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课程,其设置多偏向于语言文学类科目,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而在高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和各学科整合互动发展,推行通识教育的当下,传统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在现阶段如何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是该专业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便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我国的古典文化精髓,为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课程分布不均衡
如今的大学课程设置均是以三年时间为设置标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目前来说为了实现通识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会有一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公共课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对刚入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其直接从高中的全面学习转换到单一专业的学习缺乏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从进校开始就缺乏一个过渡时间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导致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课程,明确学习目的.但是,由于很多的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科目.此外,如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要求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在一门课程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设下一门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学生在完成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要在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完成之后再开设.而由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有限,大学二年级基本上才会全面开设专业课程,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遗留或集中安排在了大学三年级.而对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化
就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来说,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毫无疑问的是专业课程是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传统教学安排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大多集中为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但是这对步入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也不适应21 世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目前,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安排比重过大,而实践课程的安排非常有限,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上不平衡,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如实践课的安排大多采取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实践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文理兼修实现通识教育
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重点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整个课程以汉语言文化的基础理论为主要设置模式.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实践课程相对是缺失的,以"宽口径"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专业理论的特色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无法真正落实.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专业方向课程减少,如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开设较多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而缺乏针对性人才师资力量的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就会减少开设或者是根本就不开设;而这就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因此,在当下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以"开放式课程"为设置理念,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要求的核心内容,并开设以能力运用为目标,实现通识教育思路、适应教学模式、多接口课程实践为内容的新课程,以便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原有的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创新,最终实现"课程开放"的目标.
因此,在课程类别的设置中应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纳入设置理念.并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学科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以此为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重视知识点传授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步入国际化潮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阵汉语学习热潮,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有其独特的魅力,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人数还是很庞大的一个数字,同时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就业前景来说,在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也是很紧张的,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所以如何将就业问题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挂钩,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利于就业的课程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所以,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自动化办公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操作能力,实现通识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途径,学校可以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教师讲课带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便于学生在第一线亲身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课程实践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文学或名家作品进行加工、评论或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分制下多开选修课
目前高校由于课时设置的问题,大多以课内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可有可无,非常有限.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宽厚的知识面是其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应该在必修课开设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可以将基础理论课程和有特色的公开课相结合,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点.例如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四)增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还应在课程中重视就业能力的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锻炼口才、文才、心理教育等能力.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编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要掌握相当的技术能力,如熟练运用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写、运用HTML语言制作网页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了大量的阅读,扩展知识面还要经常练笔,尽可能与媒体编辑、记者沟通,并且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专业课开设的同时,这类实用技能性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用性课程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系统或WPS系统,包括文档、表格、幻灯片处理);熟悉各种公文写作;提高英语口语等就业必备实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通识素养,培养其综合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各高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培训,打好就业基础.所以研究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
[2]谢应光,王方.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管晓莉".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