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1)童年消逝的忧虑与“扞卫童年的”需要。童年时代应该是纯真的、无忧的、甜美的,童年生活的绚丽美好应该植入于每个人永远的记忆中。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童年却过早地打上了成熟或者说是迷惘灰色的色彩,童年的生活更是渐渐远离。通过跟踪调查和采访,以学校和家庭为主的过重的学习环境和电子媒体的大环境下,是塑造现阶段儿童面貌的最基本力量。在学习环境中,儿童们感到更多的是来自学校和家庭有形、无形的压力,而以多媒体为媒介的环境更多的是给儿童以宣泄、自由的情绪体验,孩子们容易得到满足,这两种环境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生活塑造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儿童脱离了天真烂漫的美好品质。
(2)“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需要。现今,网络席卷全球,儿童的娱乐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孩子很多时候处于网游、电游等“多元”文化中,因此和健康的童谣无缘,而实践过程中,发现儿童口中传唱的是经改编的不良诗歌、手机娱乐短信、诙谐的广告词等;现阶段的儿童,又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能动性,这样的不良状况,令人担忧。探究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孩子个人因素:孩子本身创造性强,能动性强,但是因为学习压力过重,导致这种创造性方向有所偏差。(2)家庭因素: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忽略了对孩子这方面的德育导向教育,出现品德教育真空。(3)学校教育因素:不少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学科成绩,而儿童思想上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营造创作童诗、童谣和传诵的氛围,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品德引导作用。
(3)儿童价值文化的需要。儿童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影响着儿童的终身发展及品质导向,代表着少年儿童对世界幻想,对幻想的描述是自己世界的经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本身就蕴含着自身特有的属性;通过特有价值的文化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去发挥想象的特性,无疑能展现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真正地用心去解读儿童的童心,关注他们生活,才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而我们创造的绿色童谣文化环境,能净化儿童心理,规避催熟儿童“成人化”现象。
2 童谣童诗传播运行模式。
本团队在开展活动中,以认知活动,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的三个模块,学习、诵读、创造、展示为环节,具体我们分为以下两个方式运行:
(1)“参与-体验-感悟”.想要令高尚品德植入儿童的心灵深处,仅凭说教是效果甚微,必须切实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去思考,开展活动,使其亲身经历、学习,从而随心去感悟,从而真正地做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我们参与互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引领儿童乐中学,要点如下:①情景模拟,重在引导。童谣并非单纯的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选取《多彩少年,梦想起航》--宁波市优秀童谣获奖作品集的诗歌,作为情景设置,共同参与,关注过程。当然我们在选择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的是宁波方言童谣,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部分同学参与性低。
课后发现,这部分学生是不会说本地话,因此我们这次的实践缺陷很大,但又引起本团队思考,为何本该活跃的地方语言,让普通话给代替,这也将是团队在后期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②体验为主,关注分享。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道德因子,只不过有的尚未被唤醒。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体验方式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可促使个体按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还需要我们侧重以体验为核心,说教为辅,坚持道德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童谣为媒介将儿童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物化;而这些物化的东西返回于内心,互相循环促进,将生命之外的智慧内化于心,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
(2)“传播-创作-分享”.该模式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踏雪无痕”.阅读是一种对话,与人生对话,与道德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个性爆发的过程,品德的培养,更在于互动,在互动中不断调整自己,规范行为,提升道德,完善自己。
例如:关于安全品德的“安全歌,歌安全;我和你,一起唱。
过马路,走横线;红灯停,绿灯行……水火电,不玩耍;放学后,不游荡。三字歌,天天唱;爱生命,永不忘”;关于生活品德的“王家有个小顺子,自己穿衣穿鞋子,还帮奶奶扣扣子,邻居夸她小孝子……”类似的童谣,使本土文化和道德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把无形的内容融入内心中。
3 实践成果。
(1)丰富儿童童年生活的内容,营造创作和诵读氛围。成长的路上,儿童的天真烂漫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富,这种地方特色的童谣正在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基于童谣;我们倡导文化与方言结合,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选择贴近儿童心灵的文化滋养,对童年特性保持一份真性情;童谣深入童心,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节奏轻快,朗朗上口,幽默风趣的童谣在儿童之间流传,儿童有诵读的欲望。童谣,就如绽放的玫瑰花,在实践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2)童谣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正面引导作用。一首好的童谣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面对“熟透”的思想产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所产生的文字后果,也引起我们深思;不良的童谣作品的传唱,对儿童身心影响巨大,而对于我们正向地引导儿童,创作童谣,不仅仅有助于孩子们在德育方面的提升,还是儿童与家人心灵沟通的钥匙,从而带给家长的思考也很多,一首好的童谣确实是一份心灵鸡汤,促进着儿童们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搭建。
4 总结思考。
童谣可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将方言融入童谣、童诗创作,地方语言具有独特性、韵味性、律动性,一来可将我们优秀的宁波方言童谣进行继承与发展,传播地方本土文化色彩,二来在无形中也渗透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当然,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童谣、德育、本土文化和方言结合,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石梦瑶。基于童谣活动的小学生德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 傅建明, 汪波。 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48-51.
[3] 陆韵。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J].小学德育,2010.19:12-14+45.
[4] 汪昱雯。童谣与儿童德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0.
[5] 傅建明,汪波。童谣:教育的重要场域[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