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史论文热门推荐范文10篇之第五篇:探讨唐朝艺术天堂之唐代仕女俑
摘要:一个开放、大气、文明的王朝, 出现在东方这片土地上, 当我们再去追寻这段历史时, 仍然觉得热血沸腾, 无比自豪。大唐以及其繁荣昌盛, 开放豪迈的时代精神, 进取昂扬的时代气质, 以及包容的文化气魄, 造就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唐代的女性, 处处呈现出一种盛唐现象。不仅以华美的服饰, 靡丽的妆容, 精美的饰品装扮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而且热心政治, 追求自我, 从容出入于街市巷陌。笔者此文正是要窥见唐朝艺术天堂的冰山一角之唐代仕女俑, 感受它的绵延千年的文化震撼力, 走近它, 爱上它, 学习它, 传承它……
关键词:唐代; 仕女俑; 传承;
一、俑的起源及陶俑的出现
(一) 俑的起源与发展
俑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出现, 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伴随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的发展, 奴隶作为人殉的风俗也逐渐的被迫改变, 所以出现了用茅草等扎束代替人进行殉葬。所谓俑, 是利用陶、木、青铜等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型模拟人像, 其目的在于能够代替活人随葬[1], 制成人的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非常可能就是最早的俑, 当时社会称之当时社会称之"刍灵".渐渐地, 这种以人形模拟物体殉葬的方法慢慢的普遍开始以俑泥、陶、制作模拟人形, 这就是早期的俑。这么说来俑的出现本身确实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俑在制作过程中尽量逼真的模拟真实人类的面貌, 这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 因为俑是替代活人进行殉葬的, 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地下也要侍奉墓主, 因此俑的身份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舞伎等各色人物[2].西汉诸位皇帝的陵墓习俗仍然承袭了秦朝的殉葬制度, 同样也设置有埋葬陶俑的俑坑, 只是更聪明的一点是汉初的皇帝吸取了秦代亡国的血的教训, 丧葬制略节俭, 陶俑不再制作成真人大小, 而且一般体高只有真实人体的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雕塑出身上的衣饰外, 大多的陶俑是制成裸体, 披着丝织品制作的衣服, 木片制的铠甲片。到南北朝时, 战祸频繁, 墓穴内殉葬的陶俑也相应的呈现出了浓重的军事色彩, 在后来, 我国出土了大量身披铠甲的重甲骑兵, 展现出时代风采。发展到唐代, 随葬陶俑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上有低温色釉的唐代三彩俑, 造型活泼生动, 色釉精美。特别的, 一种盛装女俑, 面相丰腴, 透出盛唐时期以杨贵妃代表的以胖为美的时代风采, 极为生动贴切[3].而唐手工匠人塑造出的各式姿态的骏马, 饰了各种精美的马饰, 马姿劲键有力。到今天仍然是极具观赏价值而且价格不菲的工艺品。
(二) 陶俑的最早出现及分布地区
在现有的考古发现时间最早的陶俑,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临淄郎家庄、山东泰安康家河、山西长治、陕西铜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其中最艺术造诣比较高的莫过于山东出土的彩绘乐舞陶俑。它由人物陶俑、陶器乐器及祥乌组成。人物陶俑分别是歌舞陶俑和观赏陶俑, 在以彩绘形式出现[4].人物形象动态造型各不相同, 形态传神, 陶俑塑造的线条分明, 流畅舒展。从出土的这些陶俑实物可以证实, 在这一时期的各类陶俑, 形体较小、烧制温度更低, 手工直接塑造的, 人物的五官简单粗糙, 面部表情的变化单一, 这时期的陶俑更突显的更注重的是形体动作。总之, 均较为原始。目前已经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俑主要是陶俑、木俑两种, 陶俑多数出现于北方, 木俑则多见于南方, 总体而言, 陶俑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经过塑造后再烧制而来的, 而且往往烧后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形体偏小但壮实, 制作略显粗糙。同样的, 木俑是经雕刻后再彩绘, 形体偏大但是纤长, 制作相对而言更精良, 这样就形成了南北方陶俑的美学上的差异。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是古代墓葬主要雕塑艺术作品的一类。远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便开始把泥捏的人类形体、动物骨骼等物品一起放入火炉中和陶器一起烧制。到战国时期, 伴随着传统的殉人制度的衰落, 陶俑顺理成章的代替了殉人陪葬的习俗制度。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多俑气势宏伟, 山东陶乐舞杂技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5].
二、唐代雕塑史及仕女俑的形象特征及审美特点
(一) 唐代雕塑史与仕女俑的形象特征
唐代, 雕塑艺术得到整体长足的发展, 并达到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艺术巅峰, 因此,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长河中, 唐雕塑占有最精彩的篇章。这也有其时代背景, 唐代中国国富民强, 因此对于墓俑, 造像等雕塑艺术品的需求量特别高, 唐雕塑大量的使用了镂雕与圆雕, 频繁的使用了阴刻细线, 同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 用繁密复杂的细线和短的阴线表现了装饰衣纹等等。人物形象当然是善歌善舞, 并且基本都能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场面十分的欢快喜庆;构图也很新颖开放, 刀工深厚, 这因为如此, 陶俑造型也由笨拙守旧向精细华美转变,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仕女俑。唐代仕女俑主要是三彩俑, 彩绘俑。现今发掘的大多出土于陕西一代。其他地区如甘肃, 山西等地也有少量出土。陕西洛阳是最主要的出土地区, 三彩俑与陶俑相比, 出土量很少。陕西长安因是当时朝代的京都, 仕女俑造型较洛阳仕女俑亦更加的张扬, 制作更精良。洛阳因为只是陪都, 更多些内敛低调, 人物面部表情也相对温和。唐仕女俑是唐代陶俑中烧制量最多陶俑类型, 也是最能代表唐代的女性形象。在唐代的石窟, 从佛菩萨的面相中完全能够看出仕女俑的影子。俑简单却不简便的线条表现出心理和神态, 观之者利用自己的想象去意会出仕女俑的真实感情, 忽略人物外貌具体的形象, 这也是古代雕塑艺术中底蕴的显现。唐代雕塑丰腴健美, 整体的风格一致, 包含开放大气的气质。这所有的一切都反映出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观", 更是唐代富庶生活的侧面写照。
(二) 唐代仕女陶俑的特点与审美方向
中国女性在唐朝时代, 堪称的世界一流美女。她们与后来羸弱的宋、元、明、清代相比, 多几霸气, 透露着对天下的傲视。唐代妇人没有宋、元、、明、清女人的封闭与怯懦, 我们可以从唐代仕女陶俑身上看到大唐王朝万邦来朝的盛气, 敢于将女人的心灵还是身体美昭示于天下。仕女俑表情满足, 雕塑匠人对脸部的刻画趋于越来越精细, 更加注重体现出人物造型的神韵, 做到神形兼备。仕女俑的形象充满活力, 极能打动人, 可以说是最成功的。高高的发髻, 圆脸, 多彩绚丽的衣装衬托着丰腴的唐代女性形态之美, 多变精美的妆饰装点着面部, 物细腻生动, 营造"秀骨"的唐代审美特点。
(三) 唐代仕女佣的妆容及发饰
我们可以从仕女陶俑上了解大唐女人对头部的装饰极讲究。有学者就对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妇女发型装饰作出归类, 而大唐女性的发型装饰不是简单继承前朝遗风, 更多的加入了外族特色。《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一书中指出, 唐代女人对自己的化妆容貌十分重视, 发式及发髻多种多样, 又有前朝遗风, 又有自己的创新发展。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多种方法, 盛妆者悉数运用。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偏爱各有不同, 眉式花样也百出。《十眉画》中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 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 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 以不同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 以梅花最为多见, 贴于眉间。
(四) 大唐仕女陶俑服饰特点
大唐服饰绚丽多彩, 多种多样。是有多种因素的, 先是在隋奠定了丝织业工艺的基础。隋朝统治年代虽短, 但丝织品业有长远的发展和创新。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到大唐, 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各地, 无论产量还是质量的远远超过前朝, 从而为大唐服饰的发展创新提供了非常坚实的丝织基础。再加之与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 对各国不同文化、审美、特点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 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不断创新发展, 所以制作设计出来无数新奇美妙的大唐服饰。唐代女子装束, 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 甚至于今天我们观赏大唐服饰, 都兴奋异常、感叹大唐服饰设计者的工艺、审美。
三、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仕女陶俑是唐代世俗生活的三维展现, 大唐仕女陶俑独有的, 造型、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从大唐仕女陶俑的审美、造型、动态、体态、服饰探究中, 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一个民族不去重视前人的成果乃至忘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便会被其他民族所看淡, 甚至失去自己的地位。积极地吸取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为我所用, 请进来走出去,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但我还是我的学习态度。珍惜前人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 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和营养。在文化物质交流日益开放频繁的今天, 我们如何面对庞大的不同的信息资源, 在传承的同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将是艺术创作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这个过程必将是无止境的。我对于唐代仕女俑的惊叹与臣服必将随着我对雕塑艺术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中愈发强烈, 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应随着时代而消失陨殁,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学习前人超越前人的过程, 我们不能够有半点怀疑, 只是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小心的传承, 今天中国的雕塑艺术正在飞速的崛起赶超。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4]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Krumhansl, C.L.2002."Music: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A].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11[C]:45-50.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中国传统雕塑有着一套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的语言体系, 具备丰富多姿的造型样式与造型法则, 以及在审美流变中所蕴涵的东方美学理想。但近代以来的雕塑教学与创作, 一般是以西方的雕塑观念和语言形式来进行的, 所以中国雕塑艺术悠久的传统已然有所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