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安全生产法》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按照国家安监总局颁布《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国内大部分矿山企业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但从考察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矿山的标准化建设偏离了国家安监总局的初衷,有的将重点工作放在井下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有的是聘请了中介单位编制了一大堆规章制度、规程等文件,没有落地发挥实效。《规范》明确指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创建并保持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风险管理,是每个矿山企业在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本文阐述了某浅孔留矿法开采的钨矿山风险管理的应用。
1 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学科。矿山风险管理是通过对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通过主动采取行动,妥善地处理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实现安全生产。
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3],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 风险管理的实施
南方某地区一钨矿山,属于急倾斜脉状黑钨矿床,岩矿稳固,分界明显,地下平峒-盲斜井开拓,多中段同时开采,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年生产原矿处理量15×104t左右。
2.1 作业活动划分
根据该矿山井下生产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作业范围和作业任务的方法,将作业活动分为:①放矿平场作业;②采场内打钻放炮作业;③运输作业;④巷道掘进爆破作业;⑤支护工作业;⑥设备设施安装维修作业等。
2.2 危害辨识
(1)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在进行危害辨识之前首先对危害类型进行分类。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基本上有2种方法:一种是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国标GB/T13816-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危害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4],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一种是参照事故类别分类,根据 GB/6441--1986《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19类[5],即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2)危害识别方法。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有:询问与交流法、现场观察法、安全检查表法、统计分析法、作业危害分析法等。根据金属地下矿山生产特点,本文依据矿山历年来的事故统计分析情况,结合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6](JHA)对导致事故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作业危害分析是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分析,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矿山是安全生产的高危行业,必需对矿山所有的作业进行作业危害分析,但首先要确保对关键性的作业实施分析。据统计,2006~2014年,该矿以及该地区同类型、同规模、同样采用平硐开拓浅孔留矿法开采的5家钨矿山企业,采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工亡事故的主要类型有中毒窒息(4起)、冒顶片帮(2起)、触电事故(2起)、物体打击(2起)、坍塌事故(3起)。其他伤害有跌伤、碰伤、夹伤 、挤伤等。对所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发现事故大多发生在采场的准备辅助工序阶段,即放矿平场作业工序阶段,这个工序阶段发生的事故占矿山事故的70%.因此,限于篇幅,本文选择仅对放矿-平场作业工序进行风险危害分析。
2.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方法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7].定性评价是将可能性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风险程度分别用定性的语言或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或等级来表示,如JHA法、LEC法和风险矩阵法等。定量评价是将它们用概率或其他确定的数值来表示,如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等。
根据矿山生产的特点,本文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到伤害,分析时不仅要分析作业人员操作不规范的危险有害因素,对作业环境的存在的潜在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险、有害因素都要识别出来。
风险等级划分:风险(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利用JHA法对放矿-平场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按照放矿-平场作业程序,工作步骤分为:作业现场安全确认-平场工检查并搭设采场天井平台及梯子-进入采场洒水、处理松石-确定每个漏斗应放矿的车数-平场工离开采场,放矿工从漏斗放矿-将矿石运出平巷并倒入溜井-放矿完成后,平场工再次进入采场处理松石-平整采场。
根据工作步骤,对每项活动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进行分析,得出其风险度,从而评出每个步骤的风险等级。其中:人行天井平台架设不规范、处理卡斗时没有长短钎杆搭配、采场内照明不足、人员爬天井时或在天井边平场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一级风险;用钎杆撬矿石卡斗、人站在矿车上用钎杆处理漏斗、人身体部分或全部进入漏斗内等为二级风险;采场通风不良、采场松石异常、单人作业、漏斗附近架线裸露、处理矿石悬拱等为三级风险。
2.4 风险控制
(1)确定不可承受风险,立即进行整改 .根据JHA法的评价结果,确定放矿平场作业中的不可承受风险。其中风险等级为三级的作业活动是高危险性的作业,需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进行整改。风险等级为二级的作业活动是危险性中等的作业,需要近期内限期整改。风险等级为一级的作业活动是可承受风险的作业,在有条件、有经费时整改。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放矿工作业过程中,采场通风不良、采场松石异常、单人作业、漏斗附近架线裸露、处理矿石悬拱等五项风险等级为三级,是不可承受风险,需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
(2)对应不同等级分先,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危害辨识、评价以后,应制定消除或控制危害的措施。确定措施时,主要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3个方面去考虑。①消除危害。改变现行生产工艺、改善环境(如通风、照明)、完善设备及工具(如安全绳)。②控制、隔离危害。当危害不能立即消除时,采取隔离危险源等措施,如停止作业、设置警示标志禁止入内。③减少在危害环境中停留的时间。如尽量不在采场内、漏斗前等存在风险的地方停留过久等。④加强管理。如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制定指导作业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加强对一线员工的操作培训等。
3 讨论
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防患意识弱的问题,而且每家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和特点各不一样,为确保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1)全员参与风险管理[8].员工是风险管理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不仅是靠风险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要让从业人员全员参与、并且形成习惯。大家都有了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才能取得实效。
(2)信息公开。应当将作业危害分析的结果告知到所有从事该作业的人员。
(3)对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根据风险辨析的结果,要对矿山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并充分进行讨论,使从业人员懂得怎样去防范和处置风险。
(4)持续改进。生产是动态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持续改进。
4 结论
抓好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标准化建设,必须从矿山生产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入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采用综合手段管理风险,实现风险的可控和事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AQ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S].
[2] 李春民,王云海,胡家国,李全明,王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核心思想肯理论基础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
[3] 马世海,魏利军。 浅谈如何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3)。
[4] GB/T13816-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S].
[5] GB/6441-1986 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S].
[6] 王广亮。 作业危害分析法[J].安全技术,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