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钱荒”视域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缺陷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5 共3211字
摘要

  "钱荒"顾名思义,是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而我国的"钱荒"反映出的是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货币流通的不平衡。

  一、"钱荒"事件回放

  2013年5月份以来,受到外汇占款流入减少和资金大量流出的影响,银行间的资金供给紧张,以及季节性财政税款的上缴和银行机构面临着中期绩效考核,导致银行增大对资金的需求,产生了借钱的冲动,加大银行对资金面紧张的预期,金融市场资金利率全面上涨。5月7日,3个月国债利率到期利率为2.59%,而在6月19日升到3.39%,升幅高达30%;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狂涨,6月20日的拆借利率高达7.66%,比5月7日的2.36%暴涨了2.24倍。2013年6月19日,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连续数天飙高之后,6月20日,资金市场几乎失控而停盘: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但央行没有采用任何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这大大加剧了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导致"钱荒"进一步升级。

  二、"钱荒"折射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陷

  有观点认为此次"钱荒"是央行的有意为之,目的是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使其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中。但笔者认为,此次"钱荒"本质上恰恰反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重视

  2008年以来,由于政府为了救市投入4万亿计划,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中,流动性风险监控及管理意识淡薄。并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政府兜底"---不论什么重大的问题,都会由政府解决。正是由于"政府兜底"意识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而此次"钱荒"正好给我国商业银行一个警示。在此次"钱荒"中,央行冷面旁观,按兵不动,向金融机构传递了坚决去杠杆的决心。没有了国家这个后盾,商业银行只能独自面对此次"钱荒".

  (二)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

  此次"钱荒"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的不合理。最近几年,我国存款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的各类融资性表外业务迅速发展,不少业务的长期投资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期限错配矛盾凸显。在同业存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之间大肆进行同业往来业务,以获取收益。本应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却在加杠杆的操作后,成为金融机构"钱生钱"的手段,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加大了流动性缺口。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只有一个一级储备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因此,就商业银行来说,是难以自由提取其在央行里的储备,再加上长期贷款期限比较长,风险大,若发生短期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动态预警机制

  在发生"钱荒"时,由于银行间信息披露不及时,各行相互之间情况不了解,造成不敢随便拆出资金的后果,进而加剧了"钱荒".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不到位,管理技术和经验存在不足,加大了流动性和利率的影响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对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程度、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都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其有效实施仍然面临挑战。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央行制定流动性管理规定,商业银行据此实行。由于规定难以全方位地考虑到各银行自身的特点,做不到因"行"而异,也就难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多为静态监管指标,例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动态预警机制不足。这些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间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做到实时监控,监控反馈的信息不够准确,容易对银行整体流动性水平的前瞻性判断造成影响。

  (四)"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难平衡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般难以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现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即商业银行拥有大量流动性资产而没有进行很好的投资,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低。一般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逐,流动性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谈到了有待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指标的平衡性。商业银行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冲动,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利润目的,因而在平衡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的关系时,就容易忽视流动性风险。

  三、"钱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

  经过此次"钱荒"事件,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商业银行自身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意识

  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转变认识,做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采取积极、主动的逆回购手段、再贷款等负债工具,更好地处理好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关系。彻底改变"政府兜底"意识,实施主动监测,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在国际社会上,巴塞尔协议已经将流动性风险监管列入到了国际银行总体监管机制中。我国的研究应跟上国际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步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动态系统流动性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应积极落实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流动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首先,商业银行需掌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对象,减少对房地产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贷款,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调整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从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其次,优化资产储备结构,扩大二级储备,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再次,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多元化,积极进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提高其流动性,盘活银行存量资产。

  (三)建立较为有效且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

  对流动性管理而言,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流动性缺口;二是搜寻合适的策略以弥补缺口。这就需要选择一个较为先进且系统化的流动性管理方法。目前主流的流动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流动性缺口法、线性规划法、期限阶梯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流动性预警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不能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而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因此对于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时,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相适应。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大流动性标准,建立市场动态的流动性监测指标。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预案,以防风险的出现,并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四)关注宏观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形势,实施动态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不仅要从自身出发结合本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流动性管理,还需重点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流动性是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直接对象,因此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应加强分析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趋向和金融市场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及时估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取向,做好流动性安排,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四、结语

  虽然2013年的"钱荒"事件已经远去,但是此次危机所揭示出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却不容小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商业银行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源。银行钱荒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13-6-24.
  2.刘红。钱荒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N].金融时报,2013-6-29.
  3.金煜。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巴曙松,袁平,李辉雨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专题研究综述[J].中国货币市场,2007.
  5.刘广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