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山的《大自然与孩子世界》是一部儿童散文诗集。作为鸡西文学界的著名乡土诗人,40多年来执著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丰富的阅历,多彩的乡村,为郑青山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厚实的原生态沃土。
在《大自然与孩子世界》的题记中,郑青山说:“到了山里,一切都属于你,那诱人的景色,看了就不想离去。想写诗绘画,一古脑儿都涌上纸笔,那神秘优美的享受,让你无法抗拒。”诗人襟怀开放,钟情自然,在平凡的日子里构建美丽的心灵世界,在绿色的乡土环境中挖掘世界的清淳美妙。
那么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有怎样的艺术追求呢?借助马年春节假期的轻松,笔者反复拜读了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集。从《山里的孩子》诗集中,从《大自然与孩子世界》的诗文中,我感到似可瞩目探索的艺术成果颇多。概括起来大致呈现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发现的角度看,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采撷纯真细腻,关照原生态的绿色美丽。
诗人多年居住山村乡野,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有着特别的感悟。单纯的劳动既是创造生活的过程,也是观察发现的过程。任何作家所描绘的世象图画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鲁迅写的《阿Q正传》、贺敬之写《回延安》等文学史上的里程碑,都强调了作家与作品的涵养与造就的客观规律,即艺术规律。郑青山虽然挥笔为儿童赋诗,却同样发现挖掘了绿色天地的朴素美丽,给小读者展现了儿童视野中多重色彩的大千世界。
在郑青山的笔下,野花儿盼蜂蝶来戏;小朋友轻落脚,别踩疼了野地的小草;鸟妈妈在孵蛋呢,我摸摸它尾巴上的羽毛。每一簇山野村落的动态风情,都将作家的童真心灵通过文字诉诸于小读者,他给予小读者的是欣赏的呵护,是热爱的温暖,是绿色的清纯。在儿童心智处于发育上升时期,有机会汲取绿色的外界环境之绚丽,无疑将推动孩子们想象的探索欲望,帮助儿童建立人生之初的世界印象与价值选项。从某种意义上讲,为成人世界展示生活其复杂性或广阔性,依赖于读者的自身修养和自我体验的再审视、再思忖。而为孩子们创作儿童散文诗,郑青山势必肩负更直接的社会责任感。俗话说,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将美丽建筑在心灵纯真的儿童世界,作家就不能以自我为自我,而是以儿童为自我的较高创作境界。这一点郑青山是成功的。
二、从意境创造的追求上,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模拟夸张童趣,拨动儿童心智的思维张力。
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大多短小精简,一个细节,一个焦点,或一个动态情形等等,构成了一首小小的儿童散文诗。对于各类素材的取舍,对于花草虫鸟等自然万物此情此景的加工提炼,郑青山竭力提供一种心灵置换的主观感觉与客观环境的感染契机,即从儿童观察力的独特视角与 心 灵感 受 出发 营 造 诗 情画意。综观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返访童年,迈进儿童明眸世界的童稚心灵。这不仅有赖于对作品结构的把握裁剪,而且需要作家对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的某种跨越性的艺术思维。作家要在成人世界的喧嚣中选择宁静安谧,选择远离红尘交错的超我心怀。
这一点郑青山的创作显然要付出较为艰苦的思想砥砺和情感冶炼,其努力构思的过程饱含了稚真的童趣、夸张、联想、幻想、拟人化、内心独白、童心的向往等等情感的支点,从而感染孩子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引导小读者走向更广阔的山河大地。
值得关注的表述手法,郑青山往往以儿童的第一人称叙述或讲述,这就更加强了作品的阅读感召力。从技术性上为儿童们从作品中汲取诗情画意的艺术营养创造了易于交流的语言音符。
三、从儿童情感的表达方式看,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遐想跳跃自然,于抒情议论中状物模态生趣盎然。
儿童文学创作大体是给儿童看的,为孩子们写的。写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运笔行文中驾驭词句语言的弹性和弥散的多重性。换句话说儿童语言系统的建立并非纯粹的自组织的儿童语言,儿童对外界物象的认知描绘或抽象概括,都要依赖于教育者即作家作品的引伸和形象的内在艺术熏陶。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虽只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显然不在于文体样式或诗歌形式的变化,而是诗歌内容的情感与细节。郑青山的儿童散文诗,形成了在“我”的视野中发现而跃动;在互动联想中而感知;在认知接触中,放飞心灵的遐想。因而儿童散文诗每一首、每一段,虽寥寥几句,但都形成了一个情绪情趣的着眼点。由此生发开去,伴随儿童生活的经验积累,蔓延滋生儿童情感世界的发挥空间。这个空间是什么?就是儿童文学对小读者的教育功能。
在儿童成长的发展时期,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以丰富的情感启发指引,培养其真、善、美的情感与想象创造力,这是作家的责任义务,也是作家文学创作方向的社会要求。从这个意义讲,儿童文学创作的社会担当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藉以促进儿童心灵世界的健康发展。期待郑青山创作出更多更适宜儿童欣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