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

动物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作者:刘春玲.
发布于:2020-04-28 共1997字

  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之第三篇

  摘要: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 除人以外, 家畜中的马、牛、猪、羊、狗、猫、鸡、兔、骆驼、毛皮兽, 以及各种鼠类、黄鼬、蝙蝠等, 野生动物的袋鼠、狼、狐、银狐、野兔、白尾鹿、梅花鹿、浣熊、野猫、条鼬、刺绷、海狮等, 实验动物中的豚鼠、仓鼠、大鼠、小鼠等都是易感动物。鸟类也可以受到感染, 一些野鹅、野鸭、候鸟特别是涉水鸟感染本病的报也有不少。也有人从蛇和蛙分离出钩体, 而龟和鱼血清学检验有呈阳性反应者。

  关键词:动物学导论,动物学,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动物学导论论文

  一般说来, 一种宿主主要感染一种或几种菌型, 但亦有同时感染多种菌型而成为这些菌型的暂时排菌者 (偶然宿主) 。判定某一种动物在流行病学中的地位, 可用血清学检出阳性率和培养分离阳性率来测定, 单纯血清学阳性不足以检出所有带菌动物, 需二者结合考虑。

  1 传播方式

  1.1 尿液

  现已证明, 尿液是人、畜钩体的主要传播来源, 虽然钩体在原尿中生存不久, 但近距离直接接触, 如尿液溅入眼内和伤口, 或溅成雾滴吸入肺中都可导致感染。鼠尿污染食品和饲料常常是大群发病的最初来源。饮用被钩体污染的水, 经消化道感染的情况亦曾发现, 这可能是通过消化道粘膜感染。胃液、胆汁可以杀死部分钩体, 但在大量饮水情况下, 钩体能顺利通过胃, 这已被人工实验感染所证实。通过伤口、粘膜或被浸软的皮肤引起的感染, 可能是某些地区流行的原因。

  钩体不会在唾液中排出, 但如果动物舐了被尿污染的生殖器皮毛, 则动物的口中可能有钩体, 亦有可能因咬伤后, 伤口因接触病尿而感染。吞食感染的鼠类, 也可能发生感染, 但对吃腐肉的动物威助不大, 因为钩体在死亡动物的组织中存活时间很短, 但如果外界气温甚低则属例外。有人观察过在贮于3~5℃条件下的猪、兔、豚鼠和大鼠脏器内的钩体存话时间分别为:脾18d, 肌肉9d, 肝脏12d, 肾脏13d, 这些肉类如被吃下, 则有感染的可能。

  1.2 配种感染

  现已证明牛的精液中有钩体存在, 故配种或人工授精可引起传播, 这可能是带菌的尿污染了生殖器之故。有人把带有钩体的精液输给母兔, 后者即出现流产和死胎。病畜精液常检出有特异性抗体, 其滴度消长与血液中抗体滴度吻合。

  1.3 胎盘感染

  亦是家畜、实验动物等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人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国外学者曾在牛胎儿的肝、肾切片中找到钩体;也有人由流产的猪胎儿分离出波摩那型钩体, 从而证明了胎盘感染的存在。

  2 流行规律

  本病遍布全世界,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报告。在温暖 (22~25℃) 、潮湿、中性成弱碱性 (p H6.8~7.8) 土壤、植被复杂、雨量多、溪水流动缓慢和小啮齿动物多的地区, 本病较为流行, 反之则少, 所以热带和温带的夏秋季适合于本病流行。在此期间水草丰茂, 畜群放牧, 接触传染水源机会多, 而雨水过多造成的泛滥更使污染面积扩大, 导致本病的广泛流行。

  自然疫源地。钩体病是典型的两栖性人畜共患病, 人的感染多半与此病在动物中流行有关。钩体在自然界的存活, 储存宿主大量存在, 甚至还有媒介昆虫的介入, 使此病具有自然疫源性质。在未开发地带和开发但尚保留一些自然地貌如丘陵、河谷地带,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来源, 构成自然疫源地。在居民点附近甚或在城市郊区, 以家栖动物和家畜为主要传染来源。钩病不但可以散在发生, 亦可暴发流行。虽已不属自然疫源地, 但具有某些疫源地性质。

  我国各地调查证明, 猪在流行病学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已由猪体或猪尿中分离到若干种血清型的抗体, 尿液污染面积大, 可以迅速感染全群。一个猪场发病即能构成疫源地, 对人和其他家畜威胁很大。各地材料还表明, 水源性感染是主要感染方式之一, 水中钩体来源则视水的自然环境而定, 鼠群常出没的山泉、小河、灌溉沟、稻田等处系以鼠尿为主。

  水中钩体密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在平均温度为10~25℃时, 分离率可达92%~100%, 平均水温低于10℃, 则在42份样品中仅有1份为钩体阳性。以上情况多见于湖水、池沼水。土壤与水的污染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土壤水分含量及其组成亦与钩体含量有关, 有材料表明, 在疫区含水65%以上的土壤分离率可达83%, 而水分低于13%的土壤阳性率仅为13%, 土壤中有机质是钩体生存的重要因素。国外有关水污染源的调查表明:河流、池塘、沼泽周围岸边土壤中钩体分离率最高, 除河水外均高于水中分离率。但同样水质的下流分离率显着增高, 有研究报告解释为是水与土壤接触机会增多之故, 河水也有同样情况, 从中看出土壤在本病流行中的重要性。

  钩体在适宜的土壤中生存时间较久, 特别是近水处的土壤, 这是由于水分含量高, 有机物质多, 动物通过频繁的缘故。宿主带菌时间有所不同, 牛、水牛, 绵羊为6个月, 马7个月, 猪12个月, 银孤17个月, 狗23个月, 鼠2.5年。在一般情况下, 幼畜比成年动物易感, 如3~4月龄的断奶前后仔猪最为易感, 成年猪则为无征候经过;犊牛不但比成年牛感染率高, 而且症状严重, 死亡率也高, 但成鼠则较幼鼠带菌率高。

点击查看>>动物学导论论文(知网范文8篇)其他文章
原文出处:刘春玲.动物钩体病的流行病学[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09):4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动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