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

目的论框架下外宣新闻汉德翻译的方法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者:王冉
发布于:2020-12-15 共5120字

  摘    要: 在我国的外宣事业格局中,外宣新闻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好的翻译可以为外国读者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德国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决定了翻译方法。外宣新闻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可以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外宣新闻汉德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功能翻译; 目的论; 外宣; 新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然而,国际社会误读的声音依然时有耳闻。在德国,2014年,华为(德国)公司公布的一项名为《德国和中国:感知与现实》的调查表明,中国人对德国的态度偏向积极,而德国人对中国不仅知之甚少,而且态度消极。近年来,虽然中德之间高层互动频繁,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德国媒体对华报道依然以负面为主。当然,这一方面是德国媒体和民众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和我国对德国传播工作不到位有关。因此,提升对德国的传播能力是我国外宣事业格局中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新闻的汉德翻译是一个关键环节,好的翻译可以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新闻的外译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上海大学教授方梦之认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对应用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用文体翻译都有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功能[1]。目的论的核心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将该理论与应用文体的翻译实践相融合,则能较好地解决我们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碰到的诸多问题[2]。本文举例探讨目的论视角下外宣新闻汉德翻译的方法。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目的论的内容

  目的论(Skopostheorie)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提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一部分。如果要了解目的论,首先要对功能翻译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德国功能翻译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发展经历4个阶段,分别为凯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尤斯塔·霍尔茨·曼塔莉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目的论框架下外宣新闻汉德翻译的方法
 

  1971年,赖斯提出文本类型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应实现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她根据文本交际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感召型。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为了传达信息,译文应准确地呈现文本内容;表达型文本主要是为了表达情感,译文应取得相同的审美效果;召唤型文本主要是为了召唤文本的接受者付出行动,译文应具有感召力。

  1978年,费米尔提出目的论。他认为,所有的言论都是说话者有意识和带有目的性的表达[3]。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费米尔称,翻译应遵循3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决定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3];连贯法则要求译文要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为受众所接受;忠实法则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忠实于原文。在这3个法则中,连贯原则高于忠实法则,目的法则为最高法则。

  随后,曼塔莉的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视为有目的、重结果的交际活动,其总称为“翻译行为”,其目的是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促进交际性功能。有人批评功能翻译派过分强调译文的功能,从而忽略了原文。对此,诺德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诺德的“忠诚”不同于“忠实”,“忠实”仅仅指向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而“忠诚”指的是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以及译文接受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综上,德国功能翻译派首次将语言功能引入翻译批评,目的论更是改变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式,它不再将原文作为翻译的出发点和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而是聚焦翻译的目的、译文所要产生的预期效果[4]。也就是说,目的论强调的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译文与原文是否等值,而是合适。合适指译文文本要适合翻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景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合适是动态概念,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合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等值是静态概念,它是指词、短语、句法结构等不同层次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也可以指在意义、风格或交际效果等同等交际价值层次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2]。因此,目的论对于强调读者接受效果的外宣新闻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目的论在新闻汉德翻译中的应用

  汉语和德语属于不同语系,并且中德两国文化差异大,这都导致汉德互译存在一系列操作问题。朱小雪等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汉德互译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即语用层面问题、语法层面问题和文化层面问题[5]。本文主要探讨汉译德在文化层面的问题。

  外宣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是媒体员工,受众是德语国家民众,目的是促进外国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外宣新闻翻译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社会功能、实现对外宣传的政治目的,就必须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充分考虑中外意识形态与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写,以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翻译界知名专家黄友义曾指出,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照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成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6]。具体说来,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主要有增词、减词、解释和改写4种翻译方法。

  (一)增词

  作为信息型文本,外宣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国情,翻译时应侧重信息的传递。考虑到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有时中文原文会暗含一些对中国读者来说是常识,但却不为德国读者所了解的信息。翻译这类文本时,应使用增词的方法,将原文中省略的相关内容呈现出来,以便外国受众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原文。

  例1:在为期三天的清明节假期中,我国许多景点游客爆满。

  译文:In den vergangenen drei Tagen wurden viele Reiseziele in China aufgrund der Ferien zum Qingming-Fest von Touristen regelrecht überrannt.Das Qingming-Fest ist das chinesische Totengedankenfest und f?llt in diesem Jahr auf den 5.April(清明节是中国纪念死者的节日,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5号)。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直接译为拼音(Qingming-Fest),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译文紧接着补充了一句清明节的相关背景知识,把原文中隐含的节日内涵(纪念死者的节日:Totengedankenfest)呈现了出来,并说明了公历时间,便于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节,达到了宣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除此之外,类似的还有地点、人物、中国特色现象等名词的翻译。例如,“合肥”可以翻译为Hefei,die Hauptstadt dersüdchinesischen Provinz Anhui(中国南部安徽省省会合肥);“秦始皇”可以翻译为Qin Shihuang,der erste Kaiser Chinas(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春运”可以翻译为Chunyun,die Hauptreisezeit zum Frühlingsfest。增加的信息便于读者对相关内容有基本的认知,补充信息的多少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结构和读者认知能力的综合把握。

  (二)减词

  中西方媒体的新闻观不同。一直以来,西方世界认为自己的新闻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戴着有色眼镜来指摘中国媒体。西方媒体诟病中国媒体是宣传机器,缺乏客观性,甚至不乏妖魔化中国媒体的报道。为了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媒体的偏见,外宣新闻应尽可能简明客观地陈述事实,避免不必要的修饰性词汇和表达,减少“宣传腔”的嫌疑。通过迎合外国受众心理,取得更好的接受效果。

  例2:2013年,载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号太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译文:Das mit drei Astronauten bemannte Raumschiff Shenzhou-10 dockte im Jahr 2013 an das Weltraumlabor Tiangong-1 an.

  译文中去掉了副词“成功”。“成功”是对“对接”的修饰,属于汉语中的常见表达。而实际上,既然已经“对接”了,那自然就是“成功”的,无须再强调。因此,“成功”可能给外国读者造成“宣传腔”的不良印象。于是译文中省略“成功”,客观简明地呈现事实,反而更易于读者接受。

  类似“贯彻落实”的并列词组。“贯彻”和“落实”为近义词,可以翻译为durchführen或者umsetzen。如果同时把两个词组都翻译出来,会给读者一种赘余的感觉。因此,选择一个动词即可,简洁客观的表达更符合德国媒体的风格,也更易于被德国读者接受。

  (三)解释

  解释性翻译多适用于对中国特色词汇及成语俗语的翻译。随着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逐步完备,很多中国特色词已经有了固定的翻译。例如:小康社会(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南水北调(Wasserumleitung von Süd-nach Nordchina)、二孩政策(Zwei-Kind-Politik)。这些译文虽然不像原文那样对仗工整,但清楚解释了中文原文的内涵,实现了功能对等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针对某些中国特有词,德国的译法与中国官方译法不同。作为中国的媒体,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能一味地迎合外媒的表达方式,被人牵着鼻子走。

  例3:“一带一路”倡议

  译文:die “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Initiative或者die Seidenstra?eninitiative

  “一带一路”的全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der Wirtschaftsgürtel der Seidenstra?e und die maritime Seidenstra?e des 21.Jahrhunderts),简称为ein Gürtel und eine Stra?e。而某些外媒将“倡议”(Initiative)译为“战略”(Strategie),其内涵颇具深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战略”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二是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7];“倡议”作为名词的意思是首先提出的主张[7]。比较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战略”比“倡议”具有攻击性,不符合我国和平崛起的定位。外媒将“倡议”译为“战略”,可谓别有用心。这不仅违背了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也不符合诺德所要求的译者对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翻译发起者的“忠诚”。在处理这类文本和词汇的翻译时,一定要坚定我方立场,切勿盲目追随外媒脚步。

  (四)改写

  中德文新闻的行文习惯有所不同,中文注重语言的美感,多使用对仗排比等表达方式,而德文则多为简洁明了的行文风格。翻译时,需根据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进行改写,这尤其体现在标题的翻译上。一般情况下,汉语新闻的标题往往较为完整,省略现象不多。而德语新闻标题有较多省略现象,且往往突破某些语法框框,删略某些不重要的语法成分或词语,尤其是虚词[8]。例如,中文标题“蓬佩奥公开逼迫他国禁用华为 华春莹:这是赤裸裸地威胁和挑拨”很长,考虑到篇幅问题,不可能逐字翻译成德语,而应该提取最主要的信息,即中国外交部指责蓬佩奥有关华为的言论(Chinas Au?enministerium kritisiert Pompeos ?u?erungen über Huawei)。此外,对于还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标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简化处理。

  例4:商务部预测2019年中国外贸形势:“瑞雪兆丰年”

  译文:Chinas Au?enhandel auf stabilem Wachstumskurs(中国外贸将稳定增长)

  这则新闻出自商务部2019年2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当天的北京正好下雪,“瑞雪兆丰年”这一俗语出现在题目中言简意赅、传神生动,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美感。若将其直接翻译成德语,不仅标题篇幅太长,而且会让德国读者一头雾水。因此,结合新闻内容,标题可以改写为“中国外贸将稳定增长”。改写后的标题不仅省略了“瑞雪兆丰年”,而且省略了“商务部”“预测”“2019年”“形势”等信息,成为一般将来时的肯定句。译文和原文虽然在语言结构层面不是对应的翻译,但译文和原文实现了语言功能上的对等。

  四、结语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全球治理格局正经历新的变革。作为快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这给我国的外宣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但“中国威胁论”等一系列抹黑中国的言论不绝于耳,这体现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不安。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这一方面源自西方世界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源自对中国的不了解。因此,向西方国家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对我国外宣事业的迫切要求。

  要达到外宣新闻的目的,就应该让好的中国故事如同春雨般温润地浸入外国受众的内心。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译者灵活处理目标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使用更加易于读者接受的翻译方法,达到较好的外宣目的。同时,目的论也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不能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者,更是促进两种文化沟通的使者。只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译者才能肩负起我国外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中国翻译,2003(6):47-49.
  [2]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21-22.
  [3] 凯特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M].图宾根:马克斯·尼迈尔出版社,1984:95-96.
  [4] 王建斌.泰山北斗一代通儒缅怀德国功能派翻译论创始人汉斯·费美尔教授[J].东方翻译,2010(2):46-48.
  [5]朱小雪,等.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8.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10年纪念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14,157.
  [8] 陈志斌.德语新闻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2.

作者单位: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原文出处:王冉.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外宣新闻汉德翻译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116-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德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