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

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效果现状及观念

来源: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作者:蒋函廷
发布于:2020-01-09 共2155字

服装史论文最新专业范文8篇之第八篇: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效果现状及观念

  摘要:中国服装史的研究理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书本、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对于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负面的影响。要让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健康发展, 必须转换中国服装史的传播观念, 重视大众传播对于中国服装史发展的意义。同时, 要建立控制中国服装史的大众传播效果的长效机制, 谨防负面影响。

  关键词:史学; 中国服装史; 传播; 大众传播;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 中国服装史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书籍、电影、电视、网络, 一张强大的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网, 笼罩住我们的生活, 无法与之脱离。

服装史

  一、中国服装史学大众传播现状

  自中国形成初步的服装形制以来, 诸如《周礼》、《舆服志》、《仪卫志》等官方文献以及《拾遗记》这样的民间文集和小说描述, 无一不是通过书本来记载服装并传达给大众。直至今天, 中国服装史学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借助图书这一手段来传播的。中国服装史的经典著作虽然被放在书店或图书馆的书架上, 可供众人浏览, 然而却被视为"专业读物"而鲜有人问津。

  随着人类进入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 影像成为了当代审美的最主要的组织者。"高清晰的画面作为现实世界的仿像传递着无国界的图像信息。本来具体的图像经过媒介的传播, 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 成为了图像符号。图像传播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传播, 虽然没有诉诸文字, 但却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东西, 是众人精心设计的一种代码。""观众基本上处于被喂食的状态,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参与信息解码的机会", 于是, 影视作品里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播处于一种观众单向的接收状态, 观众不加分析地吞噬着影像中所传达出的服饰文化符号。《色·戒》里的汤唯共换了27件旗袍, 打破当年《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换了23件旗袍的纪录, 但打破记录不是电影服装的关键所在, 李安在《色·戒》中不是故意玩气氛, 而是透过旗袍的样式与质料, 点出女主角汤唯所面对环境的改变。人们在缅怀那个旗袍翩翩的时代的同时, "汤唯帽"也带动了一季的流行风潮。当然, 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追求视觉上的震撼, 采用过度夸张的设计手法, 使得服装丧失中国历代服装形制、纹样、色彩中的文化符号。更有甚者,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 筷子、蕾丝、扇子都弄到头发上。但是, 我们不容否认的是影像对中国服饰文化传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尤其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文化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博客、播客、论坛都是众人热烈讨论服饰文化的阵营, 于是, 中国服装史的传播又迎来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加快了中国服装史大众传播的脚步, "汉服热"在网路上的热捧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转换中国服装史学传播观念

  当我们在批判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国服饰的不合理现象的时候, 是否意识到正是中国服装史学的传播与大众文化相割裂所造成的。不可否认, 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历史, 自古以来服装的史学研究就被作为政治的一部分, 以"周礼"为蓝本的服饰制度, 撰写《舆服志》, 这种对于中国服装史学的研究, 恰恰就是邸永君先生所提出的"庙堂史学".甚至到今天, 我们一提到史学研究的时候, 就会以恭敬的姿态将它请入"白色的象牙塔"里, 于是中国服装史成为一门高深莫测、不可为众人道也的学问。

  而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 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媒体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史学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到传播学和哲学的大视野中".这种史学传播观念的转换有利于中国服装史的学科建设, 同时, 也能让中国服装史的研究者们跳脱出狭隘的历史观, 使中国服装史能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百家讲坛-三字经》中, 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用"五行学说"为我们解读中国古代的服色制度。CCTV的《探索·发现》栏目曾经做过一期节目《穿在身上的历史》里, 专家学者为我们从"衣裳之初"开始讲解中国古代服装的绚烂文化。这些学者教授们将自己的研究所得直面大众, 保证了文化传播中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又为大众提供了文化选择的机会, 影响着大众的文化审美取向, 促使大众在繁杂的大众文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结语

  大众传播是中国服装史传播的动力和归宿, 即使是纯学术性的研究, 其着眼点也应落回大众, 这样才能建立起中国服装史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社会与技术的巨变, 也对中国服装史的传播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交流手段被新的不同以往的方式所取代。今天服装史论的研究者们必须不断地掌握新的交流工具, 使自己的研究与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相协调, 保持与社会之间健康的供求关系, 而不至于迅速的边缘化。这一切不是中国服装史学的研究者们可以独立面对的, 需要全社会、各方位的通力合作, 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服装史大众传播的合理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季丽。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电影[J].电影文学, 2008 (1) .
  [2] 费菁。超媒介--当代艺术与建筑[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卞向阳。中国服装史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1 (4) .P247-252.
  [5]刘珍。关于大众文化时代史学传播的思考[J].文史杂志, 2008 (5) .P25-26.

点击查看>>服装史论文(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原文出处:蒋函廷.中国服装史大众传播之我见[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8):135-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