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雕”是指三种雕刻技术, 分别是石、砖和木的雕刻, 这些也是古徽州建筑艺术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灵魂, 是一种视觉艺术, 具有很高的价值,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人文以及审美价值, 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徽派石雕、砖雕、木雕附着于建筑之上, 多是展示在公共领域的艺术, 其发展是基于公众认可文化价值上的主动参与, 本文试就明清徽派“三雕”艺术的公共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雕”艺术; 公共性;
当前徽州有很多的古村落和城镇, 其中都有很多保存较好的古园林、古牌坊、古民居等建筑物。在各种建筑物中有很多十分精美的雕刻, 包括木雕、砖雕以及石雕, 从这些建筑物中可以看到它们的架构和布局都和这三种雕刻有着很好的结合, 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显着的徽州地域特色。各种雕刻杰作也具有很高的价值。把古徽州雕刻, 特别是石雕、砖雕、木雕看做是公共艺术领域, 属于一个新的话题, 这是由于一般人们都将这三种雕刻看做是建筑的雕刻, 能够将其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公共艺术中的艺术现象的人很少。
徽州地区中的大族仕家有很多都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从北方迁移到该地域的, 徽州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躲避战争, 是安身立命和建设家园的好地方, 也是因为这些门阀大族的迁入, 让徽州也受到了影响, 他们带来了北方建筑和雕刻技艺、中原文化, 让徽州地区聚集了很多的工匠, 两种文化也出现了良好的交融,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基于该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情况, 构建了第一批建筑和公共景观艺术, 建设了一种新的地缘文化, 北方衣冠巨族带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古老宗法制度变成该地区的强势文化, 在这一背景下, 弱势文化也没有选择的自觉的共同参与其中。其次, 对于程朱理学十分看重, 徽商也视儒为上, 是商儒相结合的, 在这种文化现象中, 体现出了徽州人在认同自身文化价值方面的情况, 还有对公共文化的共同参与性很强, 这就是在一定社会体制下产生的一种主动和民主的行为。
砖雕、木雕、石雕的发展是建立在公众认同文化价值上的, 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会自觉的参与其中, 徽州是聚族而居的, 尊敬祖宗, 将孝道看得很重, 一族之村, 没有其他姓氏, 所以, 对他们而言, 建立祠堂和树立牌坊就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建筑架构上具体要怎么雕刻, 采取什么样的手法就很重要, 因为作品中是体现家族美好愿望的, 所以, 在相关的用材、雕刻等方面都很受重视, 家族会通过开会进行研究决定, 这就是共同参与, 体现出的就是基于认同主流文化下的参与性。徽州大族或者是大村中都会有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以及商贾大儒, 因此, 构建这种公共艺术, 就是以这些人物作为主导而开展的大家都参与进去的艺术行为, 这和现阶段的城市公共雕塑建设较为类似, 都是政府进行决策, 进行规划参与, 同艺术家在一定的公共环境背景下进行创作建造的, 公众则是立足于欣赏层面评说作品。徽州在建设牌坊以及祠堂时也有很多方面参与进来, 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例如, 构建一座牌坊, 就是要对那些以往和封建宗法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规范以及文化精神方面提出的道德要求进行弘扬, 要能够凸显出宗族光荣历史, 进而告知世人家族的历史和辉煌。构建这样的牌坊要经过批准, 一般是所在地政府、朝廷、皇帝, 这样才能开始建设, 而具体要建立在什么地址上, 就需要通过风水师进行推断, 如果对于尺寸大小有要求的话, 就需要讨论出具体要请什么样的工匠或者是雕刻家, 家族中的族长要明确具体设计的造型和雕刻内容。各个大家族在建立牌坊时都存在相互参考的情况, 是依据程序开展的, 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全面展现出三种雕刻艺术的公共性, 其实本质上就是基于权威指导下开展的民主自觉意识参与的活动。具有代表性的共建纪念性雕刻作品有很多, 例如, 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前的明代牌坊、歙县棠抛牌坊群等。在古徽州有很多的牌坊和祠堂, 而各种木雕、石雕以及砖雕也都在这些牌坊和祠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就好像祠堂门罩和照壁上的雕刻就是砖雕, 木质裸架上就是木雕, 上面雕有不同的花样;在院子中的柱柞、栏杆、大门前的石狮子等, 这些就属于石雕, 因为对于这三种雕刻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也推动了这三个产业的发展, 这方面的人才也不断增加, 徽州人对于文化和艺术有很高的要求, 这些都共同推动着这三种雕刻艺术的发展, 让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培养出的三种雕刻艺术的人才也借助徽商的途径, 将其带到了周围不同的地区, 这也是对徽州雕刻文化的一种传播, 让其在我国的雕塑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对于砖雕、木雕以及石雕的取材方面, 其是有立意的, 且有共同性, 其是依据我国传统艺术理念, 普遍认为有图就会有寓意, 而且一定是吉祥的寓意。因为古徽州是由北方人民躲避战略而来到此处的, 所以, 在当时的背景下, 人们都很渴望和向往和平及美好, 希望能够长寿以及升官发财, 所以, 在雕刻中自然不会将以往不好的回忆用这种形式记录下来, 雕刻的内容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体现, 这一点是公共普遍认可的, 这也让其成了雕刻作品的大族艺术的公认价值载体。
就雕刻内容来说, 虽然有多种题材, 但是寓意都是美好的, 这也体现出了共同的文化精神价值认同。虽然雕刻的形式、水平和艺术风格都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 但是其要想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获得公众的认可。
综上所述, 徽州的古建筑以及“三雕”艺术是相互作用、无法分割的, 是我国古代真正的公共艺术代表作, 是大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结合的一种公共艺术行为。
参考文献
[1]刘云, 方学兵。从符号学角度探析徽州三雕艺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 罗先松。浅谈徽州古建筑中的三雕艺术[J].工程与建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