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耳鼻咽喉科论文 >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调治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7 共1544字
论文摘要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属中医学的“眩晕”病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为主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笔者自 2010 年1 月至 2012 年 12 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 80 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 80 例患者中,住院病例 25 例,门诊病例55 例;男 23 例,女 57 例;年龄最小 20 岁,最大 65 岁,平均年龄43 岁;病程最短者 1h,最长这 3d。对照组 80 例患者中,住院病例 26 例,门诊病例 54 例;男 26 例,女 54 例;年龄最小 21 岁,最大 66 岁,平均年龄 44 岁;病程最短者 0.8h,最长这 3.5d。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平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1)反复或突然发作的眩晕、耳鸣及耳聋伴恶心、呕吐;(2)发作期间突然规律性眼球震颤;(3)有明显缓解期;(4)前庭功能试验病侧减弱或迟钝;(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中医诊断:头晕目眩,头重昏蒙,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耳鸣,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20%甘露醇 250ml 快速静脉滴注,30min 内滴完,每日 1 次,连用 3 次停用,山莨菪碱注射液 10mg-20mg,VitB6300mg加入 5%葡萄糖液 250ml 内静滴,盐酸培他定注射液 500ml 静滴,每日 1 次,连用 5 次。
  
  2.2 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姜半夏 12g,白术15g,天麻 15g,陈皮 12g,茯苓 30g,泽泻 12g,砂仁 12g,白豆蔻12g,厚朴 12g,香薷 12g,木香 9g,竹茹 9g,生姜 9g,甘草 6g。若呕吐较重,痰涎较多,可酌加吴茱萸、旋覆花;耳鸣较重者加磁石、石菖蒲;见口苦、舌苔黄腻者,酌加黄芩、栀子。每日 1 剂,日服 3次,连用 5 天。5 天结束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呕吐等主症消失,耳鸣减轻,饮食增加,前庭功能试验恢复正常;好转: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呕吐等主症减轻;无效:头晕目眩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 80 例,临床痊愈 56 例,好转 21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6.25%;对照组 80 例,临床痊愈 15 例,好转 43 例,无效 22例,总有效率 7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内耳眩晕病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小动脉痉挛,局部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耳蜗及前庭神经均充血水肿,则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主症。西医治疗大多采用高渗脱水,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效果大多不尽人意。中医归为眩晕病,以痰浊中阻型眩晕多见,以体型偏胖者、女性患者居多。盖因平素劳倦太过,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或涉水受凉,汗出湿衣等内外因素,使脾受湿困,消化功能障碍,酿湿生痰,痰浊中阻,蒙闭清窍而发病。故使用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效果良好。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天麻化痰熄风止眩;陈皮、生姜、竹茹降逆止呕;厚朴、香薷化湿理中;砂仁、白豆蔻化浊开胃;木香宽中利气;泽泻利水渗湿又能活血利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的作用,是治疗痰浊中阻型内耳眩晕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青,孙健.从美尼尔氏综合征看中医对疾病的微观认识[J].陕西中医,2012,33(12):1692—16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267.
  [4]罗中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病急性发作 30 例[J].四川中医,2012,30(7):75—76.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耳鼻咽喉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