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吉本芭娜娜“疗伤系”文学的创作魅力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6704字

  一、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日本文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 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选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文化是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度的风采和特质。[1]

  众所周知,日本被世界公认为是善于模仿、善于学习的国家。 从日本的历史来看,大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虚心的态度学习、择优、改造和创新各国最先进的文化,然后成功的把所学习来的外来文化变成本民族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和民族对外来多元文化的择优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 日本的多元文化主要受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鼎盛时期, 大和民族全面吸收了中国唐宋两朝的儒家思想、语言、服饰、饮食等文化;在日本江户时代后,大和民族通过1639 年至 1659 年的“兰学”吸收了荷兰的语言、医学、化学和科技等先进文化;在十九世纪明治维新以后,被“半封半闭”了二百多年的日本终于以明治政府全面实行欧化政策为契机,积极开展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各种交流。 政府派出大量的最上层的政府官员和留学生前往欧洲各国学习考察吸收了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文化,在进行比较后确定了本国文化进化的方向,此为后来福泽谕吉倡导的“和魂洋才”.有学者指出,但在受外部冲击后或文化变革时,一种文化往往会出现新的重组和调整。 在这过程中,文学是领军人物,在文学中会出现追寻的主题。[2]

  20 世纪,日本盲目崇拜自然科学的一元化价值观伴随着帝国主义扩张给人类带来了灾难。21 世纪,通过全球对文化的大反思,人类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化才是其根本状态。 由此,多元文化价值观为日本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文学活动作为心灵的创造,不仅反映着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在心理体验,也与人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3]

  纵观日本文学的发展轨迹,一直与“多元化”形影不离。[4]

  于 2002 在青岛召开的“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帝琢山学院大学的中西进教授指出内含多元性的日本文学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南北结构”、“日本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椭圆文化圈”和“日本文化是单一性复合文化”等特征。 上海复旦大学的水洛教授也指出“多元文化对日本文学研究而言,就是如何走出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框架,从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出发,重新审视日本文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成为了文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5]

  二、“疗伤系”文学的定义

  “疗伤系”的提法缘自日本,原指那种节奏舒缓、放松心情的流行音乐,后来,“疗伤系”这一专属名词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步包括书籍、音乐、玩具以及人等。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精神世界里的自我调理与“疗伤”愈发重要,所以有关“疗伤系”的一切如春风般流行起来。 所谓“疗伤系 ”文学作品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无论作者创作本意如何,从作品内容或者形式上可以使读者产生减缓压力,舒缓心情,疏导郁愤等效果的文学作品。 从狭义上来说,是作品内容涉及某种忧伤的往事,基调恬淡、幽远,并通过分享悲伤,达到转移注意力,分担忧伤等效果的文学作品。而日本的“疗伤系”小说作者大多数为女性, 因为她们拥有良好而微妙的文字感觉,并始终偏爱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借着对琐碎事物的关注,人生虚无感弥漫而出,现实感也得以强化。 借用王尔德的话:“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成人已经学会自我保护, 但他们的忧伤和阴影都来自还不懂得自我保护的青春年代,一切尚未明了,就被匆匆带离,而困惑和挫折却纠结着始终无法疏解。就心理学而言,回到疾病的源头找出治疗的办法,已经成为公理。 而只有把所有文学作品看作一个整体,以直观方式把握其整体的特质,才能真正理解文学性。[6]

  从这些意义上讲,“疗伤系”小说所做的事殊途同归。庸碌匆忙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带着阴影努力生活,有时候,这些阴影能被说出,也是一种照亮。 当自己心灵孤独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疗伤系”文学作品,是一种幸福,是对受伤的心灵最无声的安慰。

  三、吉本芭娜娜“疗伤系”文学的创作魅力

  当代日本文坛上村上春树并被人们誉名为“天王”,而吉本芭娜娜因 1987 年在日本文坛上成功的发表了《厨房》处女作后,并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推出新作品,这些作品的发行量达 120 万部,被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的同时还在日本的出版界影响了电影、漫画、音乐、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形成了“芭娜娜现象”,所以,吉本芭娜娜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名为“天后”,并获得了“疗伤系小说教主”之称号。 下面主要以吉本芭娜娜的处女作《厨房》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文学魅力为中心,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来看多元文化价值观下日本“疗伤系”文学创作的魅力。

  (一)源于生活的创作视角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可以证明,文学作品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来自于生活。 任何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因为以自身在生活中积累为素材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以主人公“我”与生活的血肉关联。 吉本芭娜娜曾说:“在我看来,所谓文学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业。 ”[7]

  吉本芭娜娜活跃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彼时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娱乐和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之一。 由于多元价值并存,消遣与消费文化大行其道,使得日本文学创作和欣赏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众通俗作品日益受到追捧。 吉本芭娜娜的文学创作就是瞄准日常生活,发掘经济社会浮华之下日本青年男女的青春生活与心理体验,这一视角带有很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易于唤起日本青年的共鸣,具有一定的社会反响。 具体来说,吉本芭娜娜源于生活的创作视角,主要是聚焦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孤独。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然而,经常突发的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使得美丽的自然风光稍纵即逝。 在日本人看来,人生大多无常,生命何其感伤。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日本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急需重构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却往往无法找到答案,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和惶恐之中。 吉本芭娜娜的创作视角,正是瞄准了日本青年精神空虚,无所慰藉,对死亡感到惶恐,对生活倍感孤独的社会群体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吉本芭娜娜主要是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精神的孤独。 例如,吉本芭娜娜在《厨房》中通过不动声色的方式对死亡进行了描写:“这个家如今只剩下我,还有厨房。 ”主人公樱井的双亲接踵去世,对如此不幸的事件,作者却使用了极为平稳的笔调。 然而,恰是这看似寻常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生者的孤独,这份孤独比死亡更加无助,无所依托。 而主人公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也深深映入读者的内心,唤起强烈的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吉本芭娜娜聚焦孤独,描写死亡,并非为了使人精神沉沦,而是通过孤独与死亡,使主人公抑或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匆匆与生活的紧迫,认识到死亡不过平常,孤独亦可转化,恰如《厨房》中的主人公美影那样,最终摆脱内心的孤独,走向崭新的生活。由此可见,从人们的实际日常生活的琐事中获取了创作的源泉和灵感,让生活孤独的人们走向希望,是吉本芭娜娜独特的“疗伤系”创作视角。

  (二)以家为本的疗伤主题在日本文化中,维系家庭是较为传统的观念,“家”是个人价值与伦理的评判单位,自古使然。虽然文化更新,世事变迁,但在日本文化中,“家”始终是个人情感的载体与归宿。 因此,“家”是日本文学,特别是“疗伤系”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二战后,随着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涌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年轻的由夫妇和孩子构成的新型核心家庭大量出现; 二是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显现;三是家族观念与家族传统逐渐弱化。家庭模式的变化使得日本传统家庭意识中的血缘、 情感要素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面临冲击, 而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带给人们心灵的压抑、失落与不安。 由此,家庭形态与家庭概念的显着变化成为吉本芭娜娜“疗伤系”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 在日本传统家庭中,被炉和餐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系日本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日本传统“餐桌文化”和“家庭制度”的代表。[8]

  在小说《厨房》中,吉本芭娜娜虽然没能为读者描绘出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在小说开头说明了主人公美影对厨房情有独钟, 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 ”[9]

  当从小就没有完整的家庭和因为父母、 祖父的早逝一直被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美影连最后相依为命的祖母也去世后, 被几乎为恕不相识的田边雄一收留, 当美影搬入雄一家的同时从祖母家的厨房转换为雄一家的厨房。如果说,祖母家的厨房曾给了美影无数“家”的可能幻影的话,那么雄一家的厨房则将美影由幻觉中释放,使她得以认识到新的人生,摆脱了死亡所带来的孤独的阴影。所以,笔者认为,祖母家陈旧的厨房和雄一家明亮的厨房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并象征着死亡与重生, 也无形的象征着日本传统家庭和吉本芭娜娜笔下所向往的 “无血缘关系的现代家庭”,而主人公美影最终在“无血缘关系的现代家庭”中得以“疗伤”,克服了死亡带来的孤独与恐惧并坚强面对生活, 完成了心灵上的自我救赎。一如在现代日本家庭中,家庭成员是可以自由聚散的, 传统家庭观念中两大要素之一的血缘关系呈现弱化趋势,而深厚的情感要素将成为家庭聚散的关键。吉本芭娜娜所描绘的家庭,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情感依靠的港湾,是现代人克服心理孤独与挫折,获得内心慰藉与发展成长的避风港。

  (三)平实生动的表现手法多元文化价值下,文学作品越平实生动,越易于被社会群体关注和接受。 首先,有人评价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为“漫画时代的文学”.[10]吉本芭娜娜因从小酷爱漫画,所以在文学创作风格上受到了漫画的很大影响。 在《厨房》这部作品中吉本芭娜娜大胆创新融入了漫画元素,用惊人的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描写塑造了小说人物,正如鲁迅先生说过:“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比如,吉本芭娜娜在文中描述主人公雄一时, 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从漫画世界里走出来一个四肢修长、容貌俊秀的美少年的人物形象,而在描述惠理子却是一个带有男性特征的描述---“这时一个漂亮标致的美人咔地一声打开门,喘着粗气闯了进来。 ”和日本经典漫画中的美少女的描述---“飘洒柔美的披肩发,深凝有神的狭长双眸,线条娇媚的嘴唇,挺拔高直的鼻梁,浑身充溢生命的鲜嫩光泽,使人觉得她超越于现实世界。”其次,艺术是一个意象的世界,文学艺术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语言意象天地。[11]

  在吉本芭娜娜小说中兼备了平实和生动的两种语言风格。 作者采用了大白话的表现手法,文中多以外来语、省略语、口语、流行语的形式和大量的对话来表现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日本文学的书写规律, 反映了随着日本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将日本文学推上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再次,吉本隆明曾说吉本芭娜娜是“读者专家”.因为吉本芭娜娜善于把作品和读者变为“一对一”的关系,在她创作过程中经常用“我”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融入于作品之中的同时还能及时捕捉到人的相通之处---人之共性, 所以她往往以细腻的感觉去描述人物的心理的微妙的变化和当代女性形象, 从而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得到心灵的共鸣。

  (四)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日本当代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主人公、 引导性角色几乎都是女性。[12]

  在吉本芭娜娜德小说中,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以女性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和领导者与日本的多元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本文化中,由于婚姻以女性为主体,常常对女性予以特殊的关注。 多元文化价值观下,吉本芭娜娜以女性的身份,对父权制表达出反抗意识,向往由温情的女性所主导的情感生活。

  受此影响,在小说《厨房》中,作者全力塑造了主人公美影和引导性角色雄一的父亲---惠理子(变性人)的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 首先,以家庭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女性主人公美影。 美影的父母早已双逝,祖父祖母把美影养大,上中学的时候祖父去世了,万万没料到最后的亲人祖母也离她而去。家庭背景直接地塑造了主人公遭受失去至亲的打击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后,如何克服与成长的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同时,也间接的塑造出日本当代女性已不再是传统的柔弱的女性形象而是独立坚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其次,以环境为背景塑造了女主人公美影的心灵寄托。美影变成孤儿后,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家里四处寻找能安然入睡的地方, 她发现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边听着冰箱的嗡嗡声才能酣然入梦。由此可见,美影把厨房当做唯一的依靠和消除心灵上的空虚孤独的寄托。再次,以冲突的社会背景塑造了引导性“女性”角色惠里子。 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虚拟有利于人物塑造的“冲突”事件,从贴近生活的冲突着手,把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使主人公在各种冲突中凸显其独特的个性, 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冲突的焦点,作者选择了社会的细胞---家庭。 而家庭的冲突又选择了突破口---爱情与婚姻。 它是人类社会永不衰竭的文学创作主题,而各个时代的爱情、婚姻、家庭,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作者把小说的环境特定在将来,在惠理子失去最爱的妻子后为了代替至爱的妻子好好抚养儿子雄一决定做了变性手术, 成功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时代“女性”艺术形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完全虚拟的女性形象。 多元文化价值观下, 这类女性形象鲜明而生动,易于被社会大众,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的青年读者所接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多元文化影响,当代日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人相处日趋冷漠的社会现象。在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背离传统,追求个性独立与及时行乐, 但获得的却是难以抚平的内心孤独和情感焦虑,而日本社会的自杀与暴力现象也层出不穷。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吉本芭娜娜作为日本当代 “疗伤系小说教主”,用“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人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么美妙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一如时光的流逝。 ”这两句话涵盖了《厨房》这本小说的所有主题。她在这一作品的序言和后记中分别这样说道:“我觉得克服与成长是个人灵魂的记录,希望与可能唯在这里。

  我的很多朋友都在日常的生活中,时而激励地拼搏,时而安静地抗争,不断地积极向上。”“我一直以来都想诉说一件事而写小说,指导厌倦以前都会继续写下去。这本书就是这段历史的基本形式。克服和成长是个人灵魂的记录,是希望及可能性的全部。 我只认为在和日常激励地或是宁静地斗争的过程中一切才会变得美好。 ”本文以其源于生活的创作视角、以家为本的疗伤主题、平实生动的表现手法、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为读者展现出感同身受的现实困境和心灵疗伤的全过程, 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孤独与挫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成长,大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 恰如小说结尾那样, 温暖的房间、煮沸的开水、抵达的时刻和月台的编号,引起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 当生命恢复活力,厨房重现温暖,美影逐渐忘却祖母去世的伤痛,重拾生活的勇气,年轻的心走向成长,向着自己的理想的方向。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总是这样,以悲情开局,以喜剧结尾,平实地走进读者的生活,又在不经意间离开,孤独的时候来,平静的时候走,治疗的是伤痛,留给读者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当代日本“疗伤系”文学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与传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2] 王昕。从哀伤美到中日民族文化 ---《边城》与《古都》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7-92.
  [3] 百里清风 ,李海鸥。心理能量视角下的文学传播与社会和谐心理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1-104.
  [4] 中西进。多元文化与日本文学[J].东北亚论坛,2003,(2):84.
  [5] 水洛。多元文化中的日本文学[J].东北亚论坛,2003,(2):93.
  [6] 季中 扬 . 论文学性与文学传统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2007,(4):94-97.
  [7] 李慧。于平凡中见真实 ---吉本芭娜娜文学的魅力[J].文学 研究 ,2013,(10):62.
  [8] 于昕, 符夏鹭。《厨房》 中的现代家庭 [J]. 青年文学家外国文学,2013,(6):70.
  [9] 吉本芭娜娜(着),鲁平(译)。厨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3.
  [10] 张蓓。吉本 芭娜娜 《厨房 》创作手法的突破与创新[J].作家 杂志 ,2012,(2):83.
  [11] 田文强。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审美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84.
  [12] 陈虹 艺 ,邹菊云。论吉本芭娜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 杂志 ,2013,(7):8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