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3-30 共2058字
论文摘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一种新生儿时期严重的急危重症 , 早产儿比较多发 , 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 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命质量。临床治疗时 , 主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因其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并可在低肺容量下增强肺泡的稳定性 , 治疗效果显着[1]。本次研究中 , 给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2 年 8 月 ~2013 年 9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平均胎龄(33.1±3.2)周,足月生产 5 例 , 早产儿 25 例 , 出生平均体重 (1600±320)g, 观察组 30 例 , 男 12 例 , 女 18 例 , 平均胎龄 (33.0±2.8) 周 , 足月生产 7 例 , 早产儿 23 例 , 出生平均体重 (1720±280)g。60例患儿出生后 1 min Apgar 评分 0~3 分 30 例 , 4~7 分 18 例 ,>7 分 12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新生儿娩出后 , 首先对其进行常规处理 , 包括吸氧、吸痰、预防出血以及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增加采用 PS 制剂气管内用药治疗。用药前 , 首先将药品放在手心加温 10~15 min, 之后将其注入到 5 ml 的注射器中 , 气管插管清除患儿呼吸道内分泌异物 , 之后将药液注入到气管导管中 , 用药结束后 , 对复苏囊加压通气 1~2 min。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 且应注意用药6 h 内禁止拍患儿背部与翻身 , 6 h 后可抽取适量动脉血 , 进行血气分析 , 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1.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 比较分析两组患儿 6 h 后血气分析、住院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2]:显着改善 :生命体征消失 , 经 X 线检查血气指标以及两肺纹理基本恢复正常 ;改善 :检查患儿的血气指标以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 经 X 线检查阴影区情况有明显的改善 ;无效 :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症状恶化。

  有效率 =( 显着改善 + 改善 )/ 总例数 ×100%。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5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 6 h 的血气分析 研究表明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酸碱度值 (pH)、氧合指数 (PaO2/FiO2) 有明显上升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则有明显下降 , 与治疗前相比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 6 h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2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9.5±0.5)d、(56.5±23.2)d,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7±0.3)d、(31.1±21.3)d, 对比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研究表明 ,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 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论文摘要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也可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即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以及呼吸衰竭等症状 , 分析主要是因新生儿体内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 , 而出现肺泡萎缩 , 病情严重会危及患儿生命健康[3]。该疾病常见于早产儿人群中 , 分析是因早产儿出生后 , 呼吸系统各项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 自身所产生的 PS 较少 , β 肾上腺受体敏感不佳 , 自身所具有的换气、通气以及清除肺部废液的功能不良 , 极易发生支气管堵塞 , 而诱发呼吸窘迫综合征。若病情不能及时有效治疗 , 便会危及患儿生命健康。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分泌而形成的 , 广泛分布于机体肺泡液体分子层上 , 可对肺泡表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能起到有效预防肺水肿以及肺泡萎缩的效果。当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外源性肺泡表面物质进行治疗 , 可有效提高患儿生命质量[4]。

  本次研究中 , 实施治疗后 , 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 且观察组改善显着 , 用药后 , 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6.7%, 并发症发生率为 23.3%, 对照组有效率为 83.3%,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 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情况 , 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 应用安全可靠 , 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邓筹芬 , 潘健儿 , 吴玉宇 , 等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中国妇幼保健 , 2014,29(17):2724.

  [2] 林逾峰 .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的临床研究 . 中国妇幼保健 , 2014, 29(13):2124.

  [3] 周雄飞 , 郑君 . 盐酸氨溴索与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 中国妇幼保健 , 2014, 29(10):1549.

  [4] 付春花 , 夏世文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14, 16(5):46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