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

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2515字
  摘要;白鳍豚是比熊猫更古老更珍贵的“国宝”,但是近年来生活在长江中的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状态。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保护这一我国特有物种。同时,加强保护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约束人类活动。学界公认的四大原因分别在于“环境污染,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而历史资料也证实,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死亡都是由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本文将对那四个主要原因作出深入解释和剖析,同时进一步补充说明其它可能性的原因。
  
  关键字; 白鳍豚 原因 人类活动  环境保护
  
  前言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白鳍豚最珍贵之处是它仍保持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性状,是真正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近几十年来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以下是白鳍豚最后的血泪史:上世纪80年代初,它们的种群数量被认为有400头左右,而到了1986年则降到300头,1990年为200头,1994年就是100头以下。1997年,农业部共调集渔政船53艘,组织沿江渔政人员和科技工作者300多人,分成22个考察组细致观察,认定共观察到13头。1998年,再一次细致观察,见到3头至4头。1999年,再一次发现,只有5头。白鳍豚可能已经永远完成了它们的物种史,凝固成人类的一段记忆了。一个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等6个国家的25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在长江干流来回3336千米,搜寻38天,于2006年12月13日宣布,他们没能找到白鳍豚。“白鳍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当场宣称。  白鳍豚为什么会有着如此急剧的数量减少,灭绝的原因何在呢 除了自身繁殖能力差之外,人类活动才是主因,从已发现的白鳍豚尸体的死因分析来看,人类活动致死的约占到90%以上。
  
  原因
  
  1.首先是长江水域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长江也已成为一条巨大的排污明沟,下游几十条支流将污染的水都汇入长江,白鳍豚岂能在巨大的工农业废水中存活。从而极大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2.其次是人类的酷捕滥捞活动太过泛滥。疯狂过度地捕捞经常会误伤白鳍豚,也导致了白鳍豚数量的减少。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的鱼类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的食物日益减少。再加上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3.近年来人类在长江兴建水利工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不短压缩着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其栖息地,阻断了其回游路线。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根据漂浮白鳍豚尸体研究,90%是为人所伤致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围垦,围垦在上世纪50、60年代很盛行,围垦的结果就是把长江生物的栖息地都破坏,使湖泊面积迅速减少,使得它们无处可以躲藏生存。
  
  4.还有水上交通工程很频繁。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活动空间日益减少,也改变了水体的状况,白鳍豚只能靠声纳系统回声定位功能来感知外界,但其声纳系统极易受到船舶机械噪声的干扰,噪音不仅严重干扰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环境,迫使它们不断迁移,还会使白鳍豚被船舶螺旋桨打伤击毙的几率增多。
  
  结论和反思
  
  白鳍豚位于长江水系中食物链的终端,它原本没有任何天敌,而它的境遇反映了长江生态的恶化。它原是长江里真正的龙头老大,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漫长的水域里所向无敌。它灭绝的直接原因,只能是来自可怕的人类。国家财政设立白鳍豚保护资金账户,稳定资金来源,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投入。支持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的工作,并批准对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免交所得税。为保护白鳍豚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在长江新螺段及其他经过论证的白鳍豚密集区 实行全年禁渔。尽快批准实施白鳍豚抢救性捕捞和研究性捕捞计划,捕捞起来后,迁移到自然保护区进行易地养护。同时加大打击滥捕滥杀力度,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约束人类活动。
  
  参考文献
  
  1,熊远辉等,船舶螺旋桨等对白鳍豚等大型水生动物的伤害及保护初探,《淡水渔业》2004年第34卷第5期  
  2,胡龙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动物--白鳍豚,海洋世界  
  3,谭娜,长江渔民调查:水生物种消逝,北京科技报,2008年11月24日  
  4,华元渝,白鳍豚自然种群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16卷4期  
  5,哲夫,长江生态报告,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动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