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琵琶记》中牛丞相的描写及形象分析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王亚智
发布于:2021-05-12 共4935字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记》中对牛丞相的具体描写,对其形象进行重析。一方面,以牛丞相爱女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他的人物性格。牛丞相与《牡丹亭》的杜宝、《龙膏记》的元载、《幽闺记》的王尚书一样,都位居宰相,只有一女,但他们对女儿的态度和方式不尽相同,反衬出牛丞相的爱女心切。此外,《琵琶记》也写出年老孤独的牛丞相虚心听取意见、识大体等多面性格。另一方面,牛丞相留蔡伯喈在相府,使其不能归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蔡家的灾难,但这个结果与蔡伯喈的软弱也脱不了干系。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牛丞相,或许应给予他理解和同情。

  关键词: 琵琶记; 牛丞相; 形象;

  一提到牛丞相,历来的评点者大加谴责,称之为“牛”,认为他霸道专横,强留伯喈在相府,造成了蔡家的悲剧,是典型的恶人形象。但认真品读文本中对牛丞相的具体描写,我们也许会对他产生不同的看法。《琵琶记》开场诗“极富极贵牛丞相”,只写出了他的财富地位,并不是对他的评价。作者高明没有对牛丞相的为人下定论,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一、爱女

  (一)教育女儿严而有节

  牛丞相于第六出正式出场,但第三出已从侧面描写出他的富贵和家政肃严。相府的院子说:“若论俺太师的富贵,真个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1]5淋漓尽致地展出他的富贵。牛丞相丧妻多年,只有一女,他兼严父慈母之责,用心把女儿培养成知书达礼、贤良淑德、善针指的淑女。他为了女儿,并没有续弦,在古代社会极其重视家族继承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更是难能可贵。当他得知府里的女使在后花园玩耍时,便好生训诲女儿道:“今日是我的孩儿,异日做他人的媳妇……倘或做出歹事来,可不把你名儿污了。”[1]28牛丞相出于对女儿名声的考虑,教导她不出闺门,牛小姐的贤良淑德也能体现出牛丞相的教育严而有方。
 

《琵琶记》中牛丞相的描写及形象分析
 

  反观《牡丹亭》中杜宝,身为南安太守,后升为宰相,只有一女,名为丽娘。杜宝因女儿闲眠而不习女工而斥责道:“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2]4杜宝想的是女儿的行为代表着父母的颜面,于是想让女儿多晓诗书,请师教小姐熟读《诗经》,认为其开篇是后妃之德,有风有化,宜室宜家。但《诗经》也极容易生发“好逑”之想,再加上杜宝放纵丽娘到后花园游玩,促使少女春心萌动,遂至游园而一梦成病。女儿生病时,他只简单地问“夫人,女儿病体若何?”当使客来到时,他则说“俺为官公事有期程,夫人,好看惜女儿身命”。[2]24女儿死后,正值他高升安抚使,他把女儿的丧事交给陈最良。杜宝得知女儿死而复生后,认为其是花妖狐媚,再三请皇帝派人打妖女。即使皇帝下旨让父子夫妻相认,他仍不肯接受还魂的女儿。对他来说,女儿的贞节比生命更重要。杜宝只要涉及官位和名声,就把女儿抛在脑后,即使是女儿的丧事,也不理会。他缺乏家庭温情,缺少对女儿的关心,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杜宝的无情相比,牛丞相事事为女儿着想,治家有方,严而有节。

  《龙膏记》中的元载丞相,只有小女湘英。他重视女儿的名声,但显得不近人情。老丞相让女儿收藏好皇帝赐予的煖金盒。女儿病重,秀才张无颇便用玉龙膏将其治好。丞相看到张无颇手中煖金盒与女儿的一样,以为女儿和张无颇私通,便讯问女儿。可惜女儿的煖金盒也无故不见,女儿无奈道“百口是非不定,总一死无由自明。”[3]42丞相曰“不怕你不死”。[3]42女儿哭着说“我少不得是一死。”丞相却说:“你快死快死,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43元载丞相并没有搞清楚真相,却一味让女儿快死,冷漠狠心。牛丞相、杜宝和元载丞相都很爱惜女儿的名声,但是牛丞相培养女儿知书达理、严格要求她不出闺门;而杜宝对女儿没有严加看管,结果女儿游花园后一病不起,当女儿起死复生之后,他又是那样绝情;元载丞相不弄清真相,冤枉女儿,冷酷无情,反衬出牛丞相教育女儿严而有节。

  (二)为女择婿看重品行才学

  牛丞相操心女儿的终身大事,在为女择婿时,他更看重的是品行和才学。他对张尚书、李枢密府中差来求亲的媒婆说:“不拣甚么人家,但是有才学,做得天下状元的,方可嫁他。”“我的女孩儿性格温柔,是事实会。若将他嫁个膏粱子弟,怕坏了他。只将他嫁个读书君子,成就他做个贤妇。”[1]27他没有将女儿的婚事作为政治筹码来扩大其家族势力,不同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门第相当的贵族公子,而是真心为女儿着想,让她嫁有德行的读书人,成就她的贤妇之名。他奉旨招伯喈为婿,还说“不须用白璧黄金为聘。”[1]51牛丞相不在乎金钱多少、门第高低,更关心这个人的德行才学。而《牡丹亭》中的杜宝看重门第,在柳梦梅已高中状元,并且皇帝下旨让杜丽娘和柳梦梅成亲之时,杜宝还抱怨女儿没有选择门当户对的伴侣,说:“鬼也邪,怕没门当户对,看上柳梦梅什么来”。《幽闺记》的王尚书,只有小女瑞兰。王尚书有强烈的门第观念,而不在意女儿的想法。在他得知女儿在慌乱中与穷秀才蒋世隆成亲后,尚书便怒道:“谁为媒妁,甚人主张”,瑞兰曰:“爹爹,人在那乱,人在那乱离时节,怎选得高门厮对厮当。”[4]74他看不起穷秀才蒋世隆,恶狠狠地将生病的蒋世隆丢下,带着女儿离开。王尚书无视女儿已与蒋世隆成亲的事实,不理会在危乱之中蒋世隆对瑞兰的救命之恩,逼女儿嫁给状元。女儿反抗道:“爹爹高居相位。显握朝纲。观通书史。止有守贞守节之道。那有重婚重嫁之理。”[4]101但王尚书一意孤行,并不考虑女儿的想法。牛丞相与杜宝、王尚书相比,在为女儿择婿时,更加看重德行才学,也想成就女儿之贤名。

  (三)爱屋及乌

  牛丞相爱女儿,也关心女婿蔡伯喈。他说:“好怪吾家门婿,整日不展愁眉,教人心下常萦系,也只为着门楣。”[1]120李卓吾评“还是为你的女儿,不知趣”。[6]235毛声山评“然丈人心下并非为婿而萦系,乃为女儿萦系,写尽老儿私心。”[6]397牛丞相关心女婿,其实牵挂的还是女儿,他的爱是自私的。当牛小姐提出要同伯喈归故里侍奉高堂时,他担心女儿受不了长途跋涉,担心蔡家已有媳妇,怕女儿受委屈。对于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他考虑得面面俱到。他为蔡家旌表的原因有三:一来蔡伯喈不忘其亲,二来赵五娘子孝于舅姑,三来牛小姐又能成人之美。正是为成就女儿的名声,他关心女婿,听取女儿的意见,为蔡家旌表,何尝不是一种爱女的行为体现呢?

  综上所述,与杜宝、元载、王尚书对女儿的态度相比,牛丞相更多考虑的是女儿的名声和幸福,他家教肃然,严而有节,为女择婿更加看重品行和才学,不看重黄金白璧,不注重门第观念,想找一个才学双全的读书人为婿,只为成就女儿的贤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

  二、识大体

  牛丞相在大事面前,有一种全局观,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能改。如《几言谏父》一出中,牛丞相拒绝牛小姐同蔡伯喈回乡侍奉高堂时,牛小姐通过“十八答”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更说出了“爹居相位,怎说着伤风败俗、非理的言语?”[1]122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失公允时,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听女迎亲。再如《散发归林》一出中,牛小姐提出要同伯喈回乡守服,丞相怒道:“我的小姐如何与别人带孝”。老姥姥劝道:“相公,事须近礼,怎使声势。休道朝中太师威如火,那更路上行人口似碑”。[1]155院子也说:“我相公只虑着多娇女,怕跋涉万山千水。相公只一件,女生向外从来语,况已做人妻,夫唱妇随,不须疑虑。”[1]156牛丞相纵有百般不情愿,但是当老姥姥和院子说得合乎道理时,他同意女儿随夫守庐墓三年。牛丞相和老姥姥说话是商量的语气,没有丞相的霸道和威严。另外,当牛小姐愿居于赵五娘之下,称五娘“姐姐”时,牛丞相没有反对,而大加赞赏道:“贤哉吾女,道得是,道得是”[1]157,最后还为蔡家旌表。牛丞相行为的转变都表现出他识大体,明事理,不专横霸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我们应该肯定他知错能改的好品质,这体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使其形象逐步丰满。

  三、孤独

  牛丞相最初不同意女儿随夫守墓三年,除了担心女儿受不了长途跋涉之外,他还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女儿去后,身边连一个亲人也没有,他是孤独的。“孩儿,吾老入桑榆,自叹吾之皓首。”“孩儿你去也不妨,只是我没个亲人在傍,如何舍得你去?”[1]122“孩儿,此别去,你的吉凶未恁。再来时,我的存亡未审。”[1]158字字句句都透漏着凄凉孤处无奈之感。他已两鬓斑白,希望女儿留在身边,互相帮助扶持,这是身为人父的心愿,符合人之常情。牛丞相最终同意女儿去守孝三年,是一种牺牲,一种无可奈何,他是可怜的。即使有百般不情愿,他从大局考虑,同意并为蔡家旌表,又是可敬的。

  其实,牛丞相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疼爱怜惜女儿,处处为她着想。小到日常生活,不让她到后花园玩耍;多习女工,知书达理;让她嫁给好才学好品行的读书人;自己却多年孤身一人,不续弦。大到同意女儿与赵五娘以姐妹相称,让唯一的女儿随夫守庐墓,牺牲自己,成全女儿的贤妇名声。作为父亲,牛丞相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有牛丞相的严格教诲,才有牛小姐的贤良淑德、通情达理;有牛丞相的支持,才能有一夫二妇同受旌奖的大团圆结局。作为读者,我们应抛开以往固有的观念,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牛丞相。也许牛丞相的很多行为,我们就有不同的解读了。

  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总是有所偏爱,牛丞相为女儿选择佳婿,也是出于一种好意。蔡伯喈确实是好人物,好才学又是新科状元,将蔡伯喈留在相府,符合人之常情,体现他身为人父的真性情。况且蔡伯喈说自己已有家室时,牛丞相怀疑这只是伯喈推辞的借口,并没有信以为真。“自家当初不仔细,一时间不信我那院子的说话,定要招蔡伯喈为婿。”[1]155“当初是我不仔细,谁知道事成差池。”[1]156也许牛丞相当初一心想招状元为婿,况且皇帝赐婚,时间匆促,并未考虑得周全仔细。当得知伯喈双亲去世后,他同意女儿同伯喈回乡守墓,并为蔡家旌表,他是有人性的。反观《荆钗记》中的万俟丞相执掌朝纲,只有一女多娇。他想招新状元王十朋为婿,遭到拒绝后,丞相不甘心地说:“朝纲选法咱把掌,使不得祸到临头烧好香。不轻放,定改除远方,休想还乡。”[5]59万俟丞相利用权威将王十朋私自调配到广东潮阳那种烟瘴之地,想让他丧失生命。万俟丞相没有皇帝的赐婚,并不面临着违抗圣旨的危险。但他位高权重、唯我独尊,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将别人置于死地,他是狠毒且不择手段的。相比而言,牛丞相是无意的,不是蛮横粗暴、奸邪佞恶。另外,蔡伯喈“三不能”的悲剧结果并非牛丞相一人所为,这与蔡伯喈本人也有直接联系。他软弱寡断、多思少行,“畏牛如虎”,他自认为牛相威势逼人,专横霸道,担心牛相得知他的“秘密”后,会把他拘押在相府,归家更加无望。当牛小姐与丞相说出真相时,他还劝阻道:“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你休说,不济事,干枉了”。李卓吾评:“不是牛太师不是,还是蔡伯喈太腐耳。怪他不得,怪他不得。”[6]225而事实上,当牛小姐将事情原由告诉丞相时,牛丞相却说“他久别双亲,何不寄一封之音信”,陈眉公评:“牛公亦有人心,伯喈当时何不早说。”[6]265表明牛丞相并没有仗着势力拘系着伯喈,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他听女迎亲,为蔡氏一门旌奖。他行为的转变,可以说是为女儿考虑的结果。但他对女儿自私、偏激、不合情理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蔡家的灾难。这个结果也与蔡伯喈的懦弱寡断有关系,但伯喈“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他也是无奈和无助的。造成这个结局的根源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思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那种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一个人、一件事情上,它并不是因个人道德的亏缺、恶人为非作歹形成的,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的私欲和人性的弱点。

  另外,在评价牛丞相这个人物时,我们应该着眼于人情物理,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化、简单化,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复杂的。一代有一代之标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我们应该以那个时代的标准去衡量。正如黄仕忠先生所说“非此即彼的对立逻辑正在被抛弃,平心静气地理解牛丞相这样的人物,也应是题中之义。”[7]160

  参考文献

  [1] (明)高明.六十种曲·琵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明)汤显祖.六十种曲·牡丹亭[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 (明)杨珽.六十种曲·龙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元)施惠.六十种曲·幽闺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明)柯丹.六十种曲·荆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 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7] 黄仕忠.<琵琶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原文出处:王亚智.《琵琶记》中牛丞相形象的再认识[J].戏剧之家,2021(14):50-5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