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随着中德合作日趋紧密,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德语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
如此看好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必须根据市场前景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和措施,以促进德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率的提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德语实践人才。对于德语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就业缺乏的是“工作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职场能力的德语人才成为从事德语教育人员的重点关注问题。大学里的教育模式只能侧重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职场能力的发展更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势在必行。学生走到企业去,或者资深的工程师来到课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借助企业这个良好平台,调整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又有相应的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能力的德语专门人才。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2006-2007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6-2007 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科研立项 " 学院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与研究 " 中提出了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就必须广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2007 年第 4 期的《科技资讯》中也有提到随着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对人员需求逐渐增加,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作为培养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部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实现培养目标。德语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也需要根据市场导向,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德语专业学生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是:工作起点较高,但是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这也是所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的通病。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刚完成四年的学业就选择就业,其语言能力只能达到初步掌握或者熟练的程度,远远尚未精通。故其从事的工作多为初级翻译等较低端的工作。二是语言专业学生因为专攻一门语言,一般其知识面相对狭窄,大多只能从事单一的语言运用方面工作,面对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工作岗位难于胜任。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自己所学和岗位要求相差很多,看不懂图纸,单词不会说,到了现场没法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这些都是由于语言的单一性造成的,也是专业学习和应用实践没能很好结合的结果。
鉴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具体的改革:1)课程设置,在校内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加铺设实用知识,不仅仅是专业词汇,还需要职场应用方面的知识。2)教材选择,要更贴近生产,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生产及通用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用企业正在使用的工艺,结合德语知识,编写新的教材。3)师资配备,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现场说教职场的具体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授课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多做调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应用知识,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4)实践,和锦州当地的万得包装机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到实践中去,承担各种与专业技术有关的工作。培养出有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又有相应的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能力的德语专门人才。
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承担着各种与专业技术有关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不同的车间担任德国专家的现场翻译,翻译各类技术资料和文件,承担各种会议的翻译,配合德国供货方及规划人员对中方车间技术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等。
专业教学方面,结合企业的需要,开设有关中德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内容的课程。作为中德双方的翻译,同学们在工作和实习过程中感到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双方文化的矛盾冲击。有时候会因为把握和处理不好翻译用词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建议增设与中德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加深对两国文化的认识,生动的图文并茂,结合具体事例,具体情境为学生呈现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突发状况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目前我们用的精读和高级德语教材都比较过时,讲授语法是可以的,但是口译课应该注意语言的口语化和精炼化,因为在企业里翻译讲求的是准确和效率,所以我们的口译课也要注意并加强与翻译实践工作的结合。
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要既要突出实用性,又要突出信息化时代特点,使之与现代生产与工艺流程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学到真正的科技德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讲解词汇是不够的,学生不能更直观的感受这些零部件是做什么的,有图有文字最好是用实物让生僻的词汇讲解更生动,学习效果也会更理想。与此同时可以开设科技翻译课程,把工厂现行的技术资料作为教材,为学生 " 现身说法 "。对于这一点,师资的配备也很重要,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最好是有多年翻译经验的工程师,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困惑。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掌握学习职场能力。1)专业教学方面,结合企业的需要,开设有关中德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内容的课程。加深学生对两国文化的认识,生动的图文并茂,结合具体事例,具体情境为学生呈现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突发状况的应变和处理能力。2)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目前我们用的精读和高级德语教材都比较过时,讲授语法是可以的,但是口译课应该注意语言的口语化和精炼化,要注意并加强与翻译实践工作的结合。3)加强科技德语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教材选择上也要更贴近生产,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汽车生产及通用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该领域工作多年的高级翻译及工程师,为学生做实用性的讲座或知识培训。借鉴现行的机械行业翻译资料作为模板,讲解企业中正在使用的工艺,及时更新信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第二阶段,实践中学习职场能力。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承担各种与专业技术有关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不同的车间担任德国专家的现场翻译,翻译各类技术资料和文件,承担各种会议的翻译,配合德国供货方及规划人员对中方车间技术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等。
希望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很好的根据市场前景和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和措施,以促进德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率的提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德语实践人才,真正做到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会出现培养出的人才没人用,学生就业难问题。
总之,校企合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储备,也给高校办学带来新的机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2006-2007 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科研立项“学院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与研究”.
[2] 金长义,陈江波.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3] 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一、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中国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对俄合作优势,在全国对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远远不及东部沿海地...
一、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1.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中德建交四十年来,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高达1440亿欧元,自2009年起,中国成为德国在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一、引言伴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俄贸易快速发展,对既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又熟练掌握俄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俄语专业应运而生.商务俄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于一般的俄语专业.商务俄语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俄...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就是提出要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大学外语教学上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非应试,就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把语言当作交流的工具,成为文化沟通的手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俄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度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能否熟练操作句型结构,认为这样可以达到外语的运用,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篇章结构与主题的关系,缺乏对文章的独立分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