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

庆阳石雕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1 共5381字
摘要


    庆阳地处甘肃省的东部,习称陇东,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这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可以证实远在 20 万年前后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出自华池县赵家岔洞洞沟。相继发现的大批新石器遗址也证明远在五至七千年前人类在这一带就已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周朝始祖的到来,使庆阳开始了真正的农耕文明[1].秦至清两千余年来,历代统治者都在此大力发展农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庆阳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如石雕、刺绣、香包、面塑等民间艺术精品。现在,庆阳合水的石雕艺术已经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诸多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得者,也为当地带来了机遇与荣耀。庆阳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风貌,境内的蒲河、马莲河、葫芦河三大水系,将高原切割成纵横沟壑和河谷,由于常年的河水冲刷,使河谷地带暴露出了沉积砂岩,而细软易凿的砂岩和幽静的环境为庆阳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庆阳的民间石雕艺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类别多样,包含了人物、兽类以及建筑装饰等等,尤其是当中的石兽雕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遍及整个庆阳,备受人们的推崇。

  一、庆阳石雕艺术的题材分类

  石雕,顾名思义就是以石头为雕刻材料,在其基础上进行雕字、造像、绘画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段,使其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庆阳的石雕艺术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信仰而创造出来的,其手法多样,风格鲜明,题材丰富,包含人物与兽类等多种题材。

  ( 一) 宗教佛像题材的石雕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录,佛教造像艺术自古代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及太武帝拓跋焘崇尚佛教,由此,石窟造像随之兴起,也由此发展起了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而圆雕单体石造像艺术也一直经久不衰,在庆阳合水县出土的大批石雕艺术品正说明了这一点。合水太白镇张家沟出土的石雕是陇东地区最早的石窟,石窟岩体高 6米,长 11 米,建造于太和十五年( 公元 491 年) ,比北石窟早 18 年,现残存窟龛 8 个,共有造像 38 身。合水县一直以来被美誉为“石造像之县”,在合水县的博物馆内收藏最多的藏品就是石刻造像,而石刻造像又以单体的石雕佛像为主,佛像的种类又分为多种,包括佛、菩萨、弟子、罗汉、大力士、山神等。在2000 多年以前,陇东地区本是多民族聚集的繁华之地,也是佛教盛传的集中地,直到现在,合水县的境内仍有大大小小寺庙将近百座,寺庙里还有零星的石刻佛像,再加上合水县背靠子午岭原始森林,还有大量的岩石壁画、雕像至今仍深藏其中。在这些石刻佛像中,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甚至有些还配以佛教故事以及古乐的演奏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雕刻技艺高超,除了具备非常高的欣赏价值以外,还对弥补历史的缺口、校正历史的错误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陇东地区着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北石窟寺,是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的,是甘肃的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包括寺沟主窟群、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窟内的石刻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时期的雕像最为精美。北魏时期的石窟有 7 个,其中 165 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内造像主体为七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8 米,菩萨高 4 米,均为立像。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 4 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 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至唐代,北石窟到了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龛内雕刻形式一般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整体造型小巧玲珑,形象生动,尤其是对人物肌肉与服饰的质感表现非常地逼真。至武则天时期,石刻雕像身躯优美、健美流畅,肌肤丰满且富有弹性,彰显了当时石雕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术。

  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画得维妙维肖。在雕造内容方面也极其丰富,造型上千姿百态,反映了汉唐时期庆阳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石雕艺术的雕凿水品,不仅在甘肃,甚至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 二) 瑞兽题材的石雕

  在庆阳地区,以瑞兽为题材的石雕艺术品,是遍及全区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庆阳的瑞兽石雕,其类别多种多样,石雕的十二生肖以及其它各种动物,被称为“祥瑞之兽”,或者是“添福神兽”.

  这些石雕瑞兽种类繁多,因其不同的用途而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一些村庄古镇前矗立着的石雕瑞兽,被称为“镇庄兽”,其用途是驱邪避恶,守护村镇;而在山野坟茔处矗立的石雕,则被称为是“镇墓兽”,其作用是避邪与防盗; 被置于炕头,用于避邪驱崇的“炕头狮”或“栓娃兽”; 在农村护院中用来栓马、牛等牲畜的叫“栓畜兽”; 除此之外,还有放在房顶之上的“屋脊兽”,放在病床前的“送病兽”,矗立于大门前的“护门兽”等等[2].在这些瑞兽题材的石雕中尤以“炕头狮”最为特别,“炕头狮”又叫“栓娃兽”“坠娃石”,是立在炕头上拴小孩的物件,“炕头狮”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在陕北、庆阳地区最为兴盛,堪称黄土高原一绝,是我国石狮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其形象栩栩如生,其模样和神态近乎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令人叫绝。这些各种各样的石雕神兽,都蕴含着庆阳地区百姓们对于邪恶的憎恨以及对幸福欢乐生活的期盼向往,反映了老百姓们古朴纯真的心愿。庆阳石兽的雕刻,一般其选用的材料主要是当地河流与山川开掘出来的青石与硬砂石,不同的石材应用不同的雕刻工艺,有的精致细腻,有的大气粗犷,不论石雕大小,其造型都极其美观,神态逼真,尤其是在石兽的头部雕刻上特别的讲究。石兽有大有小,最大的比人还高,最小的如手中弹丸。石雕工匠可以雕刻各种类型的石雕品,但是要雕刻石兽,一定要是诸多石雕艺人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中,既需要保持传统的造型以及技法,还要有新颖的艺术创新手法,而且在作品中,还注入了自己创新性的详细与丰富的情感。一些民间艺人还敢于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展开奇妙的想象,使动物人格化,雕刻出了“人面狮子”“人头虎”等艺术珍品,形成了庆阳石兽雕刻区别于其它地方石兽雕刻的一个显着标志。

  ( 三) 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石雕

  “吉祥”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提到: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由此看来,自古代以来“吉祥”一词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百姓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一生的最高理想便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

  于是这些美好的祈盼,也顺理成章地反映在民间的石雕艺术中,诸如“吉庆有余”“喜上眉梢”“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反映出了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心愿。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