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观影”强调对中国电影产业面面观,即从2009年至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走过的六个年头,来观其发展状况及特色,或者说是“关注”。学者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也时刻保持着高度关注,由“华莱坞”概念的提出就可见一斑:“‘华莱坞’是电影,是产业,是空间,也是符号、文化、精神和愿景,华莱坞强调了一个‘华’字,即强调内地、台湾、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制作的表达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的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
作为文化支柱产业的电影,其影响力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强大。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把握中国近年来电影产业发展状况,使得电影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中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华莱坞”电影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官方网站从 2009 年至2014 年所公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近六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每年前十名票房国产电影及进口电影排名、所占份额比例、银幕数量等几项关键指标,考察分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特色亮点及问题,以此呈现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图景。
一、2009-2014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一)票房
票房收入一直是电影业绩的重要指标。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版权出售、网络版权等方面都是中国电影产业主要营收来源,电影票房是衡量电影绩效和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能直观地体现出电影作品的市场需求[2]。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与票房的高低直接勾连,所以分析票房对整个影视产业链发展都至关重要。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2009-2014年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 来看: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势喜人。
无论是国产影片票房、进口影片票房还是年度总票房,六年来始终保持持续增长,票房增长率自2009 年起,就从未低于 27%。2009 年至 2010 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64%,创下六年内的最高增长率,由62亿元向101.7亿元的跨越,开启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百亿时代”。而截至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 296.4 亿,较 2013 年同比增长36.2% ,国产票房占据总票房的份额比例为54.5%,高于进口票房份额比例九个百分点。
纵观六年,除了2012年度国产票房市场份额低于进口票房之外,国产票房贡献率一直高于进口票房贡献率10%左右,2013年最高,国产票房占年度票房总额的58.6%。自1994年以来,受到国内进口分账大片政策的制约,进口片在国内票房贡献率相对平稳,增幅不大。然而2012年“中美电影协议”签订,中国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 20 部的基础上增加 14 部 3D 或 IMAX 电影,此外,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上升至25%,致使国产影片受到了巨大冲击。对于中国国产影片来说, 2012 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虽然《人再囧途之泰囧》以12.67亿拿下年度票房榜首,但国产影片的整体竞争力遭到质疑:2012 年国产片票房仅占全部票房总额的48.46%,同比下降了 5.15%。这意味着当进口影片在分账片的数量适当放宽之后,具备一定水准的国产电影供应明显呈现不足,国产影片市场整体受到冲击。不过,在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进攻下,国产影片市场并没有被击垮,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制作影片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之后,中小成本影片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从而助涨了影片的制作规模及水平,进而扭转了国内影片市场份额低于50%的电影格局。20年来,成长中的中国电影市场富于生机与挑战,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进口影片的强势进入,虽然争夺了大量的中国观众,但也从另一方面促使了国产电影的奋起直追。一直以来,在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冲击下,很多国家的本土影片都身陷囹圄。
根据Rentrak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是极为排外、坚持本土文化的法国,本土影片在2012年度票房榜前十中只占到了四部,票房比例为36.74%,完全被好莱坞所压倒[4]。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电影票房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取得如此成绩,是值得骄傲的。
(二)前十票房排名
分析2009年到2014年国产影片、进口影片票房前十名的票房状况及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国产影片的实力与差距。在过去六年的前十位票房影片中,国产影片占据31部,进口影片为29部,可以看出国产影片并不是单纯以量取胜,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的激烈较量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2》、《阿凡达》及《变形金刚3》三部进口大片分别以4.66亿、13.82亿、10.81亿占据了2009-2011年的票房榜首,2010-2012年前十进口电影票房收入明显高于国产电影票房。如2010 年的榜首《阿凡达》的票房收入超过第二名《让子弹飞》两倍之多,2011年前十票房中进口片票房占62.2%,2012年国产票房仅占据前十席位中的两席,八席拱手他人。这无一不在宣告中国国产影片竞争能力不足,差距较大。但国产影片并未气馁,一直在奋起直追,2012年之后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3年前十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以53.68亿元遥遥领先进口影片票房的14.64亿元。而2014年的进口片与国产片在前十名中各占五席,虽然进口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19.79亿元超高票房夺得了冠军席位,但国产电影凭借两部均突破十亿的《心花路放》及《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占据了亚军及季军席位,依旧扞卫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产影片的国内票房市场竞争力在逐步增强。国产制片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影片质量,使更多优质影片登上大银幕,争取观众,做到“叫好又叫座”。
另外,从排名中可以看出,大片和现实题材的中小成本创作影片在中国市场竞争中都存在极大的有效性:大片讲究场面宏大,演员阵容豪华,夺人眼球;而中小成本制作影片则巧妙利用自身特点,多为喜剧与爱情剧,利用本土文化讲自己的故事,在本土市场的“接地气”备受国内观众的青睐,同样引发观影狂潮。在2012年及2014 年中都有中小成本影片如《失恋 33 天》、《人再囧途之泰囧》、《私人订制》、《小时代》、《心花路放》等冲进年度票房前十名,在跟带有一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口大片比拼中成功逆袭,扬长避短,凭借影片的质量,使中国观众从本土影片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一种现实,引发本土观众的共鸣,聚拢人气,最终创造了票房奇迹。
(三)影院、银幕、观影人次分析
电影的市场空间与放映空间和中国电影影院数量、银幕数量及观影人次涨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2009-2014 中国影院、银幕、观影人次增长等数据,见表1。
近六年来,中国电影放映市场逐步扩大,2009- 2014 年,影院建设延续高速发展态势,2014 年的国内影院建成数量接近 2009 年的 3.3倍,影院与银幕建设相辅相成,以2014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新增影院1 015家,新增银幕5 397块,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天约建成3家影院及15块银幕。
显示,2014年新增影院1 015家,新增银幕5 397块,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天约建成3家影院及15块银幕。
中国电影市场银幕增长率由2009年15% 增长幅度飙升至2011的48%,2012-2014连续三年的增长率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原因在于,2011年到 2013 年 , 票房增长率 (28.9% 、 30.2% 、27.5%)都落在银幕增长率(48%、41%、39%)之后,国内票房增幅速度远不及银幕数增幅,平摊到每块银幕的金额将减少,从而可知,平均每家影院的票房收益将可能会受影响。说明国内影院市场可能存在很多不理性投资,盲目投资建设的影院及银幕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国内电影市场开始由盲目投资逐渐走向理性,2014年银幕增长率与票房增长率呈现一种和谐态势:30% 的银幕增长率与36% 的票房增长率两相对比,充分说明国内影院的上座率有所提高,影院和制作发行环节也将由此受益。
观众在电影产业市场中享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商品的电影一方面渴望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票房收入,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商业价值,更多的是满足受众的审美与精神需求,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否叫座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更具有意义。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观众推动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这一指标上,2014 年全国观影人次为 8.3 亿人,较 2013 年的6.13 亿同比增长32%。但在观影人次增速上,中国电影市场自2012 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2012年观影人次增幅为34%,低于2011 年的42%,而2013的观影人次增幅较2012年仍然下降了4%。虽然2014年回温了四个百分点,是好趋势,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转变为“观众大国”,如何更多吸引国内观众走进影院,仍是目前国内电影市场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2009-2014中国电影产业特色
(一)票房收入持续增长,政策扶持势头良好
2009-2014 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呈现上升趋势,市场崛起令世界瞩目,票房收入势头喜人。据美国电影协会 (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的数据显示:2013 年北美电影市场持续呈现饱和局面,仅有100.9亿美元的收益,1% 的微幅增长;而全球市场却呈现显着上扬之势,这主要归因于俄罗斯、墨西哥、中国等地惊人的票房表现,尤其是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5]。可以说,政策支持与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产业票房增长的外部显性因素。2009年,尽管全球笼罩在金融危机之下,但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目标,加速影视等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步伐[6]。而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指导思想[7],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4年国家财政部联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大电影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支持影院建设的差别化用地政策等都将极大惠及电影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策扶持引导下,不断提升国产影片质量,合理加速影院投资建设,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中国电影整体实力更上一层新台阶,中国电影产业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将指日可待。
(二)影片类型丰富,中小成本更胜一筹
虽然普遍认为目前国内电影产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仅靠几部大片和大量水准不高仅靠噱头的影片,类型化程度较低,影片叙事内容杂糅,整体中国电影市场结构脆弱。这六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此类问题仍然存在,但“梭形”合理化电影市场结构亦逐步形成:以中小成本制作影片为主体,首尾则均有商业科幻“大片”及质量不高的影片相呼应。尤其是2012年之后,中国影片类型出现多样化,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的稳步抢夺:既有国产卖座的商业大片,又有大量市场反响较好的中小成本制作。
贴近时代与现实生活的中小成本制作影片个体叙事更为单纯,更容易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与对话。此外,亦有学者认为,二三线城市影视产业飞速发展也是推动中小成本制作的一个重要原因[8]。原因在于,国产中小成本、现实题材影片的“接地气”,给二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带来了更多情感认同与文化接近性。国内中小成本影片的崛起,为巩固和提高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提供了保障,成为了国产电影票房增幅的重要来源,甚至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推动产业化发展规模提升。
(三)国内市场备受关注,本土资源亟待挖掘
不可否认,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正在影响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无论是出于市场与文化考虑,好莱坞电影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作为全球最大电影消费市场的中国。
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为:30% 首轮映演票房 +30% 附属市场(ancillary market) +40%衍生商品授权 =100%电影成本回收。显而易见,海外市场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净利润主要来源(这也就是近年美国如此看重中国大陆市场的主因)[9]。从近年来好莱坞频频赴华为影片造势、好莱坞大片中频频引入“中国符号”,以求在差异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从而更多吸引中国观众等举措就可以看出,分割中国电影市场的这块大蛋糕是好莱坞梦寐以求的。以2014年刷新28项票房记录的进口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
为例:整部电影的三分之一取景于上海、香港等地;片中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在北美与中国大陆同步上映的全球唯一版本;导演迈克尔·贝更是亲携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及李冰冰等明星大腕一同出席上海电影节进行宣传,可见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视程度。
从 2009-2014 年的热卖票房中不难看出,《钢铁侠3》、《地心引力》、《功夫熊猫》、《环太平洋》等进口大片越来越多地添加“中国元素”、“中国符号”。虽然好莱坞频频示好,但进口影片依旧无法摆脱其自身的文化差异特性,难以替代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电影。而对国内影片市场来说,如何摆脱好莱坞对本土文化的侵蚀,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文化资源,从题材、价值观、审美观中提取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中国电影元素中好莱坞所无法替代的文化亲同性,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中的文化差异性[10],从而更加直接地连通中国观众自身对现实的体验与影片所带来的情感认同,如何建构一种既能将本土文化特色资源与电影艺术价值相结合,同时又能在电影产业中获取利润的“双赢”模式,是中国电影产业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构建属于自己的“华莱坞”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电影很有可能在本土电影市场,甚至亚洲乃至世界华人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综上所述,可以预期,在电影市场逐步开放及竞争压力凸显的未来,国产电影应增强其在本土市场的自信心,充分利用中国的本土文化,发挥自身的本土优势,扞卫本土电影市场的主体地位。
三、2009-2014中国电影产业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的定位已经从艺术奢侈品走向日常消费品,不少电影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与市场口碑,在票房带来的狂欢之余应当进行理性的思考:电影产业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交易行为,也是艺术文化领域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正如罗兰·巴特所提到的,电影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叙事性的艺术[11]。提高票房固然重要,但亦只是重要指标之一,电影的艺术本质不应抛却。“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在国内仍大量存在。事实上,票房突出的影片背后也经常存在艺术价值的争议,而这种高票房背后艺术价值缺失的现象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12]。电影的成功与否与其艺术文化价值是直接勾连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应当统筹兼顾,当国内电影产业沉浸在高票房的狂欢之中,是否应该开始深度思考作为文化消费商品存在的电影的本真内涵。
随着国产电影自身质量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进一步运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不难预测,国内电影银幕数量仍会攀升,影院投资热潮不会冷却,新建影院数量将持续增加,影院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惨烈。另外,如何更多地吸引电影的消费者,除了电影本身吸引观众,以及运用3D、IMAX 巨幕等声光效果来吸引观众之外,如何用创新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如何引导资本,有序有效地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投资;如何准确把握观众心理;包括在互联网娱乐及移动互联网深入融合的时代,电影产业如何提升自身适应媒介融合的能力;电影衍生产品的合理投资;中小影院是否还存在生存空间的可能;国内电影市场本身存在的盗版、偷漏票房收入等问题都大量出现,亟待思考和解决。
“观影”六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世界性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一个充满挑战、理性、多元化的时代。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性契机之下,中国影片票房飙升、影院银幕建设加速、本土化市场接受度增强等因素,将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主动升级。国产电影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本土文化自信,以质取胜,找到切合自身的叙事方式,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优化国内电影产业生态环境及产业结构,形成符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特色体系,迎接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电影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与西方电影的诞生一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同样起源于现代城市北京,此后中国电影和城市一直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影在城市中不断的发展,很快便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技术的发明还是文化...
近二十年来,服务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18年的增加值占比为52.2%,这种高比重反映了服务业成为支持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即服务在被购买之前一般是无法被感知的。...
从近代开始,所有的产业变革,都会从一项技术起,然后创造了新行业、新产业,最终逆袭传统世界至改变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也不例外,只不过,其颠覆性创造,将让世界更为巨变。在近期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做了名为连接时代的探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