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

网络思政教育定位与工作者角色转变及应对策略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4-02 共4955字

论文摘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逻辑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他领域的问题都是基于此延伸出来的,因此,本文着重就现有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进行梳理,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文献基础。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工具说”,即从网络的技术特征的维度出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位,将网络视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交往平台。以张建松、刘梅、曾令辉为代表的大多数研究者持这种观点。第二种,“两分说”,即从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两分的维度出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位。这种观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在虚拟时空中运行的旨在提高虚拟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虚拟生存与发展并进而促进虚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种,“价值说”,即从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影响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位。这种观点将网络视为“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2.简要评析

  客观地说,不论是“工具说”“两分说”,还是“价值说”,都与当时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基本相吻合。但是,人们对网络思想教育的认识远不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以“工具说”为例,在网络时代的初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的确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新手段、新工具、新方法。但是,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工具说”带有一定的简单化倾向,即将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简单移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的研究之中,使用了许多计算机网络文化技术专业方面的“新概念和新原理”,提出几个抽象的、适用于所有学科问题研究的一般原则或缺少实际内容的空洞口号后,认识就停止了。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代表的不单单是一种新工具、新载体,也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及形式等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革命性变革。

  再来看“两分说”.在网络社会发展不成熟或待成熟阶段,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在当时仍存在较大的“隔阂层”和“断裂带”.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一种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虚拟世界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具有客观性的。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出现了高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分说”就有点站不住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反映,所谓网络是“虚拟现实”之中的虚拟,意味着网络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超越、脱离现实;它是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加工、处理或重新包装,甚至重新解构或建构后,形成的对现实生活本身的直接、间接折射或变相反映。

  相对于“工具说”“两分说”,“价值说”将网络作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和身体的拓展,更加贴合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现状与演进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也更具前瞻性。但是,这种观点由于片面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理性层面的功能,也可能容易忽视其在工具理性层面的作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不只是辅助性的工具,还是主体性的存在;不只是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更新,也不单单是一种价值导向上的革新,还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革命性变革,即是一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质的超越。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转换分析

  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功能优势,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革命性变革的意义。

  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要求的革命性变革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与革新,网络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独特、更富多元、更具多样,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的这些新功能,是对传统媒体工具性功能的根本性颠覆和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根本性超越代表着一种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革命性变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沿袭传统的思维,仅仅将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和工具,势必会被网络牵着鼻子走,从而陷入怯于面对、焦虑无助的境地。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触网”“用网”,提升网络素养,跳出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革命性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革命性变革

  在网络这个现实性与虚拟性高度融合的公共场域中,人际交往方式、信息传递方式以及社会存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言,势必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一虚拟空间之中,信息的高度共享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了原有的信息控制、发布、传播的垄断优势,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主体性、权威性地位发生动摇,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同时,在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新媒体设备的应用及互联网远程教学的推广,在这一教学与学习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与心、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会致使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情感萎缩、关系疏远。

  以网络流行语为例,一种由网络制造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简单、幽默等特点席卷网络,并成为青年网民交流的“专用语”.这种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一方面代表着一种网络文化,另一方面也放大了两辈人之间的隔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种“隔阂”更多地体现为年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年轻的受教育者之间的意识行为差距与交流沟通困难。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载体的革命性变革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但同时,自由、隐匿、开放、交互的虚拟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难以发挥效用,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剪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行不通的。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那么奏效了,有的甚至明显过时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和手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重要环节上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存。”

  即使是那些已经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且已开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网络化的学校,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应用的倾向。

  三、提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对策

  1.理解并适应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

  第一,提高对网络与现实融合逻辑的认识

  如今,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是虚拟空间与网络空间高度融合的时代。网络世界不仅具有虚拟性,而且还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刻的现实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共同构成网络空间的双重性,即为‘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由此也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文本的虚实二重性。”可见,网络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社会交往空间。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研究网络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网络社会价值观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特征、网络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心理行为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网络社会行为的管理等问题。

  第二,提高对网络运作中潜在风险的认识

  由于网络隐匿了现实社会中受教育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等信息,受教育者在虚拟社会中的言行不受其真实身份的约束与限制。网络中发表的言论往往尖锐、大胆或偏激,这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受教育者理性使用网络的素养和能力还不够成熟,具有被利益主体利用的风险,受教育者的思想很有可能不是向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甚至有时候会导致负面现实行为的发生,使形势出现变异或趋于恶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运作的逻辑及其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把握网络环境下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从而处理好网络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三,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属性,其核心特性体现为,它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其所呈现的是一种不同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环节及教育过程,从而拥有较为特殊的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任务、地位和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特殊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以及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方法和艺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管理和评估等问题,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续不断的拓展”.

  2.理解并转换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第一,实现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在崇尚自由、平等、交互的网络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力倡导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受教育者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第二,实现与受教育者交往的平等化。网络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畅所欲言的“虚拟公共空间”,生存在这一空间里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增强,而且其对于自身地位与角色的认识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加重视与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甚至有时“争锋相对”,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个体价值。也就是说,网络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间沟通、交流的格局,使受教育者个体性的最大化凸显成为了现实。要适应这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切实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努力寻求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无缝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自由对等的网络交往捕捉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和有效;另一方面,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空间,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受教育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态度体验、生活感悟等,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3.理解并掌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

  第一,提升主动驾驭网络的能力。一方面,应注重提升对网络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网络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时刻处在变动之中的新特点,必定会给人们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增加新的困难,带来新的本领恐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实时关注新媒体领域的动态讯息,及时熟悉和掌握各类新媒体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应提升网络舆情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表达与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建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亲身加入到网络社会中来,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网络活动,成为虚拟社会中的“网络人”.

  第二,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会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呈现在互联网等平台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联系与互动,通过“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等途径和方式,解决受教育者关心的难题。针对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网络“暴民”、民主“哄客”等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善于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比中,去伪存真、理性把握,并坚持从制度层面下功夫,用好其优势、规避其风险。

  第三,提升协调运用新旧手段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方法。比如,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的方法、面对面谈心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情感感染法等。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历经实践检验过的,而且在实践中展现出其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一面。在积极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抛弃这些传统方法,而应该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力改造和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