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教训来看,市值 6000 多亿美元的雷曼兄弟由于盲目混业经营,仅因为 300 亿美元的周转资金,就顷刻间被流动性稻草压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必须警钟长鸣。
目前,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主要从事场内金融产品投资和场外融资类业务,且以银行理财、信托为主导的场外融资类业务规模占比更大。其背后风险管理的逻辑,分别是传统金融投资机构风险管理逻辑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管理逻辑。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加码,截至 2013 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普遍已经纳入全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用"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导下的严格风险管理框架约束理财业务风险。
信托公司与银行的风控逻辑、风控文化基本一致,只是在标准和执行上逊于银行。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资本市场时,风控架构与主流金融投资机构一致。但当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机构从事通道业务时,风控力度不敢恭维,基本是不承担责任也不承担风险,只赚取小额通道费。
另外,投资领域最广泛的保险资管是风控文化最浓厚的子行业,也是风控手段最完善、最严格的。本文将首先描述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投资交易中的流程位置和职能 ;然后分传统金融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场外融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两部分,分析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风控现状 ;最后对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加强风控提出建议,主要从前台、中台、后台三个角度展开。
一、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投资交易中的流程位置与职能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交易可以分为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三个阶段,金融机构的部门设置也可以分为前台、中台、后台。风险管理部门在部门划分上属于中台部门,但在交易流程上,则贯穿于交易前、中、后三个阶段。图 1 显示了金融机构交易业务流程涉及的前、中、后环节涵盖的内容。
金融机构完成上述交易流程及其监控涉及各种部门,比如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计部和信息技术部等,根据交易处理所处的环节,各个部门可以划分为前台部门、中台部门和后台部门。按职能划分的银行金融机构前台、中台、后台架构及具体的职能如图 2 所示。
风险管理的职能处于金融机构的中台部门,其主要发挥对前台资金交易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作用。对于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通行的做法是由风险管理部门承担,而领先金融机构除了风险管理部门这一大中台的风险管控,通常还会在前台资金交易部门成立小中台,以支持资金实时交易中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披露。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所进行的交易,需要完成如下操作:交易前合规性检验:检查交易是否超过事先设定的各种限额;交易录入与复核;风险人员进行独立市场价格检验;交易后风险监控--逐日盯市;风险预警与报告。
二、传统金融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框架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通常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规划和相关监管要求,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建立良好的风险治理架构,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方法,并通过 IT 系统实现对各类风险的计量和监测,以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如图 3 所示。
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石是风险治理及风险意识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如下三道防线,可以实现对前台交易业务的有效管控 :第一道防线,完善的风险治理架构 ;第二道防线,模型验证;第三道防线,针对风险管理的专项审计。
(一)第一道防线 :完善的风险治理架构
完善的风险治理架构包括 :良好的风险策略和风险偏好,健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具有良好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论,以及详细而完整的支持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风险模型和系统说明文档,具体如图 4所示。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监管要求,制定风险策略和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以及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论。
下面是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所需涵盖内容的一个示例。①风险管理政策,包括: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垂直 ;明确的风险偏好 ;董事会的责任分工 ;高管层的职责分工 ;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重大风险报告。②风险管理流程,包括 :风险识别与评估 ;估值及产品控制 ;风险计量 ;风险监控与合规 ;风险报告 ;限额设定和预警 ;交易流程监控和管理 ;定期和独立的内部审计 ;定期风险管理会议 ;资本管理。③科学完备的限额管理体系,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包括 :限额设定体现风险偏好和政策 ;限额设定体现多年风险管理经验 ;限额设定须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为了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计量,需要建立从数据到模型的完整计量体系。
以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为例,为了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计量,需要准备好交易及头寸数据、市场数据(包括各类利率曲线、汇率曲线与波动率曲线数据)和参考数据,并需要建立涵盖如下模块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 :风险因子构建及曲线加工、金融工具估值、敏感性及损益计量、市场风险计量、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特定风险计量、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资本计量(见图 5)。另外,为了降低模型风险,需要对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上述各个模块需要在 IT 系统中进行实现。
从图 5 可以看出,对计量模型的验证,不但需要对金融机构支持商务活动的技术性计量模型进行独立的模型验证。比如 :衍生品定价,包含信用价值调整(CVA)、债务价值调整(DVA)等 ;信用评级 ;风险计量,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也应该验证匹配计量模型的管理和支持系统。计量体系的核心是对所交易金融产品的准确估值,估值的准确性是影响风险准确计量的关键因素。图 5 中敏感性及损益计量、市场风险计量、压力测试和返回检验等均是基于估值模型而完成的。
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把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有效地融入日常的业务活动。对日常业务的监控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限额管理体系实现,限额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图 6 是限额管理指标体系的一个示例。对于上述限额管理指标体系,又可进一步细分,如图 7 所示。
(二)第二道防线 :模型验证
模型验证,在所有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中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没有进行模型验证的基本队伍,也没有认识到独立验证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模型验证的核心内容和对应的工作出发点。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可以用图 8 表示。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涵盖了公司治理政策、流程、方法、支持系统和文档管理等。模型验证涵盖了政策流程和方法、计量体系及相应的支持体系,模型验证根据上述风险管理体系展开。模型验证是管理、控制和降低模型风险的主要途径,也是模型 管理的核心。它包括对模型假设、内在理论基础、应用数据、处理过程、输出和报告进行验证。模型验证的目的在于增强模型计量方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提高模型计量方法的风险预测能力,促进方法和体系的持续改进。同时,对计量模型、政策、流程、应用及相关文档的验证,可使金融机构充分理解模型局限性,完善模型运用,确保计量结果反映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
完整的模型验证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验证覆盖的范围至少包含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方面的内部评级法及其支持体系,市场风险方面的内部模型法及其支持体系,以及操作风险方面的高级计量法及其支持体系。第二部分,需要开展的验证工作必须以下面五个方面为出发点 :①明确验证目标和范围 ;②厘清三个阶段(投产前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验证)的关系和工作内容 ;③建立验证的治理框架 ;④制定验证的流程和方法 ;⑤建立验证支持体系。
(三)第三道防线 :针对风险管理的专项审计
专项审计是为金融机构制定的政策和流程是否适当和合规提供独立评估,支持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高效地履行其职责并取得成效,加强风险管理流程及系统完整性,对风险管理流程、控制、系统以及风险计量方法的实施的独立审核。
风险管理的专项审计涵盖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治理与监督(组织管理结构、董事会职责、高管层职责、前台部门职责、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后台职责、部门职责分工及独立性)、核心政策及程序(风险政策、账户分类政策、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授信 / 限额体系、风险计量体系、压力测试体系、模型验证体系、报告体系等内容。
三、融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融资类业务的大规模发展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导致银行理财和信托后来居上,超越公募基金和保险,成为举足轻重的资产管理子行业。银行理财脱胎于银行表内,对融资类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他子行业无法比拟的。正是风险管理能力的优势,奠定了银行理财在融资类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龙头地位。而从风险管理的时间来看,目前走在前面的也是银行,其风险管理的成熟度在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高。原因之一在于监管要求的推动。
中国银监会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制定了众多的监管指引,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进行监控,从 2007 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开始,国有五大银行和主要的股份制银行基本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建设风险管理体系这一趋势正在深入主要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主要的农村商业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率先自主研发构建了全行统一的市场风险全功能管理系统,以及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是国内首家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正式应用于风险管理流程的银行。
相对来说,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券商和基金公司在融资类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落后于银行的风险管理,但受 2013 年 6 月"钱荒"事件、8 月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影响,各类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都日益增加,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关注力度明显增强。
我们对银行、信托和保险行业的风控现状,特别是融资类业务方面的风控情况进行逐一介绍。
(一)银行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部门并没有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而是将其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比如,信用风险由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也要纳入全行统一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由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是最为领先的,理财业务纳入全行风险管理框架更能发挥银行背景的优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近几年来主要的商业银行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并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及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引下,建立了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从公司治理、政策、流程以及方法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及完善,同时建立了各类风险的计量体系及相应的 IT 系统支持。尽管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的进步和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其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及投入仍需持续提升,特别是在如何把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的业务交易活动,以及如何实现对日常交易业务的有效监控与支持方面。
具体来看,目前的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政策、办法和流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具体的环节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办法和流程,但在实践中未在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诸多的风险管理政策文档流于形式。
第二,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个已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对相同组合风险计量结果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风险的计量涉及诸多环节,加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及专业性,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同,都可能导致计量结果出现巨大差异。
第三,风险计量结果未能有效融入日常的业务活动,流于形式。尽管许多银行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管理系统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计量,并建立了限额管理指标体系,但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并未通过限额指标体系对前台的交易进行有效监控,也尚未建立起基于风险绩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信托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由决策层、项目评审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组成。其中,决策层负责公司所有投资项目及重大事项的决策,从公司整体层面考虑项目投资是否符合公司利益。项目评审委员会直接面对每个信托项目,来自不同业务条线的专家构成的委员会投票决定信托项目是否开展,在一些信托公司中,即使是通道类业务也要"上会"(上项目评审委员会)通过才可以。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公司整体以及各产品的风控政策,负责识别、量化、监控公司整体及各产品的各项风险指标,向管理层汇报,并提供风险缓释建议。信托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通过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和尽职调查进行事前控制。目前,信托机构普遍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通过设置信用级别底线、单一信用风险限额等措施,控制信用风险敞口。在实践中,信托公司将信用评级作为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信用类业务均要求评估或提供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为尽量减小由资料失真对信用风险评估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信托机构注重对信托项目或交易对手的尽职调查工作,由投资评估团队或外部专业机构开展交易对手财务尽职调查和法律尽职调查,评估项目是否存在信用风险。相比于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保险资产管理部门,信托公司人员规模较小、资产管理规模较大,其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要求更高。为提升内部信用评级的能力,信托机构积极完善内评体系,如平安信托不仅购买了外部的行业信用评级模型,而且在内部建立了 10 个行业信用评级模型,初步搭建了自身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保证信用评级标准的公平、稳定和适当公开。
二是通过设定抵质押担保措施、引入风险转移措施、风险定价等手段规避或减少信用风险。从信托的增信措施来看,主要分为内部增信和外部增信 :内部增信一般采取优先 / 劣后结构,由融资方认购劣后份额 ;外部增信措施主要包括不动产抵押、动产抵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收费权质押、保证担保等。相比于信用债,信托公司更加注重现金流和抵质押增信措施,而足额的质押担保措施是信托项目得以操作的核心保障。为减少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中均大力推进抵质押担保措施,以缓冲交易对手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抵押率往往控制在40%~50%.此外,信托公司还可能通过股权投资,实质参与目标公司的经营或行使一票否决权来影响目标公司的经营活动,以保障自身的权益。
三是通过贷后持续跟踪交易对手信用评价进行事后控制。在存续信托业务后续运营期间,信托机构积极做好事后信用风险管理,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评价,根据交易对手公布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及时评价信用变化状况,酌情采取行动。
(三)保险
对资产管理行业而言,保险可谓新晋入场的大象级选手。随着 2012 年以来接二连三的监管新政不断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从过去集中于高信用等级债券、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工具等组合逐渐扩展到各个久期和品种,对期限和信用的运用更加灵活。
应该说,保险行业是整个金融业中风险规避度最高、风控文化最浓厚的子行业,过去在对风险控制的方式、规则要求上已经非常严格。结合资产管理的一些新特点,保险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
首先,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将资管风险和保险的传统业务隔离开来。目前,我国主要的保险公司均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促使保险资金管理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委托人(保险公司)、受托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托管人(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专业金融机构)。因为都是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不涉及个人投资者,它们之间职责清晰、分工协作、运作透明、相互制约。
其次,对账户进行分类,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例如,按照投资目的,将投资资产归为配置账户和交易账户。其中,配置账户对应的是长期持有的资产,包括持有到期类资产和销售类资产 ;交易账户包括短期持有的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清算头寸。
最后,对风险进行分类,然后分别进行量化管理。例如,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通常用内部评级法(IRB)或者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来计量 ;市场风险通常用国际流行的风险价值(VaR)来度量 ;流动性风险通常用风险敞口来度量 ;操作风险也称经营风险,通常使用"巴塞尔资本协议"倡导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衡量法等计量。
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风险管理建议
我们建议资产管理相关行业从前台、中台和后台三个维度推动风险管理的提升。
(一)前台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介绍。
1. 提升交易管理能力
在目前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中,多数很难实现交易前的限额控制。可以在如下方面改进 :集中管理来自不同渠道的交易订单 ;实现对资产交易订单从发起到执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外部接口实现连通,提高交易的内外直通处理 ;资产交易管理领域实时将交易结果发送至中后台,提高交易的一体化处理效率 ;等等。
交易管理能力的提升与系统建设密不可分,目前的情况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基本的支持交易管理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金融机构很难进行支持交易的合理定价。对于类似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部分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支持交易管理的基本系统和管理工具,因此,其首要工作是尽快建立支持交易管理的基本系统设施和管理框架。
2. 提升报价和定价能力
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金融市场业务的报价有许多不同之处 :资产管理行业的管理人员很难通过内部模型系统进行产品基准价格发布,以及关于价格发布频率配置、异常价格监控、特殊报价审批等报价管理工作。在改进方面,可以对资产管理产品(或计划)的基准价格报价实现集中监控,提高报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价模型,能够为金融市场业务提供标准统一的定价服务打下基础。集中管理不同资产类别的定价模型,进而让外购和自建的定价模型部署和加载在该领域,统一对外提供调用接口,最终解决资产定价模型的统一管理问题,资产定价模型的前台、中台、后台共享问题,资产定价模型调用的标准化问题,以及前台、中台、后台应用系统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而灵活调用定价模型的问题,等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提高报价和定价能力已成为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议题,尤其是定价能力的提升考验资产管理机构基础架构,特别是定价系统和工具的建设水平。在这方面,银行金融机构有基本的定价和对应风险管理的团队。相对来讲,公募基金机构、券商目前需要尽快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加快定价系统和工具建设。
(二)中台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1. 提高组合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业务的跨资产组合管理,应该实现头寸的集中资产管理与分析、跨资产的投资交易的组合管理、本外币组合的一体化管理等。目前,非市场化的因素在许多时候还起到主导作用,就连风险管理比较领先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很难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通过内部模型进行有机整合。因此,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上很难进行资产的组合管理,特别是基于信用风险的综合组合管理。要提升资产管理能力,除了系统支持,人员的培养亦是重中之重。
2. 提高风险计量能力
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的计量与管理,是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市场风险计量、压力测试、返回检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与管理等风险管理活动,旨在实现资产管理风险计量完全本地化、资产管理风险信息的跨系统共享、资产管理风险的集中监控等。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提升风险计量能力的基础,由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银行机构在风险计量系统的建设投入方面,目前处于金融业界的前列,但是基金子公司、券商等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中台系统建设相对粗放,没有基本的对应风险计量系统和管理工具。
3. 提高额度限制能力
提高额度限制能力是指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额度、限额及合规信息,即实现资产管理交易对手金融市场业务授信额度的实时集中管理、业务限额的集中统一管理,并且提供多样化的额度与限额服务等。通过额度限制能力的提升,风险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多维与多层级额度设置、调整及监控 ;进行交易对手金融市场业务的初始额度设置、额度调整、串用规则设置、额度冻结及额度释放等额度管理活动。
也是由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计量系统的额度限额管理和建设方面相对领先 ;基金子公司、券商等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中台系统建设相对粗放,没有基本的风险计量系统和管理工具。因此,在额度的管理和建设方面,它们基本没有或者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这就导致了前台市场投资部门很难检查限额和资产管理交易对手授信额度使用情况 ;中台风险管理部门也很难设置限额和交易对手授信额度,并进行实时有效监控。
(三)后台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1. 提高后台支持前台业务的处理能力
后台处理功能的定位是 :为资产管理业务所有产品的交易后续管理提供支撑的核心功能,包括清算、结算、核算和对账等功能。处理能力提升后,资产管理行业可以从资产管理交易平台自动获取交易,前后台无缝直通处理,也可以与外部清算结算系统直通,高效地结算清算,更好地控制资金清算风险。特别是支持中后台一体化交易和实时管理,是目前我国所有金融机构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 提高报表管理能力
资产的报表管理是指,根据资产的金融市场系统群数据生成内部日常管理报表,并提供灵活的商务智能(BI)查询。该能力要求处理基于资产管理金融市场业务的数据,整合支持日常业务管理和决策所需的报表,既需要提供资产管理固定报表,又希望满足灵活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提升数据的使用度和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何提升其核心系统的报表管理功能问题,特别是在实现前台、中台、后台一体化管理的同时,如何进行资产的实时披露,这是我国所有金融机构都需要面对的事情。
3. 提高业务基础服务能力
基础服务是指为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处理和业务管理提供基础服务,包括市场数据服务、静态数据服务、用户及授权服务、系统运行监控服务、文档管理基础服务等。数据管理人员通过基础服务进行公共数据的创建、维护及数据质量监控等数据管理活动。
建议在基础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资产管理和对应金融市场业务静态数据的统一管理,消除跨系统数据的不一致性,避免数据延迟,提高数据对业务的支持力度 ;集中管理非结构化数据,统一提供非结构化数据服务 ;建立集中的服务共享平台,满足实时 / 近实时服务的松耦合共享等。
参考文献 :
[1]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 .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李静 .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创新与监管模式改革 [J]. 金融与经济,2007(7)。
[3] 陈恩莉 . 略论保险资产管理及风险控制 [J]. 时代金融,2009(10)。
[4] 袁先智 . 金融机构风险计量验证体系框架初探[EB/OL].
[5] 唐滔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研究 [J]. 中国市场,2014(7)。
0引言伴随着金融改革,互联网时代的展开,中国金融业务呈现信息化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如日方升,日新月异。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必将出现种种问题,本文将针对互联网金融现状、特点以及面临风险方面分析,去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1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状...
金融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的核心,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安全关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创新金融管理体制来化解金融危机。本文就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
曾有人估计,互联网金融将吞噬传统金融,从而使后者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①。从四大行推出的网上银行,到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客户群和衍生产品的种类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已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