的新格局。
在过去只有富贵之家的小朋友才可以被选为"屏"或"飘",一是因为条件好的家庭有能力承担演出服装、妆容等费用;二是认为参与演出可以得到北帝庇佑,因此也很乐意自己的小朋友被选去演出。
"现在的小朋友在自己的家里身份地位这么高,家长们都把他们当'金叵罗',都不放心自己的小朋友去演出,等一下有什么意外发生怎么办呢。"沙湾文化室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现在对参与人员的挑选主要都是在附近的学校、幼儿园进行选角。当问到民俗旅游发展后,工作人员则表示有时会允许一些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化妆、小朋友体验扮演"屏".(表1)
(五)民俗环境管理呈现正式化,传承机制逐渐完善。
在非巡游期,沙湾飘色部分道具会在展馆进行展示。在巡游活动期内,飘色的前期准备过程慢慢向透明化过渡,允许游客观看。同时,在发展旅游之后,安保及观看设施都得到完善,对外宣传亦得到了重视,如2018年开始沙湾飘色除了有本土电视台进行采访以外,还融入新媒体形式,采用实时直播的形式让不在现场的人也可以感受沙湾飘色的气氛及其文化底蕴,提高了受众范围。
在传承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子承父业或者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受到市场经济、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的变化影响,地方高度重视且积极寻找飘色工艺人并组织对技艺进行回忆、复兴,飘色传承人的选拔放宽了限制。
四、广州沙湾飘色发展对策
(一)宣传沙湾飘色历史,充实内涵。
沙湾飘色逐渐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展示,日益世俗化。由此,宣传沙湾飘色历史,充实内涵成为必要。博物馆的传统和核心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由此以打造展馆来展示沙湾飘色的发展历程,提高人们对沙湾飘色的认知,唤起人们对最初社会功能的记忆,或者是补充游客对沙湾飘色的设想。除此之外,王首燕提出根植于信仰文化的"非遗",信仰文化实践反过来亦可促进保护"非遗"新思路的出现,因而增设关于北帝的宣传内容,以介绍沙湾的地方信仰民俗丰富对沙湾飘色的内涵,从而为游客等他人提供可以学习历史渊源的平台,提高文化认同及引起共鸣。
表1 2018年沙湾飘色与学校合作汇总一览表
(二)民俗体验产品多元化,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性。
内容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旅游发展需以创新体验来夯实群众基础。民俗旅游的发展令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沙湾飘色,景区可以考虑以小剧场的形式展现民俗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使游客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文化。开发体验性的民俗产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更延长民俗文化的生命周期及丰富民俗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三)完善传承机制,招贤纳士。
作为传承的核心力量,传承人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沙湾飘色的还原有赖于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授教、叮嘱,作为世代相传且附带于生活生产的产物,应从民俗变迁的内生动力角度去促进其传承与创新。由此传承机制完善首先应提高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让当地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这也是游客最想追求的当地民俗文化的真实表达。再而让沙湾飘色的传承对象不再拘泥于亲属关系、男子的范围,而是面向大众,从而达到招贤纳士的目的。
五、结论
民俗旅游中的民俗文化产品具有表演性、娱乐性等特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在表演性、娱乐性与民俗文化本身之间的冲突、外来文化的影响、环境的改变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民俗文化易发生变迁。沙湾飘色的变迁主要集中在内涵、功能作用及表现内容形式、传承环境等方面。客观地看待变迁带来的影响,肯定其在丰富沙湾飘色内容的同时,也要巩固沙湾飘色的历史根基,并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重视沙湾飘色的传承问题,这才有利于沙湾飘色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沙湾飘色的变迁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怎么把握变迁的规律,合理利用变迁去促进沙湾飘色的进一步发展是将来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兴文,黎国韬。飘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J].文化遗产,2014(01)。
[2]唐蕾,章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J].特区经济,2011(03)。
[3]梁音。浅析旅游古镇的民俗变迁---以成都黄龙溪古镇为例[J].现代交际,2016(18)。
[4]Tylor Edward.Primitive Culture[M].London:J.Murray,1871.
[5]陶思炎。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6]王开桃,宋俊华。沙湾飘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7]曾应枫。广府北帝信仰文化的流变及价值[J].探求,2017(04)。
[8]稂艳玲。广州沙湾飘色艺术及旅游开发对策浅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9]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15(03)。
[10]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首燕。深嵌于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沙湾飘色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12]陶维兵。新时代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8(01)。
陕北民俗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完整性,民俗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鼓励民间团体参与民俗保护,积极开发民俗旅游,在逆境中寻求出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