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论文(汇总版8篇范文)之第三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然后分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包括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夯实基础树牢法治意识;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注重法律教育渗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法律教育等。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深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探究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途径,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增强其解决纠纷的能力,成为高校迫切完成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多层次、多因素、多元化等特点,不利于全面掌控。新时期大学生对法治的基本认识不全面和把握不够,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准确理解并掌握法治的基本内涵,感性的法律意识和理性的法律意识不统一,被动接受法律,欠缺法律主动意识,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二是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较差;三是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满意度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堂课,家庭教育薄弱,很大程度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其法律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部分家长没有扮演好“第一老师”这一角色,缺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基本做到“教书育人”,却忽略了“为人师表”,未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做崇尚科学、知法守法的楷模,未及时引导孩子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增强对外界不利诱惑的应变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制约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提高。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有限,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课时安排受诸多因素影响,课本内容多、课时较短,不能系统地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未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未能提供法律实践平台。随着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兴趣盎然,迫切需要从多渠道获取法律知识。
(三)社会教育
社会消极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现实生活中存在违法、抗法、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如“扶与不扶”冲击道德风尚等这些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极度考验执法者和公众的法治意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想为而不敢为,冲击其守法意识,降低守法的自觉性[1]。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遇事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对他人的权利尊重不够。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认知广度受限,削弱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处于成长关键期,正迅速迈向成熟,却尚未完全成熟,心理保留着明显的成长特征,情感和情绪控制力差,缺乏合理的宣泄方式,遇到矛盾时,喜欢片面地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审视事情,试图尽量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制约,进而演变成逃避的心理,缺乏面对事实和承担责任的勇气,不利于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阻碍了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三、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夯实基础树牢法治意识
大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力度,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当作一门必修课来抓,联合学校和社会力量,创新授课方式和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组织以法律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模拟实践,不断深化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在各种教学中的渗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欲望,使其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注重法律教育渗透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法律教育具有深厚意义,加强法律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有利于牢固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素养,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体系,构建法治校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开辟法律基础教育新途径,创新校园法治文化活动新形式,积极营造良好法治舆论,开展法治主题教育辩论赛、宣讲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讨论会、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行使管理权时,要严格遵循正当程序,按照制度和程序予以奖励或处罚,使得学生自觉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懂法用法。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法律教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化的逻辑思维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现实生活经验、权利、文化和生产模式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过程,通过网络手段引导高校学生自主地吸收法律知识将成为一种趋势,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依托网络平台,不断推送相关法治热点、时事政治等重要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不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法治常识,提高学生法律认知度,增强法律意识,坚定法律信仰,进而提高大学生法律综合素质。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有丰富的课外实践,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便可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依据办学特色安排大学生进行关于法治的社会调查、观摩法庭、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感受法律文化,切实体验法律的威严和神圣,领悟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创造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法治管理小环境,充分利用好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中深刻体会法律的作用,领会法治的深刻意义,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重视家庭法律教育,营造良好法治生活环境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与其接受的家庭教育经历密切联系,良好的家庭教育经历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高校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传达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家校合力,切实把法律素质的提高贯彻家庭日常教育中。父母及其他监护人要积极树立起知法懂法用法的典范,以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进而增强其法律素质的需求感和紧迫感。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引导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大学生步入正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信仰;培养舍己为人的优良作风,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是非曲直的甄别能力,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时要适时适度渗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思想和正确的“三观”,坚决维护法治权威,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总而言之,高校应完善管理办法,不断更新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汲取经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持续推进我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葛晨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47-148.
[2]王冬冬,何云峰.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77,85.
结论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我国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的意义在于督促公民遵纪守法,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法制建设,达到法制社会的目标,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在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机制...
本文将从高校青年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依法治国的视野下提出青年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途径。...
引例:(一)2014年11月13日,华东政法大学通报称,11日上午,该校出现了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用开水泼老师的事件,老师因此面部后背受伤。此事一经报道,即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据了解,事发当日,该老师正在给大四学生上民事诉讼课,该课程当天一...
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 分析和探究高中生法律意识现状以及改进措施。...
一、公民法律意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界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针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化、详细化,在这个领域中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对于法律意识的概念做出了下面的界定:人们对于法律现象、法律本身的态度以及...
当我们以反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我国正在融人法治社么可以说,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何谓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个体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夙一个人的法律素养...
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重心, 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重点阐述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模式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并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改革开放转型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性格鲜明,思想开放,自立自信,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开阔,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十七大指出,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人民群众的心愿就是社会稳定。但处于关键时期的国家改革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且利益格局也发生调整,而国企职工上访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这都严重影响着社会和企业稳定,尤其是一些国企建筑施...
摘要:在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因此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备受社会关注。然而近几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