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放射医学论文 >

导管室介入治疗中放射防护的意义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作者:邢继华
发布于:2020-04-30 共2851字
放射防护论文第四篇:导管室介入治疗中放射防护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目标,其中在2018年1月至6月未实施放射防护,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介入治疗中实施放射防护,评定实施前后辐射剂量和不同距离处辐射剂量的情况。结果 实施后各种放射防护器材的X线辐射剂量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离球管1m处与距离球管2m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离球管2m处与距离球管3m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合理应用放射防护,可以有效减少介入治疗对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辐射,降低X线辐射的剂量以及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伤。
 
  关键词:放射防护; 导管室;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邢继华.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112,118.
 
  0 引言
 
  介入术主要是指在对设备影像的指导下将导管以及一些精密的器械直接引入到人体后对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术具有较强的微创性,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X线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辐射,还会给医院的医务人员带来一定的地方放射性辐射,严重威胁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降低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放射辐射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1]。近些年,临床上提出了很多放射防护的护理措施。因此,本次研究对象为90例在导管室介入治疗的患者,探讨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目标,其中在2018年1月至6月未实施放射防护,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介入治疗中实施放射防护,实施前患者男22例,女23例;年龄24-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9)岁;其中有脑血管造影1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8例、支气管动脉栓塞7例、下肢静脉栓塞5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6例、其他疾病7例。实施后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17.5)岁;其中有脑血管造影10例、肝动脉化疗栓塞7例、支气管动脉栓塞5例、下肢静脉栓塞6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9例、其他疾病8例。在统计学上,所研究的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穿戴相关的防护器材,如铅防护服、眼镜等,还可以在床边悬挂活动室铅玻璃防护屏,造床下放置一个铅橡胶帘。对此次研究的90例患者的X线防辐射效果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获取介入治疗前和介入治疗后的辐射剂量读数[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防护器材手术后X线辐射剂量的情况,其中所包括的防护器材有穿戴铅防护服、眼镜、铅玻璃防护屏、床下铅橡胶帘。对距离球管1m、2m、3m处的辐射剂量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对此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录入,再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表示为,对比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数据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标准,提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防护器材手术前后X线辐射剂量对比
 
  通过对表1数据分析可知,穿戴铅防护服、眼镜、铅玻璃防护屏、床下铅橡胶帘的X线辐射剂量均低于实施前(P<0.05)。
 
  表1 各防护器材手术前后X线辐射剂量对比     

  2.2 不同距离距球管辐射剂量对比
 
  距离球管1m处的放射剂量为(2.79±0.45)?Sv,距离球管2m处的放射剂量为(0.75±0.43)?Sv,距离球管3m处的放射剂量为(0.05±0.01)?Sv,经过距离球管1m处与距离球管2m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7,P<0.05);经过距离球管2m处与距离球管3m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17,P<0.05)。
 
  3 讨论
 
  近些年,我国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医疗技术的水平在逐渐提高,使各种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同时也使介入术在临床上逐渐兴起,该治疗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就具有良好的效果,也使难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例如:血管瘤、肿瘤等[3]。介入术它具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可以在血管造影机、磁共振等引导下通过对导管等重要器材进行合理化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正确的微创治疗,可以直接、准确地找到病变的位置,该治疗方式不会损伤其他组织,创伤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病情的恢复,能够大大地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依靠X线的透视,一旦需要较高的X线剂量,就会对患者和操作的医务人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辐射,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4]。因此,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放射防护方法,在床边悬挂活动室铅玻璃防护屏,在床下放置合理的铅橡胶帘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施双重的防护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辐射的防护效果。在其他研究中表明,在对患者开展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一定与球管距离得远一些,这样可以降低放射的剂量[5]。但是我国目前的医务人员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缺乏较强的防护意识,因此,医院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或者培训指导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防护意识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还要定期开展健康检查、X线辐射剂量检查,如果一旦发现患者体内X线的辐射剂量比较高,就要立即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多休息,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6,7]。
 
  由相关数据显示,合理应用放射防护,实施后各种放射防护器材的X线辐射剂量均低于实施前,距离球管3m处的放射剂量均低于距离球管2m、1m处。由此可见,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合理应用放射防护对降低患者、医务人员所受到的X线辐射大有益处,同时还要将球管距离尽量放远,可以降低放射的剂量,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威胁和损伤[8,9]。
 
  在本次研究中该防护方法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值得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治海.某医院医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J].环境与发展,2019,31(1):237-238.
  [2]张红.某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放射防护检测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5):525-526.
  [3]王智廷,曹国全,郑翔,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站立区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征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7):614-618.
  [4]许小鹏.南平市146名医用放射线诊断及介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69-2271.
  [5] 靳志涛,侯羿,刘波,等.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者外照射
  [6]严辉峰,张丽,张照涛,等.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2):149-154.
  [7]王志鹏,朱伟,郁洁.介入导管室工作人员职业性危害与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4):163-164.
  [8]靳容,张杰,张素艳.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76,78.
  [9]唐艳杰.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3):254-255.
点击查看>>放射防护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原文出处:邢继华.放射防护在导管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112+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放射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