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探索和培育柳州市的新经济增长点的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18 共7080字
论文标题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推动经济实现新的增长是柳州市委市政府当前重点发展战略之一。结合柳州市是工业主导型城市的实际,其城镇化道路必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从外向型转向内向型的时势,广西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及柳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加快在市域范围内推进“两化”协调发展,探索和培育柳州市的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化”双轮驱动下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柳州市经过多年发展,“两化”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 年,柳州市工业化率达到 7.65,工业化水平为59.99%,领跑全区水平。2013 年,柳州市城镇化率达到 59.45%,并呈现出“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柳州都市圈、融安融水城市带、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支柳线城镇发展走廊)。

  同时,“两化”协调发展的探索取得新进展,广西柳州汽车城的“产城”融合模式和柳南区太阳村镇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模式有效焕发了柳州新经济活力。然而 ,“两化”发展质量不高 ,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工业化质量较低,经济内生力不强

  1. 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柳州市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主要以汽车、冶金、机械三大传统产业为主导,2012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444.7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71.4%,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0.6%。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发展缓慢,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小。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生物及制药等新兴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1%。故现阶段“345”产业结构向“543” 产业结构(汽车、钢铁、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食品、建材、造纸、日化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转变提升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同时,由于缺乏新、大项目的带动引领,产业主要依赖于自身来滚动发展,难以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二是重轻工业发展比重不合理。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虽发展较快,但比重偏低,仅占工业总产值的 13.57%,导致产业带动力不强,不利于柳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三是工业布局有待改善。工业集中度尚未达到 50%,工业园区的规模偏小,定位不明晰,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与园区间的产业互补和联动不足。四是工业经济活力不足,柳州中微小企业集群规模小,承担风险能力薄弱,对就业人口的吸纳不足。五是工业产品政策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化程度低。

  柳州汽车、钢铁和工程机械这三大支柱产业易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效益不稳定;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效益不稳定。

  2.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单一,经济承载力不足

  一般情况下,工业园区是城市主要承载地之一,是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孵化地。但是柳州所辖大部分的工业园区单纯发展工业,模式单一,基础配套设施、服务严重不匹配,难以形成二、三产业集聚。具体表现在:一是生产性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工业园区内只有厂房、工作区,非工作日时寥寥数人;工作日时大量的厂车奔波于园区和市区,不仅大幅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和城市交通压力,也严重制约园区住宿、消费、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柳州工业园区服务配套水平也普遍偏低,最为明显的是缺乏相配套的物流和基本公共服务,物流服务形式单一,园区现代化物流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企业物流主要依靠自身解决;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服务能力也很弱;技术、公共创新平台队伍虽逐渐庞大,但尚未能为工业经济提供服务支撑。

  3. 工业独大,未形成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一般情况下,工业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将进入快速、蓬勃发展阶段。而“工业独大”依然是柳州当前的现实情况,工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能力弱,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匹配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市场发育程度低,对外开放度不高,生活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激发。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市区、鹿寨县和柳江县,柳城、融安、融水及三江县经济支撑依然以农业为主。农业仍停留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和产业化,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大规模。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构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的路程依然漫长。

  ( 二 ) 城镇化发展质量较低,难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承载地

  1. 城镇规模小,难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从国内外城镇发展经验来看,当镇区人口达到 5 万人时,城镇资源较优配置才能发挥出来,人口规模过小易造成城镇资源浪费。从人口数量上看,柳州市域内共有 43 个大小城镇,人口过百万的只有柳州市区,人口在5—10 万的有鹿寨镇、长安、拉堡等11 个,人口不足 5 万的有 32 个,所占比重为 72%,属于典型的“大城市 +小城镇”的二元城镇规模结构。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带动力不足,经济辐射功能和生产要素集聚功能有待加强。

  2. 全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集聚功能薄弱

  从人口数量上看,在柳州所辖的六个县中,人口数达到 5 万以上的镇,柳江县有 5 个;鹿寨有 2 个,其中鹿寨镇人口超过10万;柳城2个、融安1个、融水 1 个,三江无。北部三县人口集聚功能弱于中心城市、鹿寨、柳江等城镇,以市场为基础的增长机制不明显,经济增长缓慢,城镇化发展难度也相对比较高。从空间布局上看,六县各城镇大多呈分散分布,难以集聚产业投资,也易导致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减缓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3.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承载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趋加快,柳州农民人数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低于农业下降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工作技能比较低,在向城镇流动时大多只能从事脏、累的体力工作,没有顺利向二三产业转移,没有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缺乏稳定的居住场所和社会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人口发展速度、规模落后于土地增长速度、规模。经济要素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要素主要集中在市区。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城镇通过产品扩散、技术扩散等形式对周围地区所起的组织、协调作用难以发挥,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两化”发展质量较低严重阻碍了柳州“两化”协调发展进程,更制约了经济增长。而“两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支撑力。因此,要增强经济“造血”功能,重点在于借助“两化”协调发展所带来劳动力、土地、投资等新经济要素,以进一步加强产业聚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根据城镇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两化”协调模式,以进一步合理布局产业,从而推动城镇、农村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探索“两化”协调发展模式促进柳州市城镇农村健康发展为聚力发展,依据柳州市构筑“市域中心城市—市域次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小城镇”五级城镇体系的规划,依托现有经济产业格局,以“产业特色和优势”为纽带,将全市分为城市圈、北部三县、重点镇或特色镇等三个“两化”协调发展层级,各层级不设置明显界限,但依层级不同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合理布局产业。

  1. 依托“产城”融合模式,构筑柳州城市圈

  柳州城市圈即中心城区、柳江、鹿寨、柳城及城县周边的乡镇。充分利用城市圈人力、资金聚集,产业发展基础及服务、设施配套比较完善等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及现代服务业,并借助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带动产业及发展空间有序向外拓展,逐步拉大城市框架。

  2. 依托特色产业聚集模式,全面推进融安、融水、三江北部三县发展

  北部三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以融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以融安农林产品加工、贸易和旅游服务业及融水木材加工、建材工业、物资集散业、旅游业为支撑,构筑融安融水基本连片的城镇带,将其打造成为柳州市域次中心带。三江则借助自身地理优势,重点打造柳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旅游和区际商贸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桂湘黔三省区交界交通枢纽。

  3. 依托产业差异发展模式,支持重点镇及特色镇建设

  市区、柳江、鹿寨等周边的城镇要按照同城化的发展要求加以推进建设,根据距离城市或县城远近实施近郊、中郊、远郊等不同产业发展战略:近郊积极承接工业转移,中郊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远郊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业。对于远离城县且不适合发展工业的乡镇,支持发展为特色镇。加大特色镇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加快旅游开发进度发展旅游名镇等,从而不断增强乡镇综合实力。

  强化“两化”协调发展培育柳州市新经济增长点的路径选择为顺利实现新经济增长,柳州应进一步从规划入手,通过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完善资金保障体系,科学规划工业和农业用地,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及实施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强化“两化”协调发展,结合各层级协调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培育、壮大当地产业特色,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路径一:借助“产城”融合发展,带动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借鉴广西柳州汽车城发展模式,准确定位产业园区发展重点,使工业园区发展成为产业新城,带动柳州都市圈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1. 城市向东发展:重点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把汽车城打造成为以中高档汽车整车生产为推动力,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为核心推动力,集生产、贸易、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重点发展柳州市阳和工业新区的汽车及零部件、机械以及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辅以物流、金融、保险、商贸、居住休闲等配套,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带动柳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塘片区、鹿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形成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互动式发展。

  2. 城市向西发展。依托老工业集中区,以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把河西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西部“汽车城”,充分利用大型物流交通要素,全面提升产业配套功能,重点建设柳北工业园。

  3. 城市向南北发展。发展洛维—新兴—穿山工业带,对接配套城市工业,重点建设鱼峰洛维工业园、柳江新兴工业园。向北发展沙埔—大埔—融水—融安—三江工业带,依托地方优势资源,突出抓好石其、红卫、高泽、康田—马长洞、龙吉登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资源特色型工业,重点建设柳城县工业园、融安县工业园、融水县工业园、三江县工业园,积极打造中草药、竹木、桑蚕丝、茶叶、茶油、花卉苗木、服装加工、旅游工艺品等特色产业群。通过“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千亿企业”三个千亿打造工程,积极推动汽车、钢铁及机械等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企业升级发展;通过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进而向“柳州智造”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实现工业发展由资源依赖、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路径二: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

  长期以来,服务业一直是柳州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为破冰柳州市工业独大的产业发展困境,应着力推进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带动服务业朝高端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 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

  柳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这种矛盾在工业园区内表现更为突出,已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嬗变步伐。为进一步均衡各产业发展,重点选择比较具有市场前景的物流业、金融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加以培育。

  (1)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借助柳州工业和交通优势,加快推进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千亩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通过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引导工业企业将物流环节剥离重组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的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钢材、工程机械、粮食和食糖等专业物流体系,并反过来加快柳州市工业产品的流通,增强产品的辐射功能,促进柳州市经济快速发展。

  (2)发展金融产业。加快金融主体建设,鼓励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继续“引金入柳”引进各类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主要保险公司在柳州设立分支机构。改善投融资环境,引入专业投融资机构,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着重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培育和引进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实现产业与金融业互动。积极拓展融资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公共领域建设,也加快培育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设备租赁、资金担保途径,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通过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柳州”、信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等,构筑完整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体系,大力促进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网络增值服务及“三农”信息服务业发展。

  2. 发展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性服务业

  民生性服务业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就业吸纳力强、准入门槛相对低、发展迅速等特点。民生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缓解工业园区基本服务缺失等问题。结合柳州市民生性服务业发展特点,重点选择旅游休闲业、教育产业、社区服务业加以培育。

  (1)发展旅游休闲业。充分挖掘柳州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工业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深入推进“十大旅游工程”,同时通过旅游项目建设或升级改造、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打造、完善服务设施等措施全方位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形成市区、环都市、县城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增进效益,并促进商贸、酒店、餐饮等行业发展。

  (2)依托职业教育优势培育教育产业。以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中心为目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校企结合,完善课程体系,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培育高技能人才;加快职教园、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打造柳州职业教育培训品牌。

  (3)发展社区服务业。依托社区服务网络,集成社区社会治安、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计生、社区组织日常管理功能,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托幼、健身、家政、维修、配送、餐饮、物业服务、病患陪护、婚介、就业、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便民利民的常规公益性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新兴产业。其中,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在居民集中区布局各层次社会养老点,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

  (三)路径三:依托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致力发展现代农业

  借鉴柳南区太阳村镇发展模式,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有序带动更大规模的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1. 发展都市农业

  柳州市是全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 50 个重点城市之一,依托柳州市区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以城郊、县郊的特色种植业为基础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重点发展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打造沿江一带生态休闲农业圈,重点建设柳南区“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带动柳北区沙塘、石碑坪以及城中区环江、鱼峰区雒容等乡村的生态休闲农业景点开发,为市民提供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和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依托现有休闲农业资源,在六县和城区各打造一条精品休闲农业观光线路,推进县乡特色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

  2. 推进农业产业化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依托甘蔗、葡萄、食用菌、桑蚕、茶叶等种植优势,做大做强蔗糖产业,推进葡萄园区、食用菌生态科技园、现代蚕业示范园区及茶叶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在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规模、连片的生产基地,带动农业产业规划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

  (2)强化农业生产和服务组织力量。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示范指导和典型宣传,培养造就农村带头人队伍,带动一批农业生产、经营、运销、储藏、加工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组织并向专业型、集团型方向发展壮大,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 + 专业化服务队 + 农户”、“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等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使服务包含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现对农户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和打造农业品牌,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制定和实施“行业龙头”和“地方龙头”提升计划,实现“每业每地”都有龙头企业带动 ,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打造农产品品牌。选择有潜力的产品产业重点培植,推进“一村一品”专业化工程,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宣传力度,打响柳州冬葡萄、柳城蜜桔、融安金橘、柳江莲藕、融水原生态茶叶、三江“牙已茶”等独具地理标志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