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7666字

  一、引言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奠定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1]

  随着 1950 年开始的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于 2010 年相继进入 60 岁,再加上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预测,2001 ~2020 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数 596 万,年均增长速度为 3. 28%,远远超过总人口数 0. 66% 的年均增长率;2021 ~2050 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年均增加 620 万人,同时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2030 ~ 2050 年为中国老龄化最严重时期,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 40% ~50%; 直到 21 世纪末,中国会一直处于高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 31% 左右。[2]

  可见未来我国将面临着增长速度快、规模庞大的老龄化进程。有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等重大革命。[3]

  那么,老龄化问题究竟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本文在老龄化背景下,着力研究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老龄化问题。通过对这种变革的充分认识,未雨绸缪,在老龄化大规模席卷之前做好各项准备。

  二、文献综述

  有关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理论研究很多。

  王德文等( 2004) 认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将体现在对劳动力供给、储蓄、技术进步的影响上;[4]王金营等( 2006)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要低于 16 ~ 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并通过具体实证分析认为处在老龄化初期的我国,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不显着,但未来老龄化将降低我国消费水平,并且通过实证说明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贡献率为负,总抚养比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为负;[5]刘洪银( 2008) 给出了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逻辑分析图,分析了人口抚养比通过影响储蓄和消费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资本形成,同时人口抚养比还通过影响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本影响劳动力供给和技术进步,最后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6]杨雪、候力( 2011) 比较全面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宏观角度通过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减缓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降低储蓄率等途径来影响经济社会。微观角度则通过影响企业劳动力的供给和成本,加重企业养老金支付负担等方面来影响经济社会[7]; 郭熙保等( 2013) 论述了老龄化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短缺,结构趋于老化,储蓄下降,一些重要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将持续低迷,社会创新精神将会衰退[8]; 纪玉山、滕菲( 2013) 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储蓄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9]刘穷志等( 2012) 研究了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它们之间的均衡增长。并通过 1998 ~ 2009 年的数据实证分析,认为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转向消极。综上所述,对于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前人已经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分析。但是,大多数的分析只是侧重于某几个方面,有些分析过于片面,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分析; 另外大多研究都是理论、经验的论述,实证分析则主要集中在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储蓄率的影响上,而忽视了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本文将梳理前人理论经验,从经济增长理论入手,对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我国 30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2002~ 2013 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 20 世纪 40年代前后,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假定资本报酬率是常数,间接假定了资本和劳动在增长过程中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在此基础上索罗创立了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且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同时还假定劳动增长率、储蓄率、技术进步都是给定的常数。但这一增长理论难以解释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 后来,经济学家发现储蓄和技术进步并不是孤立于经济体的外生变量,由此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引进了经济增长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差异。

  根据以上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为:资本、总人力资本( 劳动力) 和技术进步。本文将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基础,讨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一) 老龄化对总人力资本的影响

  1. 总人力资本指标介绍由于考虑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条件下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素质等方面会有显着差别,所以,如果直接用劳动力数量来衡量劳动力水平,不利于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因而,使用总人力资本这一指标来衡量劳动力水平。总人力资本的计算公式如下:F = L* R = L*MN=LN* M ( 1)其中,F 表示总人力资本,L 表示就业人口数,R 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M 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总年限,N 表示劳动年龄( 16 ~64 岁) 人口数,L/N 用来估计劳动参与率。

  从总人力资本式( 1) 可以发现影响总人力资本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劳动参与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就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总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口老龄化对总人力资本的影响也将通过这三个方面展开。

  2.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看,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确定性特征是: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不断增加。随着生育率下降,0 ~14 岁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将缓慢下降然后趋于平稳,占总人口比重也相对平稳。15 ~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特征是“入不敷出”,即进入劳动年龄的人数少于变为老年人口的人数。

  根据联合国对中国分年龄人口预测,中国 15 ~ 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 2015 年左右达到峰值。由图 1 可看出,1992 ~ 2010 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大于总人口增长率,而 2010 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明显降低( 2010 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只有 1. 2%) .这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不再朝着具有生产性的方向变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即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11]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有下降趋势,但总体上这种变化比较缓慢,这就给了经济社会充分调整适应的时间。再加上中国现在还是有大量隐性失业者,这对劳动力的供应能起到一定维持作用。所以,在绝大多数地区劳动力供应是充足的,只是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由于产业集中,劳动力需求比较大,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这也是城市化发展和集聚效应的必然结果。3.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数从 1982 年的 4. 61年变到 2000 年的 7. 11 年再到 2012 年的 8. 94 年。可见,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还是偏低。我国中学总入学率还是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趋势明显。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生育率显着下降,每户家庭的子女人数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

  注重子女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将有所下降,而对教育投资的收益将会更大,这进一步增强了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了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所以,老龄化不断发展,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成为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两大特点。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