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困境及《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7 共2715字
摘要

  城乡统筹是国家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由“城乡分治”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乡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经济产出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应有所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进行农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思考农村土地制度、人口流动和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的自组织等问题,对农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创新。

  一、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的新景象。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近年来城镇人口比重竟超过农村人口比重,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离开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使得乡土社会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户以自家为生产单位,加剧了人们对“己”和“私”的关注,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使得乡村沦为“空心村”,“原子化”的特点愈加明显;从社会交往来看,学者们和曾经费老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本色进行比较,认为当今的农村进入到“后乡土中国”或“新乡土中国”的阶段,由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从社会治理方面来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制度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在政府加大对农村资源投入过程中逐渐成为政府的“腿”,行政化色彩严重,村民因其在自治过程中作用甚微而逐渐失去对制度的信任和参与热情,治理主体表现为政府一方独大,其他多方主体疲软,治理绩效甚微。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方利益矛盾冲突凸显出来,农村社会问题也日益涌现,集中表现为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官民冲突、贫富差距等方面。微观视域下,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关键,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农村人地关系、农村社会关系引人关注;中观视域下,主要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历来较低,传统的宗族组织在当今社会日益衰落,新兴组织中最有力量的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农村经济、整合村民、增进公共生活的责任,另外农村社会建设也是中观视域中的重要部分,政府正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和试验工程;宏观视域下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等整体性、共性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二、农村社会学发展的困境分析。

  当前农村社会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出经验研究多而理论范式少的问题。如上所述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涌现出来大量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引起学者广泛关注 , 加之我国幅员辽阔 , 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 学者们立足实践对层出不穷的农村问题展开研究,如农民工城市融入、失地农民及近效村民的市民化问题、农村社会环境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养老、医疗及教育领域的问题、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村建设等,研究论着数量极多,如果纯粹依照数量计算,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恐怕是社会学分支学科里面最为丰富的。随着农村社会学蓬勃发展的态势,其研究方法在调查层面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人类学个案研究,而是开始采用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进行规模化的数量分析。虽然当下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物极必反,当前研究过于注重经验研究而忽略了理论建设,用陆益龙的话说是“经验研究的过密化和理论范式的缺失”.很多研究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简单的重复一般性的经验考察,没有进行理论的建构,对农村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贡献较少。徐勇认为农村社会学停留在两个层面:“一是文本研究多,深入持续低开展农村调查的少;二是分类研究比较少,应该进行更多的分类研究,告别研究的千差万别、复杂多样”[2].

  研究领域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如此多丰富的研究成果很遗憾地并没有及时更新到教材中,很多教材出版年度较早,无法展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流通的农村社会学教材版本众多,但体系设置千篇一律,缺少独创。研究领域的理论缺失使得课程内容当中缺少能够解释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学生对农村社会学的了解仍旧停留在片段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上面,没有能够指导和解释实践的理论。再有教学方式也比较陈旧,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有教学模式安排和其他学科并没有太大区别,教师注重讲、学生要认真听,还是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另外在教学环节中也忽视课外实践,很多学校碍于经费限制或是安全因素原因,并不特别鼓励学生开展教学实习,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农村社会学来说缺少教学实习无疑是一块短版、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缺陷。

  三、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方向的探索。

  (一)更新教学内容。

  城乡统筹是国家向农村释放红利 , 各种资源向农村输入的时期 , 农村发展日新月异 ,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变化着。因此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更新,要以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为主线,以分析城乡统筹过程中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为主要内容。当前教材版本较多但是新近的能结合社会变迁现状的并不多 , 仍旧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农村、农民;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为分章节,介绍的多而全,但教材内容仅是对上述各部分的问题泛泛介绍且没有将近几年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加进去,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应该注重教材的建设,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二)加强理论学习。

  农村建设是一个实践领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重视的是实际行为,但作为一个学科的农村社会学发展是需要理论指引的,有了系统的理论,实践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是片面性、盲目性,所以有必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比如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时候需要产权、制度经济学等理论;研究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理论的背景,是需要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的。陆益龙也指出:“必须使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会怪社会学的理论范式,从社会学的视角、用社会学的方法去把握中国农村的经验事实,并从这些经验事实中去创建和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3].”

  ( 三 ) 改变教学方法。

  除了讲授内容上的改变外还需要教学方法的变革,农村社会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运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授课质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不加任何限制,它更需要教师进行课前设计,比如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或专题讨论,需要教师铺设更多的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3] 陆益龙 . 超越直觉经验 : 农村社会学理论创新之路 .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年 , 第 3 期 .

  [2] 张杰 . 后乡土中国 :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新机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2-13, 第 A02 版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