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设计论文 >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21 共3097字
论文摘要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了各大院校的热门专业,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与研究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可采取的对策进行粗浅分析。

  一、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许多综合大学都相继开设了这一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式,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当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观念比较淡薄,导致社会与文化责任感缺乏而没有强大的使命为驱动,再加上原有知识贮备不足,面临社会上的诸多现实需求与知识信息的大爆发,就会表现出一种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2.教学效果与社会文化、市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相适应,学生缺乏创造力与学习动力

  当前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取的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创新以及变通的能力,习惯了按照高考的方式进行,加之有些学校扩招后增加了一些文理转艺考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内心并不真正喜欢艺术设计或本身并没有艺术天赋,所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不当

  当前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重术轻道,侧重造型与技法表现,而缺乏实践以及当代设计的应用、创新与系统性的理念结合。由于学校教学长期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较少与市场及项目接轨,从而难以锻炼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即使在由美术体系转化而来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也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环节与项目训练条件,依然侧重于造型与技法表现,学科的实践性与系统性比较薄弱。

  4.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二是大多数教师基础知识不扎实已成为艺术基础课教改路上的拦路虎;三是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少主动改进,导致美术教学生命力下降;四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注重灌输给学生知识,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以及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学应着重于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才会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下面提出几方面对策以供参考。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人,而不仅是一个具有设计技术的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更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以及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专业技能可以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但如果没有道德素质的内在支撑,则无法有质的飞跃。同样,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设计师,能够把设计师理念完美实施的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可能成为设计师的。因此我们既应该培养学生技术层面的能力,还应该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素质、设计师与团队的协作及与客户沟通、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能力

  所谓先解惑培“育”之心,后授业行“教”之法,指的是要先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轨道上来,然后再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之法。意识就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力量,教师应通过长期的培育及积淀,引导学生由内向外滋生出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的兴趣与欲望,给他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学生才算入了门。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注于教学方法的传授了,也就是“授业”,是在为学生的专业打基础。设计师是思想者,所以学习的思路很重要,教师应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变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命脉,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更不会求得发展。学生在入学前,有的经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一部分学生相当有绘画天赋即“灵”,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升自己的审美感,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教给学生一种灵活的思维方法,鼓励其根据自己的点子采取各种实践技巧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需方法灵活方式多样,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感,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发思维,迸发灵感,绘出图纸,甚至动手操作设计作品。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生产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同时与企业和市场紧密接触。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规模效益,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美好的市场前景。

  5.提高教师素质

  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等院校所培养的艺术设计学生毕业将进入专业的艺术设计公司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出能够适合当前社会所需的设计型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那么怎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要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精湛的专业技能,这一点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来培养自己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地学习,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要深入生活,向民间剪纸、刺绣、根雕、蜡染等手工艺人学习,使“一专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设计教师的必备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绪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大观.2013(02).
  [2]董宜洁,徐晓燕.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探析[J].美术大观.2011(03).
  [3]刘世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2).
  [4]吕南.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5]左小平,邓元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装饰.2009(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育改革论文
返回: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