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放射医学论文 >

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6-11 共1577字
摘要

  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作为临床上一类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CT设备,打破了传统CT理念,具有时间分辨率较高,扫描速度较快,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在心脏血管成像检查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现针对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给予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双源CT更具优势且创伤性较小,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3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5岁,平均(54.9±2.5)岁。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30例疑似冠心病患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2.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检查:于扫描之前为患者行舌下含服0.5至1mg的硝酸甘油,帮助患者行仰卧位,于胸口入口至心脏膈面的胸部行扫描,屏息做定位成像,扫描从气管分叉水平下方的0~15mm处开始,于心脏膈面处停止,以得出扫描图像。

  1.3疗效评价指标:对冠脉狭窄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测直径法评价,其中以狭窄部位近心端正常直径与狭窄处血管直径之差的百分比作为血管狭窄程度,并将其分为五级:⑴未发生狭窄;⑵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下为轻度狭窄;⑶血管狭窄程度在50%至75%之间为中度狭窄;⑷血管狭窄程度在76%~99%之间为重度狭窄;⑸血管狭窄程度为100.00%为完全闭塞。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评估对比:试验组特异性为93.33%、准确率为96.67%、敏感性为100.00%,对照组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67%、敏感性为90.00%,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特异性、准确率及敏感性相比具有显着差异(χ2=4.89,P<0.05;χ2=5.45,P<0.05;χ2=4.77,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随之增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以往临床上所采用的冠状动脉造影虽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其属于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多数老年患者无法接受.因临床上为了扩大此类检查方法的适用人群,逐渐将CT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且成为了诊断心脏疾病的主要方法。早在2005年,北美放射学会退出了新颖的双源CT诊断方法,我国自2006年引入后,随着双源CT扫描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该项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双源CT诊断系统主要由线管及其相对应的探测器组成,将其安置在机架上后,对心脏冠脉成像进行扫描时,随着机架的高速转动完成对数据的采集与重建,仅需旋转90度即可达到旋转180度的效果.此种诊断方法通过与采集系统所得数据进行重叠,从根本上提升了图像质量.

  本次研究中针对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给予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特异性、准确率及敏感性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相比于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更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率及敏感性,临床诊断价值较为突出,且扩大了使用人群。因此,临床上可将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张宗军,卢光明。双源CT原理与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57.
  [2]林松柏,王怡宁,张竹花,等。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分析[J].使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1):9.
  [3]庄磊,刘建军,刘涛,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2):33.
  [4]李剑,段艳华,王锡明,等。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5):803.
  [5]谢绍蜂,朱恒,青肖燕,等。无压力监测下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5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放射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