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试验采用的数据是来某医院接受治疗的 25 例急性淋菌盆腔炎患者。患者的最小年龄为 20 岁、最大年龄为 45 岁,平均年龄为 30 岁。患者中已婚患者为 19例、6 例虽然未婚但是有性生活史。患者的职业:25 例患者中有8 例从事服务员行业、6 例为个体户、10 例为自由职业者、1 例为普通工人。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白带异常甚至有些患者的阴道中有其他分泌物、尿频、尿急、发热等症状。25 例患者中 22 例患者的体温一直在 38 度以上,其他三人的体温也接近38度,患者的平均体温为38.6度。
患者发病急,发病时间一般是在行径后的5-7天开始,患者有的表现为单侧腹痛有的表现为双侧腹痛,还有些患者伴有腰痛或恶心呕吐症状。
患者的体征表现:
16例患者表现为双侧下腹痛并且疼痛为反复跳动、5 例表现为腹肌紧张与跳动疼痛、4 例表现为耻骨上膀胱疼痛。25例患者的妇科检查结果:表现为阴道充血、宫颈脓苔附着并且伴有其他分泌物的患者为15例、表现为宫颈霉烂和子宫附件压痛的患者为5 例、其他 5 例表现为附件增厚。
经过穿刺有20例患者表现为后穹窟穿刺、5例经过穿刺抽出脓血。
实验室检查报告:
13例患者表现为白细胞异常、5 例表现为 B 超提示盆腔内有积液、3 例表现为附件内有包块,并且阴道有异常分泌物、4例表现为剖腹产时盆腔内有脓液。
这些患者在进行金标免疫淋球菌检查后均表现为阳性。
(二)临床诊断
本组的25例患者中有21例被确诊为急性淋菌性盆腔炎、2例误诊为阑尾炎、1例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误诊为异位妊娠。
(三)治疗方法
本次试验中有4例患者被误诊,但是都被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在手术中没有发现异常,但是发现子宫充血、水肿,而且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的粘连,输卵管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患者的盆腔腹膜充血、水肿、子宫直肠可以看见很多脓液。行盆腔冲洗,通过取脓液涂片及其培养可以看见淋菌在生长,表现为阳性,经过诊断可以确诊为淋菌盆腔炎。
这些患者中有20例确诊为急性淋菌盆腔炎其中18例采用了保守治疗的方法然后采用菌治疗加灭滴灵静脉滴注,治疗的疗程为7天。2 例因为盆腔囊肿而实施了囊肿清除手术。
二、结果分析
本组的 25 例患者中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均为痊愈出院。实施手术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为 8 天、最长住院时间为 18 天,平均住院时间为 12 天。实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为 5 天、最长住院时间为 12 天,平均住院时间为 10 天。
三、讨论
(一)误诊原因分析
本组 25 例患者中有 4 例被误诊,误诊率为12%。淋菌性盆腔炎与其他细菌性的盆腔炎在临床上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这是造成容易误诊的原因之一。其次是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询问时不够全面,往往会忽略一些病情细节。
为减少急性淋菌盆腔炎的误诊率,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应对患者阴道内的分泌物进行全面的检查然后再通过后穹窿穿刺的办法做常规检查,从而将患者的误诊率降到最低。
(二)诊断
急性淋菌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患者大多数有不卫生的性生活史、婚外性生活史,或者是配偶具有淋病史。第二,多数患者为中青年女性,这些女性的自身免疫力低下。
第三,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为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或为自由职业者。第四,患者在出现下腹疼痛的时候同时伴有白带增多或出血现象。
第五,妇科检查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和脓液流出。
第六,发病后常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血压升高的症状。
第七,后穹窟穿刺常常会有白色脓液流出。
第八,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可以对患者的脓液进行培养。
金标免疫是一种具有较大特异性的监测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所以对所有可疑的急性盆腔炎患者均应该实施该种疗法,从而减少诊断中的误诊率。
(三)治疗
急性淋菌性盆腔炎一旦被确诊,医院医师首先应该建议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从而可以尽早使用抗生素并且联合采用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或者其他其他药物。然后经过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采用后穹窟穿刺来对患者的脓液进行抽取,经过多次穿刺后可以酌情在患者的盆腔内注入抗生素。
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医师应该遵循早期、规则、足量和合理的用药原则,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产生淋球类菌的现象。
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如果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生素治疗仍然不能抑制病情的发展,则应该对患者进行后穹窿穿刺来对患者的脓液进行抽取。如果经过多次穿刺患者的病情仍然得不到好转,或者有加重的现象,则医院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清楚患者盆腔内被感染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必要的清洗。
最后置入橡皮管或双腔盆腔,对腹腔进行引流减轻患者中毒的几率。
手术后还要对患者进行继续观察然后再进行抗生素注射,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伟芳.急性淋菌性腹膜炎误诊 12 例分析.浙江医学,2011,22 (9):599-600.
[2] 廖秦平,刘朝晖.我国女性生殖道及性传播感染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23(6):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