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使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等在内的中国商品。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个大舞台,它不仅使国内各民族的艺术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还将古代和中世纪的主要大国和主要的文明地区,如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连结在一起,成为各国文明互相沟通、文化互相传播、以及商贸流通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服饰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其式样、色彩等的选择和应用都能极大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戎装作为服饰中一种独特的种类也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变革,并且对以后戎装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戎装后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西方的戎装样式,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承的意义所在。
1、 中国古代各朝戎装的基本制式
在我国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长河中,军戎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制式,既要明确的表明穿着者的身份特征,同时又需要保障其的实用性、功能性等以来充分发挥各个兵种的战斗力,而且军戎装也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因此其外观样式和使用性能在历代各朝都受到了当权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的需求。
中国古代军队出征作战时,需要穿着具有防御和识别作用的戎装即甲胄,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根据考古记录,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胸甲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盔甲作为一种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重要器具,远至春秋战国,近至清朝,期间中国历代各朝都以其作为戎装的主要装束。
早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科学和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在战国中期出现了铁甲,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状胸甲,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并且出现了铁头盔。而秦代正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秦代的甲胄以铁质占相当大比例,但同时也使用着大量皮制甲,秦代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由于兵器的材质从青铜转为铁,因此甲胄质地也逐渐由皮转变成铁质。西汉时期,由于兵器中强弩机的制作更加精良,加之铁器时代的来临,铁质铠甲的增多,是军中的主要装备。
汉代戎装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戎装相似,军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裲裆铠和明光铠。裲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甲身由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前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由于唐代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因此其戎装形制已较完备,并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甲之制十有三”,即指由十三种铠甲作为正式军服,包括铜、木、皮、布等各种材质。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另有一种绢布甲,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结构轻巧,外形美观,但无防御能力,不能用于实战,只作为武将平时的服饰和仪仗用装束。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大部分戎装脱离了实战功用,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宋代的戎装,一种用于实战,一种用于仪仗。而且在宋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铠甲——纸甲,该铠甲据推测是用一种特殊的蚕茧纸制成的,优点是轻便,而且防护力也较高。明朝,军队开始大量装备一种棉甲,这是与当时火器大量运用于战场的情况相适应的。这种戎装的制作技术是将一定量的棉花反复捶打后,以圆形铁钉连缀。清代是中国古代戎装发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对汉族军戎服装加以改造;二是火枪、火炮的运用导致了戎装的变革。早期清代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水兵、陆军、巡警服等服装,已明显带有西欧军服的特征。
2、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戎装式样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我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首先应是中国各民族内部之间大融合产生的影响,它使得我国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文学史学、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艺术文化有了更积极深刻的交融;其次是中外艺术文化思想、体系等的相互渗透与推进,以及经济贸易上有了飞速的发展;最后是中国文化的外传,在繁杂的艺术文化中,尤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丝绸为代表的包括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艺术文化对世界艺术文化发展的影响。由于丝绸之路给我国的文化交流和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平台,因而,在此积极有利的背景环境下,我国的服饰文化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服装文化的发展中,戎装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的分支也或多或少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受到一定意义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于我国戎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起源是由于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因而在此历史背景下,兵器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为了应对兵器的攻击性,戎装也就逐渐地在其设计的结构上和面料上有了极大的改观,而在其中甲胄上的材质也逐渐由皮制变为铁质,铁制的材料也有了极大的改观,这些改进都使得当时官兵的作战力极大的上升,稳固了当时的政权,消除了匈奴的侵略。通过丝绸之路路线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我国古代的戎装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戎装设计,着重强调了在戎装上的装饰性,使得戎装不仅具有实用性、舒适性等而且也具备了相应的装饰性,由于在丝绸之路上我国当时主要是以出口丝绸为代表的商贸品,因此在高级将领的戎装服饰中的内衬则很多都采用了丝织物,在织物上的图案也绣上了代表权贵的猛兽的图案,并且部分铠甲的甲片也涂上了颜色。在其后,随着丝绸之路上更多科技技术不断的传入我国,军戎装的发展也逐渐的具有了西欧化的风格,并在面料和款式上也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丝绸之路对于军戎装的作用和意义绝非仅在于其样式和面料的改变上。在中外服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各国戎装的设计意义和设计特点都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后世的戎装的设计发展有了一定的启蒙意义,也为现在对古代戎装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3、 古代戎装对现代装军装的影响和发展
通过对丝绸之路上古代的戎装的研究,笔者个人认为,我国古代戎装的发展历经的主要变革有三。其一,战国时期,周武灵王胡服骑射,这次变革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将原先的上衣下裳的服装制式改变成为上衣下裤;其二,在唐朝时期,由于当时国力强盛,中国处于太平盛世,戎装的实用性能降低,人们开始过多的给戎装进行装饰,外至甲胄所需铁片,内至服装内衬,都极尽奢华,使得后世在进行戎装的改革时,在考虑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也将戎装的装饰性考虑在内,以展现军人风姿;其三,清朝末期,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我国古代的戎装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西洋军装的引进和融合,使我国戎装的整体样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以甲胄为主的戎装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西欧军服,而这种戎装风格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军队里,与此同时也出现在巡警的制服中。
古代戎装对于当今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其款式上,更多的则是凸显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拼搏的精神。首先,在服装款式上,自从周武灵王将下裳改做下裤后,戎装的款式在清末之前基本上没有较大的改变,只是在甲胄上的铁片样式和头盔的外观上有所改变;其次,在制作甲胄的材料上,我国古代人民也是进行了不断地思索和创新,从皮制到铁质,甚至在宋代还出现纸甲、明代的棉甲等,这些都无一不体现出我国手工艺人的智慧;最后,正是因为我国古代人民在过去不断的制作,创新和改革戎装,才给中华儿女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就以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陪葬文物最为著名,它给人们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中式铠甲的形象资料和大量的皮制、铁质铠甲。
结语
通过上面的阐述,军队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军装,采用的是一种制式服装,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军服的质地、颜色和款式,不仅可以品出时代的审美,同时可以读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每一款军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古往今来,丝绸之路在一定的范围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人民交流最重要的渠道,通过文化交流下的服饰文化类别中军装发展的交流,各个国家的各个时期戎装的款式、面料、质地等等的融会贯通,都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军戎装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桂录,陈冰.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J].淮阴师专学报,1997.
[2]华梅.《中国服饰》[M].五湖传播出版社,1989.
[3]王红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J].丝绸之路(文化论坛),2010.
[4]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5]陈淑聪,宫晓东.论军服样式对服装文化的影响[J].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4,6(3).
在中国古建筑中,户牑装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户牑装饰艺术的浅析,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户牑中所包含的诸如社会、宗教、伦理、历史、民俗、审美等深层的文化内涵。门窗的起源老子曰:凿户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即门,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