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2015 年,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是造成多种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需要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蔺雪芹、方创琳(2008)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研究重点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认识、生态环境响应评价、产业机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剖析、产业空间集聚格局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产业集群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和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探讨六个方面。而在产业聚集格局的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产业集聚作用于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对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较少,而目前的研究无法用简洁的指标反映产业集聚度与绿色生态环境的关系。
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 2002-2013 年间 27 类细分制造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归为一类)的产业集聚程度以及绿色 GDP 指标,探索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经济关系的模型建立
虽然已有研究对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何种关系没有定论,但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内生关系,这点毋容置疑。产业集中带来产业规模发展,从而引起产业集聚地资源供需的不平衡、资源效率的改变,最终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那么,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更多的是体现在有形的资源损耗环节,还是更多的体现在潜在的环境退化环节?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影响生态环境方面是否存在不同?
本文在绿色 GDP 视角下提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经济关系研究的若干假设,假设如下:
H1:绿色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相应提高;H1a:绿色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相应提高;H1b:绿色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相应提高;H2:区域产业集聚提高,绿色区域经济相应增长;H2a: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绿色区域经济相应增长;H2b: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绿色区域经济相应增长;H3:区域产业集聚提高,社会资源耗减成本提高;H3a: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社会资源耗减成本提高;H3b: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社会资源耗减成本提高;H4:区域产业集聚提高,社会环境退化成本提高;H4a: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社会环境退化成本提高;H4b: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提高,社会环境退化成本提高。
并建立以下回归方程:LnLQi= A1、2+ a1、2LnGGDP+ε12(1)lnGGDP= A3、4+ a3、4LnlQi+ε34(2)lnLQi= A3、6+ b12LnC1+ b34LnC2+ε56(3)i=1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i=2 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GGDP 代表绿色 GDP,C1、C2 分别代表社会资源耗减成本和社会环境退化成本。
三、实证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指标选择、数据来源及指标测算
1、产业集聚度指标:本文以区位熵方法计算浙江省制造业聚集指数。其优点是能较好地从区域角度分析产业聚集程度[2].计算公式如下:(4)其中,Xij表示产业 i 在 j 地区的产出指标,∑jXij表示j 地区所有产业的产出指标,∑iXij表示产业 i 在全国所有地区的产出指标,∑i∑jXij表示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产出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其中,2012 年和 2013 年全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工业产值数据用 2002-2011 年间分类工业产业的平均增长率进行估算。
(二)产业集聚测算结果分析
测算之后,发现集聚不明显的行业(LQ<1)[3]有 10个: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在集聚的17 个行业中,中高度集聚的行业(LQ>2)有: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为明显。根据王炜、孙蚌珠(201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对集聚程度明显的 17 个制造行业进行劳动密集型和非劳动密集型分类[4],分类结果如表 1.
(三)绿色 GDP的指标选择、数据来源及指标测算
绿色 GDP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核算的基础上从传统的 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 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这种核算方法实现了资源、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5-6].
根据联合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的定义,环境资源耗损成本包括两部分:有形的资源耗减成本和无形的环境退化成本。其中,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经济系统所消耗的所有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为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在内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之和[7],环境退化成本是指环境由于向经济过程提供服务而使其功能下降的代价,包括了环境损害价值和环境退化价值两个方面[8].本文涉及的公式见表 2.
以上指标测算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浙江环境统计年鉴。对于一部分缺失数据,如果是呈线性增长趋势的数据,用平均增长率进行估算,如果是非线性增长的数据,用均值进行估算。
1、资源损耗成本的测算考虑数据可获性,在水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中,用工业用水总量代替水资源消耗量;对于水资源的价格和价值,本文采用较易操作的国际通用经验法,其估算公式为:(5)式(5)中,Pw 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水资源价格,F 为每年用水行业消费者创造的总产值,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F取浙江省各地区生产总值近似替代;Q 为每年的总用水量,α为消费者支付意愿系数。参考黄家宝(2004)[9]的研究,得到各年份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系数,最后将估算到的 α 值代入式(1)即可得到 Pw,再将各年份水资源耗减量和估算出来的水资源价格相乘,得到水资源耗减价值(表 3)。
在矿产资源耗减价值中,本文用非油气矿产资源全国平均价格代替矿产平均价格,用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固体矿产和液体矿产量代表矿产资源开采量,经过计算后得到矿产资源耗减价值(表 3)。在耕地资源耗减价值中,对耕地的估价方法采用收益倍数法进行计算,得到耕地总价值,并计算得到各年份耕地资源耗减价值(表 3)2、环境退化成本的测算环境治理成本的测算中,已经投入治理的实际治理成本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代替;尚未投入治理的虚拟治理成本根据廖明球(2004)的研究,计算:虚拟治理成本 = 污染物总排放量×(1-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单位治理成本 (6)虚拟治理成本核算需要的单位治理成本是根据实际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单位运行费用来确定的,按环保部门用于治污的实际支出除以达标排放量求出单位达标量所需的环境保护维持费用来替代。具体数据如表 4 所示。
对环境损害价值的测算将从环境降级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资产加速折旧损失和生产效益损失三方面开展。
本文用由于环境降级导致的灾害等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和年平均工资代替相关发病率和有关误工损失,将伤亡人数乘以当年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作为环境降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价值。资产加速折旧损失核算指因环境降级而使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发生的环保维修费用,由于环保加速折旧率难以取得,故借鉴徐衡等(2002)的维持费用法计算。环保维修开支占总维修开支比例为0.052,总维修开支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 0.055,因此浙江省环境污染对固定资产造成的加速折旧损失核算公式为 Y=X×0.052×0.055.其中,Y 为固定资产造成的加速折旧损失;X 为浙江省各年份工业产值。用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作为环境对生产效益的损失价值。具体数据如表 3.
(四)结果分析
首先用 eviews 对各个变量进平稳性检验,绿色 GDP、劳动密集型集聚行业集聚度和资源耗减成本一阶差分平稳;非劳动密集型集聚行业集聚度和环境退化成本二阶差分平稳;再对公式(1)、(2)、(3)进行 OLS 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LnLQ1=1.751-0.108LnGGDP+ε1;LnLQ2=1.351-0.080LnGGDP+ε2;lnGGDP=11.809-2.961LnlQ1+ε3;lnGGDP=10.619-1.508LnlQ4+ε4;lnLQ1=1.685-0.004LnC1-0.164 LnC2+ε5;lnLQ2= 2.591-0.343LnC2+ε6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认为:
1、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度与区域绿色 GDP 之间都呈现不显着负相关关系,可见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还是在一定程度下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2、不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度,与环境退化成本都呈现负相关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提高与环境退化成本关系的统计结果不显着,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提高对环境退化成本关系的统计结果显着。因此,可以认为产业集聚通过影响环境退化成本,提高“三废”排放,增加实际和虚拟的治理费用,从而影响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度与资源损耗成本之间呈现微弱的负相关性,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度与资源损耗成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规模效应,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以及带动周边行业人气的聚集,从而增加了资源的损耗;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没有以上效果。因此,本文的结论是:
1、虽然浙江制造行业的集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绿色 GDP,但是这些影响不太显着。如果产业转型得当,能够缓解甚至是改变这一局面。
2、发展劳动密集型集聚产业将提高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为控制产业集聚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绿色GDP.减少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建议一定程度上控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参考文献:
[1]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10-118
[2]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64-66
[3]沈瑞,丁小义。FDI、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基于浙江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73-378
[4]王炜,孙蚌珠。劳动力供需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 1996-2011 年的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4(3):42-51
[5]彭涛,吴文良。绿色 GDP 核算: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 [C].2010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81-86
[6]徐虹。浙江和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基于绿色 GDP 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35-39
[7]杨晓庆,李升峰,朱继业。基于绿色 GDP 的江苏省资源环境损失价值核算 [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4):533-540
[8]廖明球。 国民经济核算中绿色 GDP 测算探讨[J].统计研究,2000(6):16-21
[9]黄家宝。 水资源价值及资源水价测算的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4,33(5):13-17.
1、引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强调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有产无城抑或有城无产都将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当前绝大多数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的区域十分有限,高度产业化成为集聚区重点关注的发展绩效指标,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