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

雕塑家黄国书的木雕技艺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8 共1366字
标题

  雕塑是一项古老又吃重的艺术,其中木雕更是困难繁琐,在创作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限制需要突破。早期木雕源于生活上实际需要的器物, 后来因为时空改变, 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木头是人类最早用来雕刻的材料之一,与人类共同生长于阳光空气之中, 同时感受春夏秋冬的变化,同样具备岁月的痕迹与人性的温暖,因此木雕也是最容易让人亲近的艺术。

  雕塑家黄国书先生,得天独厚生长在文风鼎盛的木雕之乡--鹿港古镇,传承鹿港人的优质性格,择善固执、见贤思齐,先有兄长启蒙木雕技艺,再由名师李松林指导,加上本身努力,修行精进,毅然走入困难的木雕创作之路,几年下来,木雕功力已臻纯熟,摆脱传统工艺包袱,倾力创造他自己的木雕世界。

  黄国书从传统出发,走入艺术创作之时,在技巧与毅力上做最严酷的自我挑战,秉持“生活、艺术兼容,创作、修行并存”的观念,将内心酝酿许久的意念具体表现在《彼一暝鹿港暗访》这件作品上,依照鹿港特有的民间信仰习俗“暗访”,请来七爷八爷,率领角头神庙诸府王爷夜间出巡, 以祈求地方平安。为了完整呈现,黄国书觅得一块一百多公分长的珍贵台湾榉木,循着木材的天然外型与纹理,将老街古刹、游行阵仗、民众争睹膜拜的景象,细腻翔实地描述雕刻出来。精准的比例、高超的技法、本土的思维,使这件作品荣获国家民族工艺雕刻类首奖,目前由国立历史博物馆典藏。黄国书创作力源源不绝,隔年又完成另一巨作《苦尽甘来》,将鹿港农村丰收景象细腻刻画出来,牛车、老树、田园,烈日当空,有汗水,有喜悦,有满足。两件大作相继完成,全凭“难为能为”的愿力。

  黄国书是虔诚的佛教徒、人道主义者,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拥有慈悲的情怀,关心周遭环境的一切。创作题材围绕着他对家乡的关怀以及童年记忆。野台戏中,他关注的焦点不是台上卖力的演员,而是戏棚下的众生相,例如拎着圆凳、牵着孙子“来去看戏”的“老戏迷”;工作之余倚着脚踏车看戏尾的“余兴”;古镇居民的生活点滴,都是他创作的对象,如《暮歌》《忘年知音》《戏说》《庙会》,深刻感人;童玩系列《锵!》《咚咚!》《甘蔗王》《弟弟的糖葫芦》等等,亲切活泼,带来扣人心弦的隽永。

  从美学原理来看黄国书的木雕作品,可以看出个性化的造型、完整的结构,深刻感人。在形式上,外型线条比例匀称调和,给人安定和谐的视觉感受。整个作品的意念与构成,注重重点的表现,与空间虚实的变化,这是从事艺术创作的精华所在,能有如此质量均丰的作品,凭藉的正是他旺盛的创作力。

  大作《万里风沙,难行能行》,描述玄奘大师独越戈壁大沙漠,为众生取经,漫天狂沙,烈日焚风的情境,全部表现在一块120公分长的台湾楠木上。就像他自己所说“以外象呈显内在的精神世界”,这正是东方艺术的特征。流畅的线条、优美的轮廓造型,深具动感,意境深远,同时巧妙地将底座化为大地狂沙枯骨,与主题一气呵成,呈现完美的结合,难能可贵的是获得国家工艺的最高奖项--国家工艺奖一等奖,是全国木雕界的盛事。

  基于艺术创作之需,黄国书自行设计,纠工兴建,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工作室,坐落在山明水秀的鱼池乡,傍日月潭,枕流漱石,远离尘嚣,亲炙大地脉动,全心投入创作,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他的夫人黄淑惠女士,人如其名,贤淑聪慧,能诗能文,更擅长金石篆刻。伉俪携手行于艺术创作之路,秉持“难行能行,难为能为”的愿力,不断尝试提升他的创作领域,也开创出属于黄国书的木雕王国。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